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博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金博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主要从事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基于碳基复合材料底层通用技术,不断拓展碳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目前已完成在光伏、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和锂电五大领域的产业布局,正着力打造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平台。 公司主要产品为高性能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先进碳基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以碳或碳化硅等为基体,以化学气相沉积或液相浸渍等工艺形成的复合材料,主要包括碳/碳复合材料产品、碳/陶复合材料产品(碳纤维增强碳化硅)等。碳基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光伏、风电、建筑、汽车、船舶、化工、航天航空、体育用品等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11月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3、新材料产业”之“3.5、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 1、光伏领域 光伏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整体规模、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光伏产业整体呈现着“中国制造、世界安装”的特点。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在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将有望历史上首次突破3.0亿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2.3亿千瓦。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28.6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将达到9.6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三分之一。 近年来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迭代,技术进步因素已成为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光伏电池作为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部件,是影响整个系统效率和度电成本的重要技术因素。据BNEF(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2年,基于N型电池的TOPCon、HJT等新型电池技术开始转入量产,其转换效率较PERC技术均有明显提升;2023年,N型电池将有大量新增产能建成投产。因此,N型电池片更高的转换效率和类半导体的加工工艺是光伏继续降本增效的下一个核心降本路径,有望逐渐取代PERC电池技术,成为太阳能电池企业的主要产品。 随着N型电池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光伏行业对热场部件的综合性能特别是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碳/碳复合材料性能与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息息相关,特别是系统性、整体性的碳/碳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企业需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方可满足热场系统对碳/碳复合材料更高的技术要求。 公司作为光伏碳/碳复合材料热场龙头企业,在碳纤维预制体自制、定向气流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核心工艺装备自制等核心技术方面拥有领先优势,有能力确保公司产品能满足下一代高效电池技术变革趋势和性能要求,使公司在光伏热场领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和规模优势。 2、半导体领域 半导体行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晶圆制造更是全球竞争的焦点。半导体主要包括单晶硅等元素半导体和砷化镓、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其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军工航空等产业,是支撑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核心材料。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对芯片需求的增长态势,全球及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均快速发展。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扩张,单晶硅、砷化镓、碳化硅等核心基础材料制造所需的高端热场材料需求亦大幅度增加。十四五以来,半导体产业发展重点是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其具备高频、高效、高功率、耐高压、耐高温、抗辐射能力强等优越性能,切合节能减排、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伴随着国内半导体企业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叠加海外限制重重加码,国产化替代进入新阶段,半导体优质企业均在加速产能布局。单晶硅、碳化硅等半导体材料制备所需高纯、高性能热场材料长期以进口为主,随着国内外半导体产业的扩产,进口热场材料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热场材料已经成为影响国内半导体企业产能的关键问题,开发高纯、高性能的国产热场材料新产品,是解决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热场系统向大尺寸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热场材料的纯度、热场结构等综合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工程化应用时产品的稳定性亦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热场材料制造厂商需具备长期的半导体用热场材料开发经验和技术积累,以满足半导体用热场材料的升级和创新研发。 金博研究院重点完成超高纯碳基热场材料及产品的开发,开发的超高纯碳基复合材料热场产品纯度达到5ppm以下,超高纯保温毡产品纯度达到20ppm以下,充分满足半导体领域要求的热场材料需求,为半导体领域用热场材料提供了综合性能满足需求的国产化产品替代方案,加快实现半导体领域用热场与保温材料进口替代。 3、交通(碳/陶)领域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2023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8.3%。汽车整车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已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的2025年达到新车销售量20%左右的目标。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能源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同时汽车电动化要求减重以增加续航,轻量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相较于传统的制动盘,碳/陶制动盘是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碳与碳化硅陶瓷作为连续基体的一类新型制动材料,既保持了碳/碳复合材料密度低、耐高温的优点,又克服了碳/碳复合材料静态摩擦系数低、湿态衰减大、摩擦寿命不足及环境适应性差等缺点,成为公认的新一代理想化的制动材料,在汽车电动化趋势之下让其优势愈发凸显。 