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国网信通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国网信通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国网信通(600131)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公司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紧扣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把握“数字中国”发展机遇和“双碳”战略契机,依托电力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服务、云网基础设施三大业务板块,不断优化以“数字底座+能源应用”为核心定位的“云网融合”产业布局,持续增强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公司生产经营实现稳健增长。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1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02亿元,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20.3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所有者权益57.3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2年中国百强高成长企业、2022年电力科学技术奖、2022年电力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奖、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一)把握发展机遇,持续打造核心业务优势

  充分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主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公司能源数字化领域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夯实云网基础设施这一数字底座,同时大力发展电网经营、电网生产、电力营销等电力数字化应用及企业门户、数字身份、智慧办公等企业数字化应用,加快推动覆盖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各环节的数字化产品的设计研发、部署实施、运营运维等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支撑营销、调度、设备、安监等电网专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深度覆盖财务、物资、后勤等电网经营管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积极服务智慧电网和数字国网建设。在原有电力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服务、云网基础设施三大业务板块基础上,不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孵化能力,拓展各板块业务边界,打造更加丰富的能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在电力5G、电力市场化交易、双碳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继续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业务产品,不断优化公司“云网融合”产业布局。

  (二)强化创新增效,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重点跟进资金使用、项目进度、交付质量,不断提高合规管理水平,通过项目的顺利投运,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动能。全面推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机制,坚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公司人才梯队建设。成功实施首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164名激励对象授予727.45万股限制性股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深化提质增效,加强项目过程管控,不断提升项目毛利率水平。持续加大公司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投入约5.99亿元,较上年增长18%,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兼顾公司持续发展与股东价值回报,2021年度向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70元,合计派发2.03亿元。

  (三)加强风险防控,持续夯实合规发展基石

  持续优化内控建设,对公司《内部控制手册》进行迭代更新,全面梳理公司内部控制流程各类风险点,并匹配建立精准控制点,覆盖公司内部控制各领域、多环节、全过程。不断健全现有制度规范,依据制度属性及决策层级进行分类分级科学管理,报告期内新建制度16项,修订制度25项,形成包括190余项制度在内的完整规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章制度体系,保证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深入推进依法治企,提升案件处置成效,密切跟进重组遗留法律案件进展,报告期内获得杨家湾竖井质量纠纷案、保变电气(600550)案等6个案件终审胜诉,胜诉金额超1亿元。

  (四)深化公司治理,持续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持续完善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1+N”治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党委前置研究,深入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保证信息披露工作高质高效,报告期内累计披露定期报告4份、临时公告及附件136份,继2021年后,报告期内再度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沪市主板信息披露工作考核“A级”。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持续增强与投资者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报告期内荣获“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最佳董事会奖”、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2021年报业绩说明会最佳实践”等荣誉。

  (五)落实社会责任,持续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以科技帮扶为关键突破点,以杨家湾水电站恢复重建为契机,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内公司申报的“数字赋能多措并举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入选人民网“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不断彰显央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同时,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并披露首份ESG报告,展现了重大资产重组后公司在环境、社会与治理方面的绩效成果,一举入选国资委“央企ESG-社会价值先锋50指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优秀案例。

  (六)坚持强根铸魂,持续厚植党建引领作用

  抓好政治建设,通过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研讨。坚持将抓党建与抓业务精准内嵌、深度融合,“党建+投资者关系”、“党建+安全生产”、“党建+乡村振兴”、“党建+共享服务”4项“党建+”工程项目进一步做实做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市场营销的第一线、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深入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绩效考核,以党建引领公司全面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公司紧密跟踪国家政策、行业趋势,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痛点,加速培育孵化创新型数字化业务产品,着力打造可持续增长引擎,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1.电力数字化服务领域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2022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2022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出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国家电网公司也在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快构建智能电网,推动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在《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体系白皮书》中提出,打造精准反应、状态及时、全域计算、协同联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电网的可观、可测、可调和可控能力。

  在“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双重战略目标驱动下,电力能源系统数字化、市场化、低碳化趋势显著,电能生产、输送、消费等各环节数字化升级加快,在新能源消纳、大电网稳定运行、负荷可控可调等方面衍生出新的需求。公司在该领域已形成部分亮点特色业务产品,并持续推向市场。

