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柯力传感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柯力传感(603662)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1.宏观层面:智能传感器行业 从宏观上来看,公司所在的行业属于智能传感器行业,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边缘计算的增强、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传感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行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23年,随着“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兴起和发展,“具身智能+AI”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打开想象空间,引领着新一轮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内部传感器(包括编码器、力/力矩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与外部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味觉传感器、嗅觉传感器等)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特斯拉、谷歌、微软、三星等一批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为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契机。 2.微观层面:应变式传感器行业 从微观上来看,柯力传感的主营业务属于应变式传感器行业。在报告期内,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为我国“强基工程”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应变式传感器发展的市场环境良好,市场规模处于稳步扩大的状态。同时,从全球市场来看,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应变式传感器发展速度保持平稳,国际市场采购继续向中国转移。 (二)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和销售应变式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提供系统集成及干粉砂浆第三方系统服务、不停车检测系统、无人值守一卡通智能称重系统、制造业人工智能系统、企业数字化建设软件开发服务、移动资产管理系统、物流分拣系统等。 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公司设供应链管理部负责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物料采购工作。公司的物料采购整体实行就近采购、合同采购、货比三家提升性价比、先核价后采购、先请购后采购等原则。对于大批量竞争性物料,公司采取“一主一副”“一主两副”集中采购的原则以获取价格优势。公司重点运用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创新和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持续提升采购性价比和拓展采购渠道范围,实现供需增值合作双赢。 (2)生产模式:对于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而言,根据客户需求不同,公司主要采用存货式生产和以销定产两种生产模式,对于批量、成熟的产品,公司会根据销售预测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均衡化生产,生产计划按合理存量来编排,合理存量依据以往销售数据、后续预计销售情况、物料供应周期、生产周期等因素来确定。对于系统集成业务而言,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3)营销模式:销售的一般流程包括:客户选择、合作协议签订、定单下单及产品定价、销售流程(信息流)、发货流程(物流)、回款过程(资金流)。在境内外客户销售模式上,公司产品销售根据不同产品特点、不同客户所在区域采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公司对境内客户主要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辅以部分经销商经销;对境外客户采取直销和经销商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销售业务已覆盖欧洲、东南亚、南亚、南美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4)集团经营管理模式:公司秉承“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开展母子公司协同管理、资源共享共赢。建立财务、人力资源、研发中心集团标准化管理模板,子公司分级管理体系,组织统一的年度集团化财务、人力资源、设备信息化、质量、项目申报、研发培训,以及集团会议工作落实跟踪机制。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746.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03.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457.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9%。从重点工作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上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在以下几个重要领域加快推进,不断取得突破。 一、从一到多,从多到融,以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为目标的战略投资布局跑出加速度 报告期内,公司锚定传感器平台、传感器、物联网设备三大板块,以深圳和长三角地区为主,加快投资布局步伐,先后投资了深圳柯力三电科技有限公司(电量传感器)、深圳市意普兴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安全光栅、光幕)、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餐自动化产线生产商)、江苏道金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负极材料产线生产商),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共同设立深圳市柯力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跟进和储备了一批光电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高端力学传感器,加快从单一物理量传感器企业向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的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发展。 二、抢抓机遇,积极围绕机器人及相关传感器产业,在自主研发、对外合作、投资布局等方面跑出加速度 上半年,面对人形机器人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公司“以市场为师”,在公司目前已有的微型、扭矩、多维力等高端力学传感器品类基础上,加快自主研发,积极寻求与各大机器人厂商的商务合作。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公司已经进行了多款扭矩传感器、多维力传感器等产品的送样和试制。与此同时,公司围绕“人形机器人”所涉及的触觉、视觉传感器积极寻求对外投资机会,到6月底,已经储备了若干个技术壁垒高、市场前景广的机器人传感器种子项目,为下一阶段抢抓人形机器人传感器领域的发展机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三、制造为本,以产能提升、三化融合为目标,宁波、郑州两大制造基地建设跑出加速度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人机、产机、机机、能机四大协同,改善APS、MES、OA、WMS、PDM运营效果和串线效用,新建CRM系统和SCM,实现了产能提升,并朝着“无人工厂”方向前进。在具体项目上,宁波慈城新工厂总面积73000平方,定位为高端制造基地。截止2023年6月底,厂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将于当年四季度竣工备案,并局部投入生产。郑州工厂总面积84500平方,定位于面向北方市场的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集成制造基地。截止2023年6月底,厂区主体处于建设状态,将于当年四季度竣工备案,并于24年一季度投产。宁波、郑州两大制造基地的投产使用,有望大幅提升集团母公司在应变式传感器和仪表领域的产能规模,并且为相关子公司提供新的产能空间。 四、效益优先,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供应链体系优化,降本增效跑出加速度 报告期内,从销售端看,国内业务重点推进高附加值非衡市场开拓、系统项目类业务订单、新客户开发。在化工行业称重控制、实验设备、试验机械、工程机械、医疗行业、电力设备等方面传感器销售取得一定增长,尤其在海工设备上传感器订单增长幅度可观。新客户开拓方面重点关注客户对进口替代方面需求,公司在品牌、技术、产品性能及质量控制方面给予足够支撑,满足客户进口替代需求。 