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中国通号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中国通号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国通号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仍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及其衍生业务,同时开展轨道交通配套工程施工业务、市政信息化及其配套工程总承包业务和海外轨道交通建设相关业务等,业务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扎根于中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领域,深度参与相关领域标准制定、自主化系统研发与应用、相关工程建设及系统升级维护等,对我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政策、运行模式、市场环境等市场要素具有深刻的理解,对市场变化有较强的前瞻预判能力,经营资源调整能力强,能够较快适应行业变化并引领行业发展。公司生产运营模式在报告期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订单获取方式主要通过公开招标,生产原材料的获取主要采用集中采购,继续依靠高效成熟的设计集成、设备制造及系统交付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一体化全方位服务或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报告期内,行业整体情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全球铁路行业看,国际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处于较高水平阶段,但技术、市场、资源等继续向头部企业集中,欧美市场保护主义趋势愈发明显,叠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国内铁路行业看,国家政策持续性为国内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预计近几年也仍将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公司业务处于铁路基建业务末段,相关利好因素存在一定延迟效应。同时高铁领域投资从新建向改造、运维转移趋势明显,根据开通运营超过10年的线路预计,截至目前已有过万公里高速铁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普速铁路将重点围绕既有线电化、标准提升和扩能改造等持续推进通道项目改建,同时结合正在开展前期研究规划的项目情况分析,新建普速铁路将在“十四五”后呈逐年增长态势。

  从全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来看,总体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市场空间相对较大。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来看,虽然国家收紧政策,但新的地铁规划批复仍然足以支撑行业的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内地铁新建市场还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市域快轨建设比重逐年增大,已成为新的建设增长点;同时受准入门槛限制,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成为更多城市的重要选项,预计未来建设总量逐渐增大。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行业核心技术门槛高的特点仍然是基本要素,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对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要求极高,只有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才能长期持续提供可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本行业还具备显著的周期性特点,这是由轨道交通建设维护本身的特性及相关产品系统核心元器件迭代所决定的,依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行业惯例,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生命周期一般在10-15年左右,部分室外设备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更新周期更短,周期性特征使相关业务具备一定的自我循环能力,保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相对稳定地开展业务。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推动整体业务持续发展。自成立以来,公司深耕于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领域,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拥有多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3901项注册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02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公司针对核心技术与相关技术人员签署专项保密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和传播。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核心技术全面应用覆盖铁路列控系统、城际铁路列控系统、城轨列控系统、货运自动化系统、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及检测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等轨道交通核心系统。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实现列车自主资源管理和主动间隔防护,可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定制相应的处理机制;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技术,可通过卫星、公网等多通道实现多模双向无线通信,满足列车追踪间隔动态配置,可实现移动闭塞,提升货运运能;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其执行单元采用安全输出、安全切断、道岔安全控制、模数转换自检安全设计、二乘二取二结构、网络冗余架构等技术,满足轨道交通信号联锁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进一步缩短列车追踪间隔,减少旅客平均等待时间,满足人民群众“高速度、高密度、公交化”的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使视频系统具备智能分析和深度学习能力,提升了在全天候、不同强度光照条件自动适应能力,提高了复杂视频背景环境下抗干扰、精准判别、动态分析能力;400MHz铁路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技术,实现了车机联控中数据传送及无线列调中语音集群的可靠通信,提高了行车安全、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新增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具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降低牵引供电能耗、减少车辆检修费用、增强客流不确定性应对能力等优势,可有效解决不同运营阶段、不同运营时段以及不同区域客流不平衡的问题,助推列车运营实现“高性价比”;新增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具备列车与进路高效匹配、自动驾驶最优控制策略、多车协同驾驶等先进功能,系统可有效提升运输效率、降低司机劳动强度、降低运输能耗,大幅提升货运铁路运输综合效能;新增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可靠性运行,提升高铁ATO系统自动驾驶能力,将强力助推我国铁路网规模式升级改造;新增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攻克了定位测速、车地通信、悬浮导向、电磁兼容等多项技术难题,对我国实现超高速交通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增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技术,可实现货物在货场内从进场到卸车、转运、检查、装车、出场的全过程管理,提高铁路货场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货物在堆场的换装作业效率;新增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的智能LED信号机具有高节能、高安全、长寿命、便调节等诸多优点,是既有铁路信号显示设备的升级换代产品;新增系统RAM建模及评价技术,为系统装备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升装备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用性,助力缩短列控系统装备验证周期、保障产品性能品质;新增铁路通信信号工程“工厂化”施工成套技术,将传统施工现场劳动密集度高、质量要求高的作业前置到工厂化预制阶段固化工艺,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工作量,减少现场用工,降低现场施工技术难度,减少风险隐患,提高工程质量;新增高速铁路隧道内视频分析技术,适应于隧道内低照度、高温高湿、强震动、高风压等条件,形成相应的视频分析算法,为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在高铁隧道内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保障;新增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实现多厂家、多版本算法的快速集成,提升视联网融合视频等相关产品的智能分析能力,助推产品性能跃升。公司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等核心主业的开展均充分依赖于公司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在基础和前瞻性研究方面,公司完成了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开展了低真空管超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研制,完成了分区运控系统和舱载运控系统研发,完成了山西大同阳高超高速磁浮试验线一阶段现场试验,正在开展二阶段设备优化;“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基于新一代通信信息技术的智能运维应用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联锁产品和城轨轨旁产品需求,正在进行安全云平台技术方案研究。