  2.企业数字化服务领域

  根据工信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到2025年,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2022年7月,由海比研究院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网发布了《2022中国信创生态市场研究及选型评估报告》,预计中国信创产业市场规模2025年或将突破2万亿元。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全年累计收入108,126亿元。其中,软件产品增长平稳,信息技术服务增长较快,行业累计利润总额达12,648亿元。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可推动企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帮助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实现降本增效。多年以来,公司已在该方向上积累了丰富的定制化开发经验和一系列成熟产品,并获得市场的持续认可。

  3.云网基础设施领域

  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等重点任务。2022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云网融合加快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提出按照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同步推进千兆光网、5G承载网等建设,合理部署面向中小城市的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CDN)等设施,强化云网融合、产业协同的制度创新。中国信通研究院在《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中指出,2022年,我国算力规模持续扩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加快部署,基础设施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算力协同体系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顶层战略规划和专项政策的出台,为公司通信专网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信息通信集成及运维等云网基础设施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2022年,公司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电力行业需求动向,全面参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持续整合业务条线,优化业务体系,深入探索各板块业务纵深发展和横向延展可能性,更加聚焦能源数字化转型下的新兴业务场景,在保证传统优势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布局能源数字化相关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推进公司“云网融合”产业加速发展。

  1.电力数字化服务

  基于对电力能源行业的深入理解及电网领域多年的支撑服务经验,公司持续在电力数字化服务板块发力,巩固电网客服业务基本盘,同时在电力生产、能源运营、双碳信息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主动服务“双碳”目标落地,取得一定市场成效,该板块收入水平和毛利率水平均实现较大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电力数字化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6.52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1.75%。

  报告期内,完成营销2.0统一软件研发,攻克了大型复杂应用软件基础设施云化、业务中台化、应用场景化动态编排等系列技术难题,完成浙江、安徽等地营销2.0建设实施。支撑网上国网建设,建成公用事业领域最大的线上服务平台,成为能源行业应用排名第一、国资央企旗下名列前茅的APP产品,沉淀了“刷脸办”“一证办”等便民服务及多款特色微服务,搭建首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贯通的国有企业服务专区,实现网上国网由项目建设向产品运营转型。打造企业级工单中心产品,可实现工单状态、提醒、预警、评价等全流程闭环管控,为用户构建便捷化工单获取窗口,已在重庆成功打造示范样板并在电网市场内推广,获评数字化专项示范优秀成果。开展智慧变电站场景应用的市场拓展,承建国网江苏省公司等多座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建设。参与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研发攻坚,参与规划设计及平台建设,承建了国网总部和天津、冀北、辽宁等7个省公司的系统建设任务,其中自主研发的统一汇集组件在国网总部及27个省公司实现落地应用,实现电网生产运行领域新突破。同时,公司承接新型电力系统负荷精准调控科技项目课题,该项目入选国网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之一。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业务规模化发展,依托自主研发的“电享家”数字化能源平台,已为2500余家客户提供电力交易服务,交易电量超69亿千瓦时。参与虚拟电厂相关示范工程建设,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充”一体化运行虚拟电厂运营平台,平台已接入华北辅助服务市场、天津虚拟电厂、上海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节,实现面向企业园区、商业楼宇用户的区域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公司“双碳”业务战略引领下,构建了基于环境属性的绿色电力交易体系,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成功上线。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凭证交易系统可为国网27家省公司提供凭证交易服务,成交电量73.5亿千瓦时,该平台荣获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先行示范奖”。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承建全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完成核心功能“电碳分析模型”研发部署,完成“电-碳”市场发展推演及省间电力交易关键问题研究管理咨询项目,逐步夯实包括碳减排、碳监测、碳咨询以及碳资产管理平台在内的双碳业务体系。

  2.企业数字化服务

  持续深化企业数字化服务板块业务及产品体系设计,从基础职能管理领域向专业细分领域持续渗透,依靠数字化技术,全面融入电网人、财、物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由于该板块个别业务产品尚处于孵化培育期,市场潜力尚未显现,且该板块个别毛利率相对较低的业务产品收入同比下降,使得该板块整体毛利率有所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企业数字化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0.49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26.98%。

