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半年光伏“融资热”:厂商竞赛,监管追踪)
作者 | 田思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导语:募来的钱大部分流向了N型技术扩产。
光伏行业的大扩张势头,在二级市场找到了最佳注脚。
2023年上半年以来,光伏资本市场风起云涌,除证券市场门外一众排队谋求IPO(含审核阶段和上市辅导阶段)的“新秀”,已上市光伏企业也掀起了再融资热潮。
笔者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 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有60家企业发起了近2000亿元再融资。相比去年全年160家企业共计500多亿元的融资总额,今年上半年不仅融资总额翻了一番,融资企业也更加集中。
光伏市场的热度,印证了经济学家任泽平所说的“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在一级市场,众多投资人与机构手握大把资金入场,希望分享产业红利。目前排队上市的光伏企业多达40家,合计募资需求高达1200多亿元。
身在其中的光伏厂商们,则正在卷进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当中。产业链降价潮在上半年愈演愈烈,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行业2023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报告中指出:在供应链价格下滑的半年中,“下降最快的环节(多晶硅),较去年最高价下降了78%。
降价潮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内卷呈白热化。在这一背景下,借助资本力量扩大产能规模、进行技术迭代升级,成为光伏企业保持优势地位和市占率的最佳选择。
笔者梳理了光伏已上市公司的新增募资规模与数据,试图从中发现趋势。钱是最聪明的,资本的流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伏行业的未来走向。
全产业链融资忙
笔者统计,60 家发起融资的光伏企业中,除3只新股(首次募资46.59亿元)外,大多是再融资。45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资共计1157.69亿元,11家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530.68亿元。还有一家头部企业选择赴海外融资,隆基绿能(SH:601012)将在瑞士发行GDR(国际存托凭证),拟融资不超过199.96亿元。
再融资企业名单中,包括了天合光能(SH:688599)、宏润建设(SZ:002062)、爱旭股(SH:600732)、晶澳科技(SZ:002459)、TCL中环(SZ:002129)、通威股份(SH:600438)、晶科科技(SH:601778)、上能电气(SZ:300827)等光伏头部企业。
光伏增发募资企业分布,数据截至7月1日 上述一线企业融资目的,主要是为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扩产,募资规模也较大,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如隆基、中环、通威、晶科、天合,这五家企业的拟募资额,都超过100亿元;晶澳、东方日升(SZ:300118)、协鑫集成(SZ:002506)、爱旭股份(SH:600732)、弘源绿能(SH:603185)等企业拟募资额也都超过50亿元。除了主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逆变器、光伏设备和光伏辅材等辅链上的企业,也加入了再融资的阵营。光伏辅材又涉及玻璃、金刚线、胶膜、焊带等各个环节,可谓“全线扩产”。
这些辅链企业的融资规模,从几亿元到几十亿不等。逆变器企业德业股份、固德威的拟融资额分别达到25.4亿元、21.4亿元,玻璃制造商福莱特的拟融资额更是高达42亿元。这些额度加到一起并不小,辅链企业融资规模亦不容小觑。
另据媒体对今年1-5月份的公司数据统计,仅逆变器一个细分领域,融资规模就高达73亿元。
刚刚 IPO 的三只新股,是光伏主业龙头+辅助产业龙头的组合。阿特斯(SH:688472)、鑫宏业(SZ:301310)和艾能聚(BJ:834770),都成立于十年以前。阿特斯2011年就有着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五的业绩,此次是退美返A;鑫宏业是国内领先的特种线缆制造商,是全球光伏组件厂及国内新能源车企线缆产品的主力供应商;艾能聚经营范围为晶体硅制品、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的制造加工,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安装、运行。
行业企业热情高涨的融资,无论是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深耕研发,都折整个光伏行业你追我赶、时不我待的大扩张步伐。在光伏行业进入规模比拼阶段后,背后是资金、技术等资源的竞争。
那么,如此大规模的融资扩产,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呢?
在7月19日开幕的由中国光伏协会主办的“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谈到了这个问题。
高纪凡称,这几年光伏行业确实在高速成长,但是,“假如我们再往后展望未来五年时间的话,从现在到未来五年中,预计2023、2024、2025这三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到了2026、2027、2028这三年,增长曲线就会变缓,增长速度甚至可能降到十个百分点以下。”
钱投向哪里?上半年光伏企业如此巨额的融资,最终都流向哪里?