金博碳陶作为国内规模量产的碳/陶制动盘领先企业,拥有完整的碳/陶制动盘全产线核心技术与配套能力,为多家新能源头部车企及新势力造车品牌车企的碳/陶制动盘定点供应商,已量产长纤盘和长纤涂层盘,正在开发短纤盘与短纤涂层盘。金博碳陶通过具有创新性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碳/陶制动盘产品体系,为主机厂适配不同价格区间的各类车型,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4、氢能领域 氢能是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是构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支撑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对主导国际能源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迎来窗口期。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湖南省及地方也相继出台了《湖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长沙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专项政策,为当地氢能产业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氢能产业在工程机械、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落地场景,为推动氢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技术是氢能产业链的核心。从氢能产业链发展趋势来看,在制氢环节,可再生能源制氢是长期方向,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的“绿氢”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在储运环节,高压气态和高压液态储运氢技术相对成熟,是现阶段主要的储运方式;在应用环节,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在具体产业链环节中,上游的制氢、储运是两大基础领域;而中游环节,氢燃料电池及系统的国内研发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碳纸、膜电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关键部件。 金博氢能依托在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从制氢(PSA氢气提纯)、储氢(70MPaⅣ型储氢瓶)和用氢(碳纸、双极板)方面积极投入,开展研发试制碳纤维全缠绕Ⅳ型储氢瓶、气体扩散层用碳纸、碳纤维增强氢燃料电池用双极板等产品,其中碳纸已完成全工艺链开发,并已导入国内头部电堆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上开展产品验证工作。 5、锂电领域 根据终端应用,锂电池下游主要可分为动力、消费和储能三大领域,其中,动力锂电池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动汽车、电动轻型车、电动工具等,是当前锂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汽车动力电池又称“大动力电池”,电动轻型车/电动工具用动力电池又称“小动力电池”);消费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蓝牙耳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是锂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储能锂电池则主要为通信基站、用户侧削峰填谷、离网电站、微电网、轨道交通等储能需求场景提供支持,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方向。 据工信部消息,2023年上半年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同比增长超过43%。其中,根据高工锂电(GGII)调研数据,2023上半年正极材料出货量115万吨,同比增长50%,磷酸铁锂材料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6%,2023上半年负极材料出货量72万吨,同比增长18%。正/负极材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正/负极材料高温热场部件的市场需求。 公司基于在碳基复合材料领域低成本制备经验与优势,通过试验研究与工艺试验,成功开发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烧结与负极材料高温碳化用碳/碳匣钵、负极石墨化艾奇逊坩埚炉用碳/碳坩埚及负极石墨化箱式炉用碳/碳箱板、碳/碳立柱等锂电池用碳/碳系列热场产品,并成功应用于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用碳粉制备一体化示范线I期项目,将进一步加速推动锂电池热场从石墨材料到碳基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推动锂电池正/负极热处理工艺的技术革新与降本增效。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碳基复合材料在光伏、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综合性能优势随着应用端行业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确,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因此,进行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多样化开发、应用领域多元化开拓,是目前公司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的发展方向。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展先进碳基复合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工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深度推进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和提质降本增效策略,聚焦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业务发展,加大碳基复合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快碳基产业布局和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稳步推进既定经营目标的实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0,658.1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308.02万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22,106.22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26,594.16万元。报告期内,公司重点经营成果如下: (一)全面推进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1、光伏领域 公司定增项目高纯大尺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项目已全面达产,进一步增加公司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的实现;在研发方面,公司大力开展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坩埚开发与应用,通过技术优化,实现坩埚的低成本制备,为单晶硅制造热场提供了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性能坩埚产品;开展光伏用新型加热器开发与应用,实现碳/碳复合材料加热器低成本制备,碳/碳复合材料底部加热器综合性能优于石墨加热器,满足了单晶炉等热场系统节能降耗、综合性价比高的技术需求,目前碳/碳复合材料底部加热器已通过客户验证,将继续助力客户降本增效。公司通过各个制造环节技术优化和协同创新,进一步降低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生产成本,并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下游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稳固公司市场占有率的行业领先地位。 