  报告期内,不断扩大企业门户产品市场规模,实现在国网吉林、甘肃等省公司推广应用,已作为支撑国家电网公司聚合全领域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多终端协同应用场景的全面连接。自主研发的数字身份产品实现了对电网系统内用户全覆盖,并延伸纳管大型央企及供应商等各领域,用户总量超过330万,日均访问量突破1200万次,日均登录60余万人,是国内最大的企业级数字身份应用案例。完成i国网基础能力建设,注册用户超150万、日活突破60万,开展i国网移动端应用研发,AI助手、云打印等工具产品实现应用上线推广,并探索内购商城运营模式。公司“小喔”RPA流程机器人通过模仿真人操作,可协助人工完成规则明确、流程固定的重复性工作,已积累应用场景200余个,完成人工替时近62万小时。支撑国网智慧后勤服务保障平台优化升级,该平台部分应用已在国网27家省公司落地,系统注册用户4.1万,活跃用户3.2万,开展后勤实物资产、后勤移动应用、智慧食堂等典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后勤数字化建设经验。公司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13家省公司、22家直属单位ERP咨询实施工作,顺利完成国网陕西省公司两网融合ERP实施上线,完成国网浙江、山东省公司智慧共享财务平台ERP配套改造及上线运行。

  3.云网基础设施

  持续巩固公司在通信网络建设及软硬件系统集成业务中的核心优势,建设满足复杂多样的能源数字化业务场景需求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该板块收入同比上升,同时公司深挖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三台方面的既有资源能力,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项目交付质量,该板块业务毛利水平实现小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云网基础设施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8.95亿元,占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1.27%。

  报告期内,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国网信通分公司等重要服务单位通信系统运行维护,以最高标准保障国家电网公司直属单位7000余公里通信线路、460余台通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承担的国家电网公司“两交两直”特高压配套通信工程顺利通过预验收,保障江苏、浙江等地夏季用电紧缺时期的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构建了新一代应急通信与单兵装备全套产品体系,在江苏盐城龙卷风、辽宁盘锦强降雨和青海大通泥石流等重特大灾情一线,开展了15次抢修救援工作,助力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高效能数据传输平台项目建设,完成近100个站点的设备安装、50余个站点设备加电及单站调试,满足新形势下电力及能源行业对数据传输集中性、实时性及广覆盖的要求。支撑国家电网公司云平台建设布局,依托“互联网+”电力营销平台(云开发测试环境)项目建成提供研发测试、仿真测试、业务验证的资源环境,实现基础计算资源的充分云化、弹性扩展和统一管理。打造“5G+量子”在配电网柔性调控解决方案,研发电力“5G+量子”通信终端、5G多模边缘网关等产品,解决无线公共网承载电力生产控制业务安全性难题。建成云网基础平台软硬件系统建设项目、北七家园区数据中心二期,积极推进厦门望嶝数据中心项目落地。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服务电力能源数字化转型的骨干企业,在推进国家“双碳”目标落地及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不断形成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为行业优势及竞争利器,支撑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所提出的成为能源互联网领域国内领先的“云网融合”技术产品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的战略目标的顺利落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体系完备,整体优势明显

  公司旗下子公司业务产品服务于信息通信产业链各环节,也覆盖电力发、输、变、配、用、调度各环节,拥有大量成熟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随着国家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电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对通信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具备“云网融合”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企业将成为这轮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公司业务体系包含电力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服务、云网基础设施三大业务板块,已形成底层网络基础设施、算力资源、基础平台和上层应用服务的全方位产业布局,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竞争优势突出。

  2.行业先发优势,客户黏性较强

  公司旗下子公司专注大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力数字化20余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电力行业信息通信业务的企业,经历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对电力行业信息化有着长期、深入、全面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相比新进入者在经营业绩、行业应用经验、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形成了壁垒,先发优势明显。此外,子公司通过长期提供建设和运营服务,为客户搭建了支撑经营管理的复杂核心业务系统,可提供从设计、开发、实施、运营到运维的一体化的企业支撑服务,相关系统的有效运营和后续迭代均依赖于服务商对客户业务的深入理解,客户黏性较大。

