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蒙草生态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蒙草生态(300355)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运营体系,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草种、草业和草原碳汇三大业务发展。加大草种、草业投入,加快草原碳汇业务布局,成果显著。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生态修复领域 (1)随着我国经济加快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生态治理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发布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陆续发布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生态治理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随着“三北”工程等国家生态建设领域重大项目的推进,生态治理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2023年6月6日,总书记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指出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并强调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随着“三北”工程实施,建设北疆绿色长城等国家生态领域重大战略的推进,生态治理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3)加强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推动跨境全域治理。 我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首批缔约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成果融入“一带一路”中,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各类防治荒漠化及土地退化“中国技术”和“中国模式”为国际生态治理树立了典范。 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2023年以来尤为严重。为了帮助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减轻沙尘暴的危害,我国和蒙古国正在积极推动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2023年5月4日,在外交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蒙古国总统环境与绿色发展顾问一行访华,推动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及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实地考察了相关项目。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强跨境沙尘和沙源地治理,帮助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生态治理行业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外蒙古接壤,与外蒙古有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公司多年来,在研究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踩踏等植物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实施的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阿拉善贺兰草原、乌拉盖草原修复、科尔沁沙地飞播生态修复、阿拉善荒漠治理等重大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在草原生态恢复、荒漠治理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研发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运营管理优势,公司有能力完成重大的荒漠化治理工作。公司高度关注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机会,积极拓展相关业务领域。 2、草种、草产业 (1)大力发展草(种)业政策密集出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种子是国家战略资源,草种是退化草地修复、生态建设及支撑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我国草种业水平较为落后,草种资源和草产品供应远不能满足需求已成为制约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制约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加强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推进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2)提高草(种)业自给率,减少对外依存度,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优质草种缺乏,进口依赖度较高,草原生态修复急需的乡土草种和优质饲草草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生态建设、草产业进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23年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预计2023年全国草种需求总量为16万—20万吨,其中生态类草种(包括生态修复用草种和草坪草种)共计10万—12万吨;饲草草种6万—8万吨;预计2023年我国草种进口量将维持在10万吨左右。随着国家持续加大退化草原修复力度,我国对特性优良的乡土草种种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发展草种业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消费升级、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粮食安全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口粮安全。研究表明,同样的水土资源,如果生产优质饲草,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倍—5倍,蛋白质比谷物多4倍—8倍。我国饲草环节也存在部分优质牧草进口依赖性强的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苜蓿进口国,大豆和玉米对外依赖度高达80%以上,苜蓿自给率仅为64%。增加优质饲草供应、降低畜牧业对玉米等粮食的消耗和对进口豆粕等的依赖,更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2025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达80%以上,饲草种子总体自给率达70%以上,饲料(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达65%以上。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有序推进,提高草(种)业自给率,减少对外依存度,为草(种)业发展开启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草原碳汇领域 生态系统碳汇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森林、草原、湿地是最主要的三大碳库。我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是世界上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是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草原总碳储量大约300亿-400亿吨,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 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草原保护修复政策性文件,确定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期目标。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提出“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巩固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 随着草原碳汇标准体系、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实施,CCER开闸,草原碳汇纳入交易,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塑生态修复企业的盈利模式。在“双碳”目标下,草原碳汇发展空间巨大。 (二)公司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致力于草原生态恢复、矿山修复、盐碱地改良、荒漠治理等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业务。