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阿里云等厂商打起价格战 部分产品价格已“腰斩”

来源:鳌头财经 2023-05-24 16:0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阿里云等厂商打起价格战 部分产品价格已“腰斩”)

记者丨宁晓敏 见习生丨 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今年三月份,阿里巴巴宣布启动24年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治理变革,“1+6+N”的新组织架构下,阿里集团之下将设立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孩子大了,要走出去,独立面对市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张勇对组织变革这样解释道。

变革来的很迅速。5月18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23财年财务报表,在财报中,阿里巴巴宣布阿里云将于未来12个月内从集团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市,并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在此之前,阿里云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此举也引得腾讯云、移动云、京东云等厂商跟进,新一轮的云厂商竞争似乎一触即发。

阿里云打响价格战“第一枪”头部厂商纷纷“内卷”

最先打起价格战的是阿里云,这并不是阿里云第一次降价。

鳌头财经统计发现,2014年阿里云曾在一年内降价6次,2015年至2016年,阿里云先后进行了17次降价。只不过此前的降价并没有此次幅度这么大,4月26日,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

5月16日,腾讯云也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降价政策将在6月1日生效。

移动云则更为迅速地响应,5月16日晚,移动云宣布多款云产品降价,其中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均降价60%;云安全中心降价50%;云硬盘备份降价50%,降价政策从5月17日开始便生效。

5月23日,京东云将降价“卷”到了新高度,其采取了“比价打法”,宣布其全系列核心产品参与比价,其全系核心产品的官网列表价均低于特定云厂商官网对标的产品列表价格;实际成交单价将在特定云厂商实际成交最低单价的基础上再打九折,承诺“买贵就赔”。

至此,五大头部厂商中已有两家宣布降价,位列于“others”的厂商也纷纷跟进。

商业产品和服务的降价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成本降低释放出更多的利润空间,二是以价换量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则是两种兼有。

“云计算的成本除了技术因素外与规模也有很大关系,规模越大分摊下来的总成本越低。”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分析道,“云服务本质上是服务器资源的租赁,对于租赁模式,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益越高。”

在云市场竞争中,降价也是常见手段,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都曾推出过降价策略,AWS的首席财务官还曾表示降价是云服务的核心策略。

对于阿里云而言,规模效应和持续的技术投入让其拥有了更多降价空间,据了解,过去十年阿里云将计算的成本降低了80%,存储的成本下降了近9成。如此看来,阿里云降价已经实现了规模、成本和收益的正向循环。

降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12个月内独立上市要求阿里云交出更漂亮的业绩,以价换量是手段也是目的,尤其是在公有云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

市场份额仍在改变 AI大模型是下一战场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下半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88.4亿美元,相比上半年增长24.5%,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长稳中有降,其中IaaS+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同比增长19.0%,与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速相比下滑23.9的百分点,与2022上半年同比增速30.6%相比下滑11.6个百分点,增速均有明显放缓。

阿里云也不例外,在2023财年,阿里云业务总收入为772.03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但在这其中,阿里云业务收入185.82亿元,同比下降2%,为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拉长时间线来看,2019财年至2022财年,阿里云营收的增速分别为84%、62%、50%和23%;分季度来看,2021年至2022年的8个季度里,阿里云业务营收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7%、29%、33%、20%、23%、10%、4%、和3%,增长即将陷入停滞。

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IDC报告显示,2022年下半年,阿里云仍以31.9%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但相比于此前36.7%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华为云市场份额从10.8%增至12.1%,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天翼云市场份额从8.9%增至10.3%,排名从第四升至第三。腾讯云市场份额从11.1%降至9.9%,跌至第四名。

“目前的趋势是运营商云的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互联网厂商的云业务增速逐渐放缓,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用户云需求放缓,而对于政府等客户的争夺运营商云更具有优势。”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信旗下云业务子公司天翼云实现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中国移动云收入达到503亿元,同比增长108.1%;联通云继续翻倍增长,实现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速达121%。

“事实上企业的云服务迁移成本不低,此轮云厂商的降价也主要针对新客,未来市场份额还会发生细微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谁能获得先机以低价高质的服务占据更多市场。”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云厂商此轮降价换量仍是“厚积”的过程,ChatGPT等AI模型引发的海量算力需求,才是未来增长和竞争的重点,在这一点上阿里云已经走在了前头。

近日张勇表示,阿里云要全面走向“模型即服务”,与伙伴合作。为此,“千问伙伴计划”正式启动,将优先为千问伙伴提供大模型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支持,共同推动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随着AI大模型与云产品的加速融合,云厂商也将探索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行业也将加速朝向自动化、数字化发展。新一轮的降价只是前奏,最终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移动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