  在支撑海外工程建设方面,由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装备的中国和印尼务实合作“首要旗舰项目”雅万高铁完成联调联试,为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塞尔维亚实验室建设,支撑了基于基线3的ETCS列控系统地面设备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旧段开通;获得了车载ATP设备JRU部件德国DeBo认证证书;完成了塞尔维亚信号机、INDUSI应答器的DeBo认证,获取了DeBo认证证书;完成了泰国实验室建设,有力支撑了泰国铁路信号系统改造项目。

  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公司针对川藏铁路长大区间、长大隧道、长大坡道等极端条件,完成既有通信信号系统系统在川藏铁路的适应性分析和技术路线选取,形成了川藏铁路通信信号系统设备选型建议,编制了面向列控系统选型的川藏铁路特征分析报告及需求分析报告;针对“CR450科技创新工程”,公司研究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速铁路和既有条件良好高铁线路的提速改造两种应用场景列控系统解决方案,研制了关键技术装备;3万吨级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技术方面,完成TVP列车控制理论基础研究、基于单元式重载列车群组化运行的铁路运输组织业务流程形式化模型和基于自主网技术的全套货运重载信号系统装备研制,开拓引领世界重载铁路的发展方向。

  在推动铁路领域行业技术发展方面,公司完成了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的新型列控系统现场综合试验验证,正在开展为期一年的现场试用;完成了普速列控系统车载和地面设备研制以及车地通信设备现场试验;完成了车站数字化轨道电路完成系统测试确认和SIL4安全认证;开展了面向市域铁路的C2+ATO列控车载系统完成了研制并实现成功转化;部署了轨道交通5G-R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形成基于5G全业务功能CIR样机设备;开展国内首个400MHz列车数字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研究并在上海铁路局皖赣线完成示范试验;完成了视联网融合分析平台模块架构设计以及主体功能开发、通用算法开发和封装,完成了现场部署;开展了一体化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完成了视频容器化并验证及性能测试。

