(原标题:频频踩雷、屡接罚单、业绩承压,民生银行迷失2023)
12月1日,随着泛海控股预重整被法院终结,这家公司已到了退市边缘。
虽然泛海控股称下一步将全力化解风险,但自今年5月5日股票简称变更为“*ST 泛海”后,截至三季度末情况都没出现好转,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 亿元(未经审计),资产负债率高达108.26%。如果泛海控股资产负债结构在今年年底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将面临强制退市风险。
在自身难保的同时泛海控股旗下子公司还有官司缠身。10月9日晚,民生银行公布《关于诉讼事项进展的公告》,披露了一起纠纷的一审判决结果,泛海控股旗下一家子公司需偿还民生银行借款本金、利息、罚息等共计超30亿元,泛海控股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要对这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以泛海控股目前的状况想要偿还恐怕很难,怎么填这个坑恐怕也会成民生银行的一大困扰。
实际上,这不是民生银行第一次踩雷。多年来与多家房地产企业的强绑定,就注定了民生银行如今的惨状。
今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营收、净利润双降,尤其在A股银行中,净利润下降的没有几家。同时,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行业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其抗风险能力较差,未来的路注定不平坦。
2024年,民生银行该何去何从?
01「泛海的坑谁来填?」
12月1日晚,泛海控股发布了关于法院终结公司预重整暨公司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进展公告,公告显示,泛海控股债权人北京狮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对公司启动预重整,并指定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担任泛海控股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
根据泛海控股收到的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出具的《决定书》,预重整期间,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据此,该法院决定: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
由于泛海控股2022年末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另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202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泛海控股股票交易已自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它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ST 泛海”。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泛海控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 亿元(未经审计)。由于法院已裁定终结公司预重整程序,若其资产负债结构在2023年底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根据规定,泛海控股将面临较大的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对于下一阶段,泛海控股表示将全力做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同时坚持底线思维,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努力化解公司当前面临的风险困境,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但泛海控股的麻烦远不止如此。今年1月19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泛海控股旗下两家子公司——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武汉中心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汉中央公司”)、泛海控股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发起诉讼。
据悉,涉案金额近70.18亿元。其中,武汉中心公司欠39.72亿元,武汉中央公司欠30.46亿元。
10月9日晚,民生银行公布关于诉讼事项进展的公告,一审判决结果显示,武汉中央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偿还贷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同时,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有权以武汉中央公司提供抵押的抵押物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此外,泛海控股及卢志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清偿上述债务后,有权向武汉中央公司追偿。
实际上,民生银行与泛海集团有很深的渊源。泛海控股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卢志强不仅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民生银行早期发起人之一,至今仍是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民营商业银行,在2000年上市时,泛海和东方集团并列第二大股东。而据民生银行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名列民生银行普通股股东位列第六,持股比例为4.12%,目前所持股份处于质押状态。
今年三季度,泛海控股营收65.6亿元,同比下降26.07%;归母亏损68.87亿元,同比扩大207.4%。截至三季度末,泛海控股账上资金16.3亿,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和非流动负债分别为56.01亿和401.64亿,偿债能力堪忧。
据东方金诚于2023年6月24日发布的评级报告显示,跟踪期内,中国泛海持有公司股份有所下降,且被质押及冻结比例极高,泛海控股存在实际控制人变更风险,因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大,存在多笔失信被执行信息,或将对泛海控股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业绩持续大幅亏损,房地产项目施工进度缓慢,位于美国的房地产项目垫资严重,民生信托根据信托营业纠纷计提大额预计赔偿损失以及逾期贷款违约金,且未来仍面临持续大额损失风险;跟踪期内,泛海控股存在大额到期未偿付款项,全部债务规模仍较大,资产受限比例高,存续信用债逾期未足额兑付规模大,流动性极为紧张。综合分析,东方金诚维持泛海控股主体信用等级为C。
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对泛海控股及关联方的贷款金额为211.94亿,占资本净额比重为2.86%。
如今,泛海控股偿债能力堪忧也暴露出民生银行的风险,这么大的坑该如何填?