  3.人才储备雄厚,创新成果丰硕

  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为91%,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为44%。拥有面向智能电网的北京市云计算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公司目前拥有千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本报告期内,新增专利受理274项,获得专利授权98项,发表科技论文270篇,获得奖项74项(其中,省部级4项,国家电网公司级4项,行业级26项,其他40项)。

  4.通信资源丰富,业务基础扎实

  公司长期为电力系统客户提供通信服务,并通过持续对通信网络通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网络承载结构,提升通信服务能力。同时,公司在全国多个核心节点运营数据中心,随着公司在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基础算力服务能力,公司在“通信网络+核心节点”的云网算力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丰富的网络和算力资源为公司“云网融合”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业务资质完备,客服体系完善

  公司拥有全国电信增值业务许可牌照(ISP),具有CMMI5软件能力成熟度认证,以及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安全运维服务资质一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一级、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一级、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资质一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ITSS)等40余项业务专业资质。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可提供全年无休、快速响应的保障服务,能够在应对各种大型活动保供电、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恶劣极端天气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6.品牌优势明显,广受用户认可

  能源行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基础性行业,对服务商的行业经验、产品性能、安全保障要求很高。公司依托20余年服务电网及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对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产品和服务知名度较高,得到客户的广泛应用与认可。凭借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构建了广泛的产业生态圈,公司在能源行业的品牌优势也愈加明显。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电力人工智能大会“电力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奖”2022年(第十二届)软件大会组委会“2022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风云企业”,业务创新能力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公司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社会电力需求将不断加大。随着“双碳”目标落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力供给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持续转变,使得能源数字化进程加速向更深层次拓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深刻影响能源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对电网形态、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带来变革。综合分析公司发展所处的政策环境与行业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和使命重大。

  1.政策环境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从世界数字化发展大趋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提出了“2522”的整体框架,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具体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上述规划的颁布实施,将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也为公司加快构建“云网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服务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30年,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至2045年,新能源成为系统装机主体电源。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等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需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重点推进在智能电厂、新能源及储能并网、输电线路智能巡检及灾害监测、智能变电站、自愈配网、智能微网、氢电耦合、分布式能源智能调控、虚拟电厂、电碳数据联动监测、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大数据中心及综合服务平台等应用场景组织示范工程,承担系统性数字化智能化试点任务,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发展业态等方面深入探索、先行先试,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行业环境

  2022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数据,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60万亿元,203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数字技术将加速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国家战略引领作用下,“大云物移智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为能源行业带来思维、文化、模式、业态等全方位变革,深刻改变着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及监管等各个环节,也带来能源数字化建设的巨大需求,随着能源绿色低碳建设的持续深入,新兴数字技术将成为推动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的重要支撑,其在能源行业的应用也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电网公司加快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也为公司在新征程上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提供了发展遵循。

  公司将充分发挥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及“云网融合”全产业链优势,稳步增强公司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主动服务“双碳”目标,不断培育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公司价值的持续输出,进一步获得客户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加速公司“十四五”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公司发展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双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国家战略,以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引,围绕公司“数字底座+能源应用”为核心定位的“云网融合”产业布局,坚持以支撑能源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按照“1234”总体发展思路,即“瞄准一个目标、聚焦两大市场、夯实三大业务、落实四个保障”,以成为能源互联网领域国内领先的“云网融合”技术产品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为目标,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下的电网市场和以电为延伸的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市场,继续做大做强电力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服务、云网基础设施服务三大板块业务,实施价值管理、机制创新、合规管理、文化建设四大保障策略,夯实通信运营、企业中台、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电网客服、智慧办公等传统优势业务,加快电力交易、双碳服务、新型负控、智慧水电、人工智能、信创等重点布局业务,打造能源数字化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云网融合”产业链“链长”,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业务的发展质量和整体效益,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图3“1234”总体发展思路示意图