  在促进智慧城轨建设方面,公司基于高可靠车车通信和高可信车地协同的高效能启骥自主运行列控系统已完成发布,授权上海3&4号线1种车型低速动车,为业内首次启动最复杂地铁信号系统更新改造开启新篇章;开展无人驾驶列车环境自主感知TAPS系统研制,中标宁波7号线,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依托中标的北京地铁12号线,率先开展全自动灵活编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突破传统列控系统运营组织模式,助力节能降碳,目前北京地铁12号线已进入现场实施阶段,预计年底实现样板段交付;“面向线网融合的多制式兼容型信号系统”在长春4号线顺利开通应用,实现了在既有线沿用基于数字轨道电路信号系统的情况下延伸线采用CBTC系统,通过兼容制式设备满足全线贯通运营需求。

  在基础设备器材研制方面,完成了机车车载继电器上道试用,取得运用报告;完成了板载继电器研制,通过了第三方IEC标准型式试验;完成了高频数字化交流电源模块研发,完成了轻量化电源系统的样机常温和高低温测试;实现了ZPW-2000区间轨道电路室外监测系统(分体式)、道岔转换智能诊断系统、道岔钢轨断轨监测系统等产品上道试验和推广应用。

  围绕公司核心技术及主要产品,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2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549;新增授权专利333件,其中发明专利259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预获奖项目公告,中国通号的2项发明专利“一种轨道电路电缆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和装置”(专利号ZL201810333255.8)和“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运营的实现方法”(专利号ZL202010457840.6)同时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主承担的“无线闭塞中心(RBC)系统研究及应用”、“重载铁路智能运营指挥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承担的“适应多物理场耦合的自感互控安全冗余轨道电路关键”项目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承担了12项国家级部委支持及14项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的研究项目,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级标准编制任务,4项牵头主编的国际标准进展顺利,组织召开4次线上国际会议,分别在北京和巴黎组织两次线下国际专家会议。作为轨道交通控制行业权威期刊《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的主办单位,公司的研发和应用成果常年在国铁集团主办的《铁道通信信号》、中国铁道学会主办的《铁道学报》及《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等行业内权威期刊刊登。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公司针对高铁、普铁、地方铁路、重载、城轨、市域(郊)、磁浮、旅游专线等全部轨道交通领域,分析相应场景和特殊需求,开展市场目标导向的研究开发活动,形成列车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自主运行、区域客运协同运输管理、行车指挥自动化、安全计算机平台、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轨道交通仿真测试、道岔转换、电磁防护等领跑行业先进技术,研制适用于目标场景,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控制系统和基础设备,如:基于北斗定位的新型列控系统、普速铁路列控系统、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智能客运分析系统、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全电子联锁的CBTC系统、智慧轻型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城轨智能调度系统、道岔转换智能诊断系统、列控联锁一体化设备、全电子联锁设备等,并积极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开展示范和开通应用,强有力的支撑了公司轨道交通领域市场快速推广。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主动积极作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千方百计开拓市场,不断强化经营龙头地位,合理控制工程总承包业务规模,公司整体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2023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316.7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0.49%,其中:铁路领域97.76亿元,同比增长30.15%;城轨领域58.52亿元,同比下降9.57%;海外领域13.84亿元,同比增长2390.11%;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146.61亿元,同比增长0.22%,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522.75亿元。

  在核心高铁弱电系统集成业务方面,上半年全国开标5个项目,中国通号承揽雄忻、渝黔、广湛广佛段、沪渝蓉汉汉段等4个项目,市场占有率81%。在此基础上,承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配套电务车载设备集成采购项目、贵阳至广州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南宁局管段)施工总价承包GGTZZH-2标段项目、新建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三电”及管线迁改(河北段)工程JWQG-HB1标段项目、津秦高铁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补强工程施工总价承包项目等重点工程,共同推动铁路市场同比增长。在铁路信号控制系统领域,各核心系统市占率稳中有升,高铁市场综合占有率达65%以上。

  在城轨信号系统集成领域,公司相继承揽宁波7号线、长春7号线、天津B1线、深圳3号线四期(含3号线既有信号系统更新改造)等4个项目,市场占有率42%,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承揽西安8号线专用通信系统集成项目、上海市域线机场联络线通信信号系统施工项目、郑州8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安装施工项目、徐州6号线一期工程弱电系统安装工程施工01标项目等重点工程,对稳定公司城轨业务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经营组织架构和网络布局初见成效,新签外部合同额同比较大增长。