2、半导体领域 公司定增项目金博研究院建设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项目投产后,将为公司产品研发及市场布局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支持,进一步提升碳基复合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公司碳基材料产业链向价值链的高端延展。金博研究院开展半导体用超高纯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开发超高纯碳/碳热场、高纯软毡、硬毡等新产品,广泛应用于硅半导体和碳化硅半导体生长等高温热场领域,目前已在多家碳化硅衬底制造厂商验证和应用。金博研究院通过不断技术优化与创新,开发出纯度5ppm以下的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加快实现半导体领域用热场与保温材料进口替代,开启国内碳基材料在半导体市场的全新应用。 3、交通(碳/陶)领域 金博碳陶大力开展碳/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目前已与10余家新能源车企开展碳/陶制动盘的研发和试制;取得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取得由德世爱普认证(上海)有限公司(DQS)颁发的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金博碳陶取得了盘片协同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的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收到某新势力车企的开发定点通知书,为其开发和供应碳/陶制动盘产品。 4、氢能领域 金博氢能完成从碳纸原纸湿法成型到石墨化的全工艺链开发,整体性能优于进口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材料,实现我国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关键材料进口替代,目前年产10万平米片状碳纸产线已完成建设,并已导入国内头部电堆企业供应链体系,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上开展验证工作,年产30万平米连续性碳纸产线投建中;试制、研发的70MpaⅣ型碳纤维全缠绕储氢瓶,目前正在开展相应的试制与验证工作;制氢(PSA氢气提纯)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年内可实现产线运营。 5、锂电领域 公司依托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研发与产品等方面的积累,成功开发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烧结与负极材料高温碳化用碳/碳匣钵、负极石墨化艾奇逊坩埚炉用碳/碳坩埚及负极石墨化箱式炉用碳/碳箱板、碳/碳立柱等锂电池用碳/碳系列热场产品,为锂电池材料制备提供高性能的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并成功应用于公司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用碳粉制备一体化示范线Ⅰ期项目,该项目于报告期末正式试产,试产完成后将正式进入产能爬坡阶段,将进一步加速推动锂电池热场从石墨材料到碳基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推动锂电池正/负极热处理工艺的技术革新与节能降耗。 (二)加快碳谷产业园项目投产,强化公司规模化优势 公司紧扣节点抢抓施工进度,全力推动碳谷产业园项目建设,二期高纯大尺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能扩建项目已全面投产;碳粉制备项目、氢能项目(高纯氢气制备、高压储氢瓶、连续性碳纸生产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其中高纯大尺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能扩建项目已实现投产,片状碳纸产线项目与碳粉制备I期项目开始试产,公司各项目产能陆续释放,产业链协同优势日渐彰显。碳谷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公司将聚合碳基材料产业链条,强化公司规模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持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加快推进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的实施。 (三)持续加强研发投入,不断持续巩固创新能力 公司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价值理念,立足于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持续提高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7,955.80万元,同比增长23.95%,占营业收入比例13.12%。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57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23.54%,其中既有国内技术专家,也有985、211等一流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碳基复合材料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团队。公司研发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公司技术领先优势的持续确立了雄厚的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新增获得授权专利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项,累计申请专利172项,获得授权专利11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9项。 (四)启动股份回购计划,长效维护公司投资价值 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报告期内,公司第三次启动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方案。截至2023年7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50.02万股,回购总金额6,209.46万元(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公司本次回购公司股份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或者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促进公司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公司结合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扩大人员规模。在人才引进方面,积极吸引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及技术人才,并从国内外高校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持续优化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持续加强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实行院校挂钩定向招聘;与国内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定向培养后备人才,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风险因素