  根据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十四五”末,公司将努力实现“一个领先,三个更加”的发展目标。“一个领先”,即公司“云网融合”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个更加”,即业务布局更加合理,存量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增长,电网市场内信息通信核心定位更加凸显,全面支撑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增量业务突出亮点特色,以电力市场化交易为基础,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开拓能源运营服务市场,实现向电网外部市场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服务能力更加卓越,电力能源行业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业务产品切实满足电力能源行业特色需求,“云网融合”全产业链能力显著增强,构建跨界融合的合作伙伴朋友圈。价值管理更加优秀,通过资本运作,提升公司实力,支撑业务拓展,实现资本与业务相互促进,产业拉动效应更加明显,推动公司内在价值提升,为股东创造更大收益。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充分把握新形势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能源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持续强化产业升级和服务支撑,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产品化能力输出及运营服务模式转变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服务电力能源数字化转型,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2023年,预计公司营业收入达到84.5亿元。

  1.抢抓重大市场机遇,促进业务模式转型

  一是探索电力数字化板块商业模式转变。培育孵化创新业务内容,打造公司亮点特色业务;积极推进试点项目建设,积累业务能力,探索规模化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电力数字化板块业务从项目型向运营型转化,提升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网客服业务方面,推动研发基地建设,注重研发实力的积累,加强市场拓展力度,推动“平台+产品+运营”新商业模式落地,同时依托业务创新,推动网上国网等业务实现从项目型向运营型转变。在电力生产业务方面,深挖用户需求,找准业务切入点,加大智慧水电、数字孪生、企业级工单中心等业务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形成亮点特色产品,并持续推向市场。在负荷侧业务方面,持续跟踪电力负控发展趋势,积累共性化需求及个性化需求的技术实现能力,并探索规模化发展。持续夯实电力交易平台市场基础,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拓展售电用户资源,聚合负荷资源,提供虚拟电厂运营、能源聚合运营服务。持续优化碳资产管理平台产品,在碳减排、碳监测、碳咨询等双碳业务方向上进一步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二是促进企业数字化板块产品化自主化。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数字化服务板块细分业务领域的结合运用,加速产品化进程,形成企业门户、数字身份、智慧后勤等一系列代表性产品,深挖用户需求,增加用户粘性,提升业务规模,尤其争取电网以外市场规模的大幅增长。加速新版企业门户产品优化迭代,以i国网为载体探索建立移动应用安全接入与纳管生态,广泛连接电网内外部用户,做大数字身份、数字供电所等应用,形成一批典型基层赋能产品,从而实现规模化推广。着力推广集软硬件于一体的“小喔”智能终端产品,做大用户规模。加快智慧后勤产品在数字化集成、小型基建技改大修等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持续推进智慧后勤产品化转型,重点打造智慧楼宇等拳头产品,扎实开展细分领域延伸业务的开拓创新。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推进存量业务系统、操作系统国产化替代和新增业务系统的国产化替代,研发推广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软件产品,远期形成公司信创产品体系。

  三是夯实云网基础设施板块业务根基。持续夯实通信网络、算力基础设施以及包括云平台、数据中台、物联管理平台在内的“三台”建设能力,并在智能终端等核心技术产品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增值电信业务运营、云数据中心运营能力,持续保有并争取进一步扩大存量市场规模。以创新推动通信主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起“空天地”通信网络建设运营体系,开展5G公网等“空基”规模化应用,加快卫星通信承载网等“天基”通信体系建设,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和电力卫星物联网应用,持续提升高效能数据传输平台等“地基”建设运营能力,进一步激发通信资源效能。深挖能源大数据产业价值,建立外部数据与电力数据共享共用的新型商业模式。夯实企业中台已有业务基础,建立发展、财务、设备等专业领域的总部、省侧两级数据产业市场,筑牢企业中台产业根基。加强未来城云数据中心、合肥云网基础平台软硬件系统建设项目的运营管理,探索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改造、业务整合迁移等新业态,加强运营运维集成业务规模,推动“建设+运营”新模式落地实践。