  在工程总承包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强化主业强关联、强带动和高收益等管控要求,确保承揽项目的风险可控、合同质量优良,合理控制工程总承包项目承揽,调整合同承揽结构。具体业务承揽过程中,不断提升EPC工程总承包能力,充分发挥BIM应用能力和技术底蕴优势承揽项目,提高项目承揽质量,为后续承揽相关地区轨道交通、市政信息化等业务打好基础。

  下半年,公司将紧抓高铁项目可能更大放量的有利时机,积极加强相关领域市场承揽,推动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支撑铁路业务增长目标完成。在城轨控制系统领域,全年预计招标总量没有较大变化,公司也将全力以赴,加强相关领域业务的指导和资源投入,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加强通信集成与施工业务的承揽,支撑城轨业务的合理增长,完成全年任务。在海外业务领域,公司将根据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依托“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和国家,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完成全年承揽任务。在工程总承包领域,公司坚持既有管控要求不放松,继续引导相关子企业转移市场重心和合理调配市场资源,发力经济较好地区,以拉动轨道交通和信息化等核心业务为宗旨,在合理控制总量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承揽水平。

三、风险因素

  1.核心竞争力风险

  所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行业依然处于健康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与传统控制系统融合发展,新兴技术的驱动、铁路和城轨新促生的需求可能会引起公司主营系统设备升级换代,对公司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若对新技术的研究进度缓慢,将会影响新一代系统产品的研制进度,不利于巩固公司创新引领地位。

  应对措施:从行业和公司长远发展需求出发,凝练科技问题,定位新兴技术,聚焦行业新需求,拟定重点科研项目,布局战略力量,统筹创新资源,强化新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资源配置,确保完成既定研发任务。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经营的联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定位市场,提高用户特定需求响应速度,及时调整研发策略,持续保持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先优势,支撑公司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2.经营风险

  一是公司产品市场分布集中,导致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公司经营风险;二是国际政治局势、国际性突发政治事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各种因素对公司海外经营形成风险。另外基于公司的业务性质,可能会涉及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测试、维修及销售引致的责任赔偿或来自政府的处罚。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转化,不断拓展新领域市场,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对海外市场,公司会加强对目标国综合信息的及时汇总与分析工作,时刻保持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高敏锐度,及时调整应对策略,防范化解海外经营风险。

  3.财务风险

  公司承建的部分铁路、城轨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结算缓慢、回收滞后等特点,部分合同资产或应收款项结算期、回收期较长,可能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加强源头、过程管控,对重点项目合同资产及应收账款定期分析、动态监控,优化企业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调动人员积极主动性,加快资金结算与回收进度。

  4.行业风险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下降,铁路行业突出强调防范化解领域内的债务风险,铁路投资规划落地执行收紧,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控制投资节奏转变。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期间将严控地方政府因城轨投资所带来的债务风险,提高了包括大、中、低运量在内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门槛。

  应对措施:公司将依托经营布局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与铁路业主的沟通,通过标杆工程、精品工程等树立领先业界的品牌形象与口碑,逐步将经营重点从新线建设为主转向新线建设与既有线升级改造并重的经营格局;同时积极拓展经营思路,紧跟城轨建设模式,发挥全系统资源,采用投资带动、联合经营、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巩固既有地铁领域市场和拓展中低运量领域市场,形成多点支撑的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经营格局。

  5.宏观环境风险

  能源危机、通胀飙升、债务收紧等多重危机交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增大,对中国通号拓展海外市场带来较大挑战。

  应对措施:利用国家对外援建先导优势、国家海外政策支持利好积极开拓市场,准确把握目标国政策信息及动态方向,加快海外市场和产业布局、加强国际经营,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格局,优化业务结构,创新盈利模式,挖掘发展机遇。