从采购端看,集团通过采购赋能工具包,持续优化资源渠道实现共享提升管理绩效,通过集团赋能专题会议及出差现场协调等方式,重点在采购难点、供应渠道开拓、替代物料、共性物料、成本管理等方面及时解决子公司实际存在困难问题,提升集团采购管控能力。在成本管理创新上,上半年重点通过大宗物料择机集中采购、集采融合、替代物料验证、物料设计选型、价格锁定、外购转自制等策略方案,有效减低产品物料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 五、广泛推广,以平台服务、应用服务、体系共享为具体抓手,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建设跑出加速度 自2022年6月揭榜挂帅省级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以来,公司牵头建设的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平台快速推进并于23年1月6日正式上线进入运营阶段。智能传感器行业产业大脑以产业数据+能力中心+场景应用为核心,构建8大业务场景,分别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线上商城、选材之家、工程师社区、人才之家、云端产业园、产业服务、企业云台。截止23年6月底,聚集智能传感器企业34673家,入链企业1000+,注册用户2500+,与浙江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集成18个能力组件。下一阶段,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建设将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跑通并且实现盈利和自我造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和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支撑,为传感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产业链协同提供保障。三、风险因素
(一)投资并购风险:公司采取对外投资并购方式布局多物理量传感器,投资并购进度具有不确定性,且存在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不及预期的风险。 (二)市场竞争风险:如果公司在未来不能持续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可能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将面临市场竞争导致的销量下滑、毛利下降、回款放慢等风险。 (三)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公司下游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如果国内外宏观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状态,下游行业景气度低,需求持续减少,会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四)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原材料在公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若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存货跌价风险:公司存货金额较大且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若公司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出现重大偏差或出现客户无法执行订单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损失显著增加。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KMS集团管理体系”(Keli Management System),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化赋能和融合”“智能制造全流程”“产业园开发运营”等核心竞争力,朝着打造国内品种最多、融合最深、场景最优的全球智能制造传感器公司的目标不断奋进。 (一)集团化赋能和融合方面的核心优势 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管理经验和集团化管控经验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具备宁波、安徽、郑州三大制造基地将近70万方的实体制造基地和产业园区,能够为下一步集团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扩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多年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力学传感器品牌,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及物流、服务体系。三是资金充裕、现金流充沛,能够为后续公司主业发展和收并购、参股其他企业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四是在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等方面,以及采购、营销、制造、研发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的集团化管控经验,能够为子公司持续赋能。 (二)智能制造全流程方面的核心优势 1.研发优势:确立了以产品经理为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管理体系,执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用IPD的产品集成开发体系快速迭代开发市场所需的新产品,研发未来三到五年后投放市场的行业前瞻性领导产品。公司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不断加大对技术及制作工艺改进方面的投入。柯力集团目前已拥有专利76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59项(不含参股子公司)。 2.成本控制优势:一是对大宗物资的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原厂合作、竞标、价格锁定等模式。二是外购转自制,充分利用设备自动化后富裕产能场地,对外购件转自制,缩短交货期及减低产品制造成本服务业务市场。三是成本管理创新方法,参与研发设计、量积返利、产业园代采购、材质替代、供应商入住深度合作、集中竞价采购、价格锁定、财务杠杆、微利产品物料折价、易货贸易等。四是芯片国产化验证,重点选择国内知名企业直接合作,优化采购渠道提升产品性价比。五是集团公司采购模式,对子公司供应链梳理整合,采取集中采购、优化供货渠道等持续提升物料性价比。 3.质量控制优势:公司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国家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大纲的要求组织生产,制造的称重传感器、电子称重仪表和称重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符合GB/T7551-2008《称重传感器》、GB/T7724-2008《电子称重仪表》要求,具备防尘、防水、防爆、防浪涌、防静电等特点,质量稳定,可靠性高。公司建立了从原材料选用、采购、研发及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售后服务全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4.市场网络及品牌优势:公司将国内市场按地域划分成10个大区、40个办事处,业务员长驻当地开展业务活动,遍布国内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国际市场客户遍布全球五大洲一百余个国家或地区。品牌建设方面,公司实施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公司拥有注册商标12项,其中境内注册商标7项,境外注册商标5项,高端品牌SNK、中端品牌OAP,以及高性价比品牌KELI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KELI”英文商标获得“浙江出口名牌”称号,“柯力”中文商标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 (三)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的核心优势 2023年,公司与深圳市光明区建设发展集团合作共同打造首期5万平方米的柯力深圳传感谷,为公司从单一物理量传感器企业向多物理量传感器企业转型提供空间场所。同时,公司旗下拥有产权的宁波市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定位于集聚工业物联网行业,建立高科技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搭建物联网应用众创空间。产业园自2017年建设运营以来,分别开展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总运营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浙江省小微产业园”“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宁波市特色产业园”“宁波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宁波市工业物联网孵化器”等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