  图4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服务示意图

  2.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创新驱动

  不断加强高质量技术研发及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机制研究,壮大中坚力量,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和高端岗位成熟人才梯队;加强重点院校优秀生源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优秀高校人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打好人才根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公司整体业务发展的驱动作用,实施专项重点攻关计划,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信创、智能终端等方向设立公司自主研发专项,不断增强负荷控制、电力5G、卫星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领域产品研发及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多款“软硬件一体化”原创产品。

  3.推动合规管理升级,守牢安全发展保障

  持续优化内控建设,开展内控体系优化升级,结合外部监管与行业法律法规的最新要求,优化迭代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结合公司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研究与之匹配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符合公司经营发展要求;不断深化依法治企,持续跟进重组遗留案件及遗留问题;全面筑牢合规管理防线,杜绝“空转”“走单”及融资性贸易等违规行为;深入开展新兴业务、重大项目法律合规风险前置研究,强化法律支撑保障及审核把关,确保法律风险可防可控。

  4.构建价值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保证公司各类信息披露及时准确,跟进重大事项进展,按时发布定期报告,充分向资本市场展现公司经营成果;持续深化与投资者的线上线下(300959)交流,进一步丰富沟通渠道和形式,定期常态化组织召开高水平业绩说明会,筹划开展路演、反路演、走进上市公司等活动,不断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保持对资本市场最新政策、行业走向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实际状况,积极开展再融资方案论证。

  5.推动党建引领全局,增强独特发展优势

  高站位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秉承“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理念,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公司经营发展、党的建设相结合,做到联系实际、务求实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好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不断深入调研阿坝州新需求,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为指引,结合上市公司技术优势及杨家湾电站基地周边乡村发展情况,坚定不移地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形成具有上市公司特色的乡村振兴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主营业务依赖关键核心客户

  公司长期根植于电力能源行业,主要收入均来自于国家电网公司及各省市电力公司。公司核心业务伴随国家电网公司SG-186、SG-ERP信息化建设发展壮大,相关定制化设计、开发、实施、运营、运维等业务服务都具有稳定的业务基态,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电力能源数字化转型及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深入推进,公司持续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软硬件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及应用服务,公司关联交易占比仍保持高位,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业务保有量也将持续上升。

  对此,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开拓电网外部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拓展电力市场化交易、双碳信息化、能源运营等业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业务的系统外非关联方客户资源,从大型能源企业入手,积极强化同源技术拓展、完成同质化业务复制及痛点产品的打造,在服务国家电网公司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外业务的快速发展,降低对国家电网公司及其关联方的业务依赖。

  2.核心技术人才可能流失

  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核心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人员是公司产品持续创新、保持持续盈利的重要因素。依托服务电力能源行业20余年的项目经验,公司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已经构建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尽管如此,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公司在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打造人才发展平台、提供长期激励以维持人才队伍稳定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对此,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公司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持续优化组织能力,完善人才选育用留方面的机制体制建设,已推出并实施首期股权激励计划,成功激励164名核心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后续将通过滚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为核心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

  3.维持技术产品创新优势难度高

  公司长期服务电力能源行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软件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和运营服务,所处行业技术发展和革新较快,产品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复杂性高。同时,软件行业市场分散,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为此,如果公司无法持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保持技术优势,不能研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保持产品技术和系统软件的迭代更新,将存在技术竞争优势被削弱的风险。

  对此,公司跟踪服务电力能源行业,长期把握客户需求,有着丰富的服务经验。公司高度重视信息通信相关技术的创新和积累,并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通过建立实验室、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提升公司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同时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公司技术产品研究,并将高校优质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孵化应用等,不断保有和创造公司创新优势。

  4.知识产权可能被侵害

  公司所处的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行业领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众多应用场景需要依靠和运用复杂的“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产品、业务模型和经验能力,为此对知识产权的依赖度较高。公司在信息通信领域拥有千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若公司的知识产权遭受侵害,将会对公司无形资产及公司盈利方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为保持技术产品的先进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固化并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并积极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包括在产品应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与核心技术人员签署保密协议、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定期监测公司及行业相关的知识产权状况,及时发现侵权或者被侵权情况,发现侵权行为及时采取维权措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网信通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