02 「频频踩雷」
实际上,民生银行在房地产方面踩的雷何止泛海控股一家。多年来,民生银行已和包括正荣、阳光城、金科、佳 兆业、蓝光发展、宝能、泰禾、恒大、融创等18家房企展开战略合作,最瞩目的要属恒大。
据此前曝光的恒大欠债名单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对民生银行 欠款高达293亿元,在86家金融机构中位居首位。
据民生银行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230.52亿元,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53.27%。其中,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总额155.45亿元,不良贷款率达4.28%,相比2021年增长1.62%。民生银行表示,会高度重视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
截至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相关的贷款、表外授信、标准债权投资、非标债权投资、债券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授信业务余额4537.97亿元,相比2022年年底增加58.04亿元。其中,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额195.98亿元,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5.13%。
今年3月和7月,民生银行两次被上交所下发问询,均涉及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客户的相关内容。
今年8月,民生银行主承销的债券有30只发生违约,累计违约金额245亿元,涉及16家企业,其主承销的房企债券违约金额达58亿元,违约主体包括金科地产、荣盛发展、新华联、佳源创盛等。
同样在8月,民生银行终止了500亿元可转债募资计划,其在公告中称:现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环境,经审慎分析与论证后决定终止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事项,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文件。
这项募资计划于2017年发起,民生银行计划此次通过可转债募集资金是计划补充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根据测算,如果要保持2023-2025年发行人目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9.00%、9.25%和9.50%,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预计于2025年末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将达到493.39亿元,这与募集金额相差无几。
对于终止发行可转债由此带来的核心一级资本的资金缺口将如何解决,民生银行并未做出回应。
问题频出的民生银行近两年还屡接罚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累计被处罚金额已超1.5亿元。而2020-2022年,民生银行累计被处罚金额超3亿元。
数字经济协会会长宏皓曾发文表示,民生银行频频踩雷的主要原因是与地产圈关系匪浅,房地产业务曾是拉动民生银行资产规模扩增的一大引擎,但随着很多合作的房地产商暴雷,民生银行也成为这轮房地产债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宏皓指出,民生银行深陷“地产危机”,也给所有的银行提个醒,过去依赖房贷的经营模式如今已经行不通了。我国银行业要加快转型,要向财富管理和投行业务转型,业务结构要发生根本性转变,才不会因为房地产暴雷深陷危机。
03 「未来风险依旧很大」
10月底,据民生银行发布的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347.65亿元,同比增长1.07%;归属净利润为98亿元,同比增长7.22%。但今年前三季,民生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却是双降的。其中,营收1063.04亿元,同比下降2.11%;归属净利润335.77亿元,同比下降0.6%。
根据Wind当时发布的数据显示,民生银行是目前披露三季报的A股银行中归属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的5家银行之一。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行长郑万春就撤回可转债发行申请以及对公房地产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说明,其表示,撤回可转债发行申请主要基于市场原因,与该行房地产授信业务无关。
对恒大的授信业务,郑万春表示,民生银行对恒大集团的授信业务均为房地产项目贷款,未涉及新能源汽车、金融投资等其他非房领域。房地产项目贷款主要聚焦住宅业态。住宅项目贷款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担保方式以土地、在建工程抵押为主,追加了项目股权质押、集团连带责任担保。该行没有恒大集团发行的企业债券投资业务和信托、基金、财富等代销类业务以及“内保外贷”业务。
郑万春指出,本行审慎开展风险分类,根据项目目前的实际情况及预计损失,已经计提了充足的拨备。民生银行对恒大贷款风险暴露金额在总体贷款中占比较小,对本行的风险管理和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截至三季度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680.1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3.72亿元;不良贷款率1.55%,较年初下降0.13%;拨备覆盖率149.21%,比上年末上升6.72%。
不过,这样的成绩不足喜,因为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较低,2022年为141.06%,较2021年下降了4.24%。在今年一季度,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44.11%,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一,同期仅有8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不足200%,整体中位数为284%。
据悉,拨备覆盖率是指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拨备覆盖率过低可能削弱风险抵御能力。
据大公国际于今年5月24日发布的评级报告显示,民生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部分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仍较高,且个别股东存在债券展期等重大负面事项,民生银行股权结构稳定性及相关关联贷款减值风险依然需要关注。同时,民生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仍较大,资产质量仍相对较低。此外,受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下降的影响,民生银行在2022年营收继续下降,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抵御资产质量下行风险的能力仍有待改善。
回想10年前,民生银行在股份行中还处在第一梯队,曾经有过营收和净利润仅次于招商银行,在股份银行排名第二的辉煌时刻。可如今,民生银行已轮到倒数第3名、第4名的囧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生银行通往2024年的路注定不好走。
内容来源: 青澄财经
作者: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