笔者统计,增发募集的资金主要有三大流向: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电池片扩产和N型技术研发。
据国际能源网统计,今年前五个月,55家光伏上市公司的合计 1672 亿元融资计划中,有340.5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项目占比最高,为22.61%);融资用途中“电池组件扩产”占比21.92%,仅次于补充流动资金。《证券日报》也有相关报道,在上半年光伏企业抛出的增发计划中,共计有309亿元投入电池片环节。
也就是说,电池是今年光伏企业布局的最热门。
光伏电池片,因涉及光电转换率及发电性能,是技术和工艺的核心环节。在N型技术逐步替代P型成为行业主流的大趋势下,电池片环节市场格局可能会出现颠覆性变化。这也是无论是光伏老厂还是后来玩家,都将布局N型电池作为投资重点的原因。
其实不止电池片,与N型技术相关的硅料、组件等产业环节也都需要新增资金进场。
上游原材料环节,募资额最高的是通威股份。通威曾在今年4月25日定增募资160亿元,全部用于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以及云南通威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高纯晶硅项目)。扩产的背后,是企业希望抓住目前技术迭代初期N型技术产生溢价红利的需求。
笔者还注意到,头部厂商新建项目都在重点布局N型TOPCon电池技术。包括隆基绿能的“鄂尔多斯年产30GW电池项目”,将导入公司研发的高效N型TOPCon电池技术,预计总投资77.77亿元;协鑫集成的“江苏芜湖20GW高效TOPCon电池片”项目,预计总投资80亿元等。这两个项目分别将于今年七、八月份投产。
“N型电池将是组件巨头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抓手。”平安证券在一篇研报中称。因为从产业规律来看,当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将为下游节约6%左右的成本。
上半年投向N型技术相关产业的超10亿大额募资
光伏新秀们同样也在积极布局N型技术。
如宝馨科技(SZ:002514)3月份推出的募资30亿元定增方案,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异质结电池片4GW,异质结电池组件4GW,新增硅片切片产能2GW等。
随着行业企业对N型技术的不断加码,与N型技术相关的设备商也在明显受益,享受了这波红利。
设备商捷佳伟创(SZ:300724)披露,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公司就已获得行业内多家客户合计50GW的TOPCon电池设备订单。之后不到两个月,又收到了合计100GW的TOPCon电池设备订单。
面对市场的渴求,另一家设备商金辰股份,则在急忙加码设备产能。3月初,公司公布新的定增预案,拟募资10亿元投向高效电池片PVD设备产业化项目等。
N型电池的另一技术路线HJT,眼下需求规模虽然不如 TOPCon 抢眼,但来自企业的反馈也很景气。迈为股份(SZ:300751)近期获得三五互联2条HJT 电池生产线订单,产能为0.6GW/条,共计1.2GW。
热钱之下的“盲区”
热钱涌动之下,自然也难掩鱼龙混杂的风险。这成为了监管部门的重点盯防地带。
近日引发关注的来自深交所的一则问询函,就指向了光伏头部厂商TCL中环。问询函就其近期提交的发行可转债,与此前融资项目——2019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项目、2021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项目提出问询。问询内容包括“投向相同领域”,“之前融资资金尚未用完又再次融资”,以及“本次融资规模的合理性”等。
这份问询函的背景是在今年4月,TCL中环发布的一则公告,拟使用额度不超过100亿元的暂时闲置自有资金来购买理财产品。
明明手中有余钱,为何还要发债“圈钱”?
TCL中环对此做出了详细解释。关于资金余量问题,企业方面称,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为146.74亿元,综合考量未来三年营运资金需求、重大项目支出安排、货币资金、银行授信及贷款余额等因素,预计公司未来三年资金缺口为 228.4亿元(下图)。其中,本次拟募集资金金额为138亿元,实际仍存资金缺口。
图片来源:TCL中环回复公告
关于为何几次融资都投向相同领域,中环称本次募资主要用于生产光伏G12大尺寸硅片和N型 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而2021年项目生产G12单晶硅材料,属于本次募投项目产品的上游环节。两者具有协同或配套性。
对募资合理性,中环也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光伏下游装机需求大;二是前次2019年募投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的整体硅片产能,仍小于现有晶体产能(到2023年底将达180GW),因而“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形”。
监管部门之所以高度重视此类再融资账目,现实的原因是,在过去两年光伏快速发展中,先后曝出多家公司再融资超募,甚至借再融资之名“玩花活儿”的问题。
今年3月,光伏设备商利元亨(SH:688499)被曝出,前次募集资金还有8.04亿元剩余,又抛出了33.1亿元的定增预案。三个月后,其募资额下调至25亿元。
2022年5月,合盛硅业(SH:603260)抛出一份70亿元的定增方案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定增对象为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这个定增,最终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将得以提升,典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资本是柄双刃剑。用好了能为公司插上“腾飞的翅膀”,用不好反而容易“引火烧身”。资本更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光伏企业要珍惜投资者的信任,将钱用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盲区”之下更要自省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