立足草(种)产业,推动生态修复用草、牧草、草坪专用草以及观赏草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依托生态修复和草种、草产业,积极开发储备草原碳汇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60%。现金回款11.3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70%。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导向,主动控制业务规模,严格筛选优质项目。公司利润增长得益于公司项目毛利率的稳定提升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2018年-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18.72亿元、-4.42亿元、-4.37亿元、5.79亿元、3.51亿元,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70%。从数据可以看出,自2018年以来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主动控制业务规模,严格筛选优质项目,并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努力消化前期大规模施工产生的经营性负债,同时公司前期建设的PPP项目已基本全部进入付费期。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已经得到显著改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为解决地方债务实施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或在下半年重启发行,额度约1.5万亿。公司也将受益于这一行业利好政策。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了草(种)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多个草种基地建设项目。草原碳汇业务持续快速推进,多个项目签约落地,部分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草(种)业和草原碳汇业务市场空间广阔,是公司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1、生态修复 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先数据、再科研、后修复”的蒙草模式。依托“特色种业”+“数字技术”根据不同生态修复区域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乡土植物等自然条件,给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乡土种业体系科研成果应用于生态修复实践领域成果显著。报告期,公司相继中标了金鸡滩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和林格尔县绿化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伊利公园景观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口袋公园项目、绿道景观建设项目等生态修复、提升城市总体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建设项目。 2023年6月,由蒙草生态产业规划研究院设计的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工程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一等奖。 该项目位于呼市新城区呼和塔拉大街沿线生态廊道,面积535万平方米。以回归自然、草原生态系统提升为核心,在部分重点区域呈现疏林草原的效果,通过设计海绵绿地体系,营建生物多样性和小微动物栖息地以及生物基因库,同时增加中小微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态功能,形成与山水共融的生命共同体展示区。 报告期内,公司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及共建“鄂尔多斯市柠条产业发展中心”合作框架协议。围绕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鄂尔多斯市柠条产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支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各方在区位、科技、人才、资源以及前期合作基础方面的优势,将“柠条中心”打造成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产业发展的样板。把种质资源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化,形成示范效应。 2、草种、草产业 草种是草业的“芯片”,属于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全力推进草(种)业发展,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制约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草(种)产业发展,多个草种基地建设项目签约落地。 在鄂温克旗新建十余万亩优质羊草生产示范基地。公司与呼伦贝尔市农牧局、鄂温克旗人民政府三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本着“优势互补、共享共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合作共建牧草种植基地及草产业园区,将在鄂旗共建十余万亩优质羊草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年产羊草草种1850吨,优质饲草约27000吨,成为羊草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北方地区羊草产业发展。 在乌拉特中旗建设优质乡土草种繁育基地。公司与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人民政府签署《优质乡土草种繁育基地项目合作协议书》。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在乌拉特中旗建设优质乡土草种繁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乡土草种繁育技术,实现乌拉特中旗草原草业高质量发展。 在陈巴尔虎旗建设乡土草种收集、选育及良繁基地。公司与陈巴尔虎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草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乡土草种收集、选育及良繁基地建设,草原、矿山生态修复,智慧畜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合作,打造种源、种植、采收、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推动草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西乌珠穆沁旗拟建饲草种植基地及产业园区。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草产业科技创新、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等,公司与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就建设西乌旗饲草种植基地及产业园区签署合作协议。 在乌拉盖管理区建设高品质草种、饲草精深加工基地,打造草业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公司与乌拉盖管理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草原生态提质增效基础上,建设高品质草种、饲草精深加工基地,打造草业全产业链示范园区。通过延伸“草种-生态修复-饲草-畜产品”绿色产业链,优化草牧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生态畜牧业支撑能力和示范作用,为本地和其他区域抗灾饲草应急储备,发展规模化高标准草产业和养殖业提供保障。 为实现草种自主可控,减少进口依赖,满足下游畜牧业对优质饲草的旺盛需求,公司将充分利用草产业发展机遇,大力推动草种、草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3、碳汇业务 公司拥有资深的林草专家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和碳资产管理行业的优秀合作伙伴,依托公司在生态修复领域的业务积累,以科研为基础致力于低碳零碳项目规划、建设,高固碳植物的选育和应用推广,碳汇开发,碳汇培训等相关工作,在开拓森林、草原固碳服务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林草碳资产的商业属性及经济价值,以定制化解决方案为碳中和需求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动草原碳汇行业标准的制定,开发了多个碳汇大型项目,其中部分地区碳汇开发项目已落地实施。 4、科技研发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种质资源科研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应用这一主线开展研发工作,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草种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国内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种子学以及栽培学等不同学科、产学研合理配置的优势团队,持续推动“羊草和冰草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重要乡土草育种新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推广”、“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协同攻关以羊草、冰草基因组编辑、诱变、全基因组关联等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新技术,建立乡土草现代育种、良种繁育技术配套体系,培育羊草、冰草、苜蓿新品种以及一批有影响力的乡土草品种,全面提升良种供给保障能力。 