  6.市场竞争风险

  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中公司竞争对手增多,铁路建设模式调整,铁路项目建设招标规则变化,压缩公司传统业务空间,面临市场竞争压力。

  应对措施:坚持以市场为龙头、科技为后盾的经营方针,强化与科技创新充分联动,在科技引领下保持整体竞争力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始终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良好体验,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主力军,为国铁集团、18个铁路局和40多个城市以及诸多厂矿企业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产品和服务,口碑享誉全国,是客户最信赖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专家。公司为我国95%以上已开通运营的高铁提供核心列控技术和装备;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参与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设计、集成、施工项目,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通号在已开标的10个地铁信号控制系统项目中,中标4个,市场占有率42%,继续蝉联榜首,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高的市场占有率也为公司未来发力更新改造和运营维护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突出的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及关键核心技术储备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约3900项注册专利,实现列车运行控制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100%自主化,推动高铁、普铁、地方铁路、重载、城轨、市域(郊)、磁浮、旅游专线等全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到的新型轨道交通控制技术、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区域客运协同运输管理技术、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列控系统集成技术、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道岔转换技术方面领跑同行业。依靠世界领先的综合研发实力,公司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核心技术,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在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并确立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公司是全国轨道交通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信信号分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铁路行业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通信信号分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原中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设备制式、技术标准及产品标准的归口单位职责)秘书处单位,推动了全国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铁路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主导了CTCS、CBTC等中国最主要、最前沿、最基础的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标准的建立。公司拥有极其丰富高速铁路控制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复杂铁路枢纽改造经验、既有线升级改造经验、满足不同区域运输需求的定制开发经验,城轨、地铁、磁浮等全部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维护经验。此外,公司还拥有先进的研发、实验和测试机构,实验室设施的完备性、规模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公司构建了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示范建设,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形成了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格局,包括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12个国家级和行业创新平台、3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3.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公司多年来服务于国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深度参与6次国家铁路大提速,先后参建国内全部重大高铁项目建设,拥有长里程、高海拔、高寒地区、万吨重载等多种项目经验,多个项目创下国内乃至世界“第一”,工程服务标准化管理成为业内标杆,提升了中国轨道交通弱电工艺标准和形象,树立和维护了公司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4.拥有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能力

  公司专业提供包含投融资、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配套工程建设及维修维护在内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一体化服务,作为国内行业技术谱系最全、系统产品最多的企业,拥有遍布全国的13个现代生产基地,打造了轨道交通控制领域完整的产业链,是全球唯一可提供从投融资到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服务与运营维护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的企业。这种一站式服务,可以有效减少客户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本,降低复杂线路系统兼容风险,减少改造项目对于正常运营的影响。在适应普遍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组合;配合公司内部高效精准的信息化管理,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并为跟踪开展维护维修和更新升级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5.核心服务和产品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公司根据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类建立企业标准,实施严谨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确保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和核心产品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为保障国家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支撑。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深入分析业务发展模式,树立系统管理思维,深化体系融合,提高运行效率,构建全产业链安全质量管控体系。公司质量管理遵循ISO9001:2015标准要求,均建立质量管控规范、制度流程,保持持续改进并通过独立第三方认证。公司所属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工业制造类企业均通过ISO/TS22163:2017(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的升级)认证;所属的研发设计类企业均通过了CMMI软件成熟度评估认证。公司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均满足欧洲铁路产品安全EN50126标准,强化产品安全保障监督,有效加强新产品研发过程管控和既有产品变更过程管控,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可维修性方面符合国际普遍认可的质量要求。

  6.激发创新活力,科研助力发展

  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渠道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用好现有人力资源,加大专家级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培养,畅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完善成果转化激励和评价考核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公司提质增效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真正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依靠力量。

  公司4,274名员工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占员工总人数的22.36%,其中38.89%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并保持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通号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