(一)新市场开拓失败的风险 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热场、半导体用超纯材料、高纯碳粉、碳/陶制动盘、储氢瓶及氢燃料电池碳纸、锂电负极高温热场材料等碳基材料产业项目。上述项目尚处于市场开拓期和验证期,公司产品面临在上述领域市场知名度低、客户验证周期长等困难,存在上述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失败、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二)公司新增产能消化的风险 随着公司产能扩建项目和新拓展项目的相继达产,公司主要产品的产能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若未来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行业竞争状况、新应用领域的拓展情况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需求低于预期,则可能面临新增产能无法及时消化的风险。 (三)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生产过程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包括碳纤维、天然气(甲烷)、电力等,其中天然气、电力的价格由国家统一调控;报告期内,国内碳纤维价格整体呈平稳趋势,如果公司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产生波动,则可能对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四)项目效益不达预期风险 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公司不断开发新技术并进行市场转化,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公司深入布局在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对能耗的降低程度、对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项目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能否顺利导入市场、实现销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存在项目收益不达预期的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于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依托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积蓄新动能。 1、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优势 公司秉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发展理念,专注于技术创新创造价值,形成一套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装备自主研发的完整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并形成规模化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为目标,组织了一支涵盖材料、纺织、无纺、机械、电气等多学科的核心研发团队。经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公司突破了碳纤维预制体准三维编织技术、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关键装备设计开发技术、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产品、装备与工艺获得了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118项,公司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造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等荣誉。 基于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公司拥有“C/C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热场复合材料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三大碳基材料产业化平台,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已开发光伏、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碳基材料系列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95%,基于在碳基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持续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公司在碳基材料产品各应用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保持公司技术和研发水平的领先性,全面打造成为新材料产业平台型公司。 2、产业化平台优势 公司深耕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坚持走“专、精、特、新”产品路线,依托碳纤维成型关键技术、快速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与自主研发核心关键装备等核心技术,围绕碳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方向,孵化、转化相关技术、装备及工艺。目前,公司产品品类从光伏及半导体高温热场用坩埚、导流筒、保温筒、保温材料等到锂电负极热场用匣钵、坩埚、箱板、立柱等,以及碳/陶制动盘和碳纸、双极板、储氢瓶等,产品覆盖光伏、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完成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丰富的产品体系为公司的业务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产业链协同优势 公司围绕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立足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通过碳基材料通用底层技术研究、碳基材料制备机理研究、碳基材料基础装备开发、碳基材料应用领域及产品拓展研发等,不断提升公司在碳基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碳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全面在光伏、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深入发展,形成产业协同优势,扩大行业领先优势,将公司打造成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平台,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制造商与供应商。 4、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与隆基绿能(601012)(601012.SH)、TCL中环(002129)(002129.SZ)、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002459.SZ)、弘元绿能(603185)(603185.SH)、京运通(601908)(601908.SH)、晶盛机电(300316)(300316.SZ)、高景太阳能等全球名列前茅的光伏用晶硅制造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性能卓越、性价比高的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占据了光伏热场辅材市场的主要份额。此外,公司大力在半导体、交通(碳/陶)、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进行产品拓展,和神工股份(688233.SH)、有研硅(688432.SH)、天科合达、比亚迪(002594)(002594.SZ)、广汽埃安、贝特瑞(835185.BJ)、中科星城、神力科技等重点客户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保证了公司相关业务持续稳健的发展。 5、行业人才培养优势 公司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已累计建立了一支涵盖材料、纺织、无纺、机械、电气等多学科的核心研发团队。公司秉持人才强企理念,始终将人才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通过人才引进、企业培养、项目研发,补齐局部短板,全力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用才机制、激励机制,同时加强研发技术团队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发展与评价体系,为公司实现持续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