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高通量基因型鉴定、分析与检测支撑体系建设”,以苜蓿为研究对象,针对林草物种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不清晰、高效低成本基因型分型技术缺乏、核心种质和稀有种质不明确等开展研究,收集典型分布区苜蓿种质资源,为林草优质种质创制、定向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草原生态修复是我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九项重大工程之一。公司为解决草原荒漠化、沙化等生态修复技术问题,承担“草原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在草原生态修复中的推广应用”、“优良乡土植物良种繁育及在生态修复中的推广应用”、“利用羊草开展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示范与推广”、“典型林草退化区生态修复示范”、“机械化治沙新技术研发与示范”等多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主持林业行业标准制定项目“沙化草原治理技术规程(制定)”,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报告期,申请专利30项,其中发明5项,主要在植物育种、组织培养、良种繁育、种业生产机械、生态修复技术等领域。“一种矿山排土场边坡修复方法”的发明专利成功获评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5、资本运营情况 2023年7月,公司启动可转债发行工作,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投入到生态修复类项目和优质草种繁育基地项目、种质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牧草快繁项目、高品质饲草深加工基地(和林格尔)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以上项目不仅覆盖生态修复类业务,关键是将加快公司种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扩大公司在草种业、优质饲草及草饲料加工方面的业务规模,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种业科技研发的综合实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种业科技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行业地位,增强公司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公司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种业研发应用 1、优质种源保障。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联合共建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2200种,涵盖生态修复、饲草、中草药等,共6万份;标本15万份;土壤150万份。 2、育成推广新品种。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挖掘乡土植物特有基因,创制理想性状新品种。审定国家及自治区草品种32个,获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4个种质材料分别搭载嫦娥五号、神十三、神十四、神十六进行航天诱变。编制标准近500项,草种业专利数量全球第六。 3、生产实用草产品。全国布局采种田、繁种基地25万亩;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余种,研发生产种子生态包、走路草坪等草产品,应用于各生态修复类型、生态景观。通过数字种业平台,智能管理草种全产业链。 (二)为生态修复提供精准的综合解决方案 1、生态修复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应用 (1)种子产品。研究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踩踏等植物应用特性,生产生态修复饲草兼用草种、草坪用种、观赏草用种,开发种子生态包,解决生态修复、饲草种植、草坪建植等用种需求问题。 (2)数字产品。开发数字种业平台、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乌拉盖智慧畜牧业平台、呼和浩特智慧林草监管平台等,解决生态资源数字化监管、农牧林草种养产业中的问题。 (3)草坪产品。开发走路草坪、停车场草坪、运动场草坪、休闲绿地等,具备节水、耐踏、低养护等特点,解决运动空间不足、城市内涝等问题。 (4)植物营养产品。开发土壤修复、植物营养型肥料、微生物菌肥、植生毯、植生袋、生物芭等,解决生态修复、草场生产、家庭园艺中植物种养问题。 (5)园林固废产品。开发有机覆盖物、生态再生路、生态小品构筑物、营养有机质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2、大规模草原/荒漠生态恢复 累计修复退化草原面积1000万亩,编制形成《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施的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阿拉善贺兰草原、乌拉盖草原入选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实施科尔沁沙地飞播生态修复、阿拉善荒漠治理等。 3、矿山/废弃地治理 实施贺斯格乌拉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秦岭北麓瑞德宝尔黄柏峪矿山治理等,以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矿生态修复为样本,发布实施《草原区露天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推广应用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方法、材料、工艺等,在内蒙古、陕西、新疆、西藏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累计修复面积5988万平方米。 4、沿黄流域生态保护 在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打造昆河湿地公园与黄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实施鄂尔多斯市十大孔兑综合治理与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集成示范研究项目,编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5、海绵城市及生态绿地建植 运用生命共同体理念,设计实施呼和浩特小草公园,打造海绵城市样板空间。建植鸟巢国家体育场附场足球场草坪,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公园生态停车场草坪,《混合草走路草坪及其建造方法》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佳发明奖”。 (三)公司是草原碳汇领域较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国际和地区草原碳汇行业标准制定的牵头方,在草原碳汇领域具有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长期应收款、应收账款不能回收风险 公司所实施的主要PPP项目均在财政部PPP项目库内,所有入库项目均需经过严格的筛查,公司项目的合规合法性不存在政策和监管瑕疵;其次公司PPP项目均已通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已取得了纳入了政府中长期预算的相关文件,付费来源稳定可靠。目前虽然存在部分项目进入付费期但尚未足额收到款项的情况,但对付费义务相应政府方不存在争议,公司的长期应收款发生坏账的风险很小。同时公司将加大催款力度,积极协调政府专项资金对项目回款的支持。积极与金融机构探讨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保理等金融业务模式,通过金融模式减少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盘活应收账款。 2、现金流波动,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2018年-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18.72亿元、-4.42亿元、-4.37亿元、5.79亿元、3.51亿元,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70%。从数据可以看出,自2018年以来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导向,主动控制业务规模,严格筛选优质项目,并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控制成本费用开支,努力消化前期大规模施工产生的经营性负债,同时公司前期建设的PPP项目已基本全部进入付费期。经过近几年的主动调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已经得到显著改善。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为解决地方债务实施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或在下半年重启发行,额度约1.5万亿。公司也将受益于这一行业利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