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大环境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南大环境(300864)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新时代战略任务。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报告期内,我国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随后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方案陆续出台并进入实施阶段。2022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我国进一步明确了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减污中降碳、在降碳中减污。 报告期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理念继续引领我国环保工作的大方向。全国各地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拉开帷幕,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空前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减量化持续推进,策应着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这一共识的决心。2022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的目标,进一步拓展延伸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度和广度。2023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作为年度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并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为重点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国务院总理李强在3月13日出席的记者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老百姓在乎的身边具体事,将集中力量高质量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基于以上重大政策,我国绿色环保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趋势将保持不变,环境技术服务行业市场将在生态文明战略的指导下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提振经济重新成为核心工作,中国经济将归于常态化稳定发展,环境服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期。 公司发源于底蕴深厚的南京大学,改制后深耕环境技术服务行业十一年,发展为我国高校规划设计企业和环境技术服务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探索了高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开辟了我国环境技术服务行业的新航程,培育了环保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新高地。作为率先对污染物在水、气、土界面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的企业,公司在环境问题调查溯源、研究诊断和治理修复等各领域均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在高分辨率高精度排放清单技术、毒害性有机废气中VOCs高效去除技术、区域流域复合污染监控与预测技术、含毒害性离子废水处理技术、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修复技术等细分领域均已具备行业领先或先进的技术水平,并已得到良好的示范应用。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等未发生重大变化。 南大环境定位为专业的环境服务商,围绕“天蓝、水清、土净”等致力于为政府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高效、科学、精准的环境解决方案。公司作为南京大学控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和核心技术团队均为该领域的行业专家,在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与沉淀。公司始终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的人才理念和“求实、求是、求精”的质量方针,长期坚持创新创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推动客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业务 1、环境调查与鉴定 指通过实地考察、取样检测、资料调研等手段,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或检查,或者对环境污染危险特性、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或修复情况进行判别、鉴定、评估或验收。 (1)水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在苏、皖、沪等地的13个地市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流域、湖泊和河道的排污口排查工作,同步在多个重点流域开展了污染物监测溯源及整治,有效保障了地方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开展城镇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为5个地市的10余个区县精准揭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的有效程度。在获批设立“管网健康诊断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管道机器人、同位素、热红外、分布式光纤等技术,全面排查诊断污水管网400余公里。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编制《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纳管工业废水分质处理技术评估指南(试行)》等文件,考核评估8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47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为试点工作全面积累了现状基础数据。此外,公司还负责了30余个重点工业园区或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并承担首个省级全域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调查工作。 (2)大气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GC-MS、VOCs走航监测、颗粒物激光雷达、臭氧激光雷达、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等高精尖大气环境调查技术,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持续开展大气环境承载力调查,并为苏、皖、鲁、冀等地20余个园区、地方政府提供了区域污染清单编制和大气颗粒物、VOCs、臭氧等污染因子溯源服务,形成百余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问题清单,为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掌握区域大气污染来源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多个重点行业、百余个重点工业园区和企业提供VOCs排查及VOCs整治“回头看”服务。 (3)土壤、固废。报告期内,公司继续领衔担当苏、皖、沪等地“城市固废”调查和土壤调查评估等业务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工矿地块污染场地调查覆盖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米,承担土壤风险管控、修复的方案编制或效果评估30余项,涉固体废物非法填埋案件司法鉴定技术服务和生产型企业产生固体废物危险性质鉴别等共100余例,17个项目被评为“2022年江苏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优秀项目”,切实保障了土壤环境安全。 (4)生态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已积累的技术优势,生物多样性调查网络在江苏地区呈面状稳定拓展、相关份额继续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在浙、皖、鲁等省份逐步由点到面布局开来。在推进中的30余项调查中,已发现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00余种,省市级新分布物种10余种。此外,在长三角地区还为多起非法采砂/矿等生态破坏案件提供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服务,其中长江铜陵段非法采砂案由公安部、最高检联合挂牌督办并入选最高检及最高法典型案例。 2、环境研究、咨询与设计 指通过对环境方面的现存问题、演化规律或处理技术进行研究,提出系统性的规划计划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环境研究与规划、建设项目环评、环境工程设计及其他技术服务。 (1)水环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将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的咨询设计业务体系作为发力点,参与编制“江苏全面提升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并为6个地市的22个区县全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提供技术支撑;编制20余项城市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助力300余个城镇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为社会面污水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做出积极贡献。在苏、皖等地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论证、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论证、河湖生态评估和幸福河湖创建、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单位创建等工作,协助划定或优化提升10余个水源地保护区,为区域水环境管理建言献策。设计各类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站14座、管网439公里,为百余个自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设计,明渠暗涵整治工程设计及水生态修复、人工湿地、流域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工程设计等新兴领域也取得突破性成绩。 (2)大气与双碳。报告期内,公司承担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研究——南通市通州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研究。在江苏、广东、新疆等地承担多个区域性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并为多个大型央企及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提供温室气体核算及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服务。升级空气质量模拟模型内涵、扩充空气质量保障技术团队,继续为10余个区县提供空气环境质量改善保障,同时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自主研发上线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智慧平台”;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复杂污染物协同防治研究和驻点跟踪服务。为江苏省40余个产业园区定制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实施方案,并助力大气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为多行业的VOCs、酸碱废气等提供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咨询与设计服务。 (3)土壤、固废。报告期内,公司负责无锡市、上海市奉贤区等若干地区“无废城市”试点体系研究或建设过程技术支撑研究,承担26项地市级或区县级“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助力南通市成为江苏省首个印发实施方案的城市(国家试点城市除外)。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业务领域开展了10余项化工废盐、焚烧飞灰、餐厨垃圾等的工程咨询与设计服务,并拓展了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工程设计等服务内容。 (4)生态环境。报告期内,公司承担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及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及湿地管理巡护监测机制建设试点研究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承担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专项—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案例研究、苏北运河航道典型护岸生态化修复技术研究等多项课题,为12项重点民生工程等研究论证生态影响并提出生态补偿方案,同时支撑了多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湖泊湿地等的生态修复工程的研究工作。 (5)环境综合治理。报告期内,公司在传统环保咨询业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高品质、大体量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竣工环保验收、排污许可、环保应急预案等业务。其中承担国家级、省级规划环评(含国土空间规划环评)12项,涉“两高”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50余项。在多个地区的环评质量复核及评比中,评分名列前茅。承担近100项环保专项规划、生态创建类规划、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南通、盐城等市多地创成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另助力创成省级美丽海湾1个、国家级及省级节水园区或节水县区7个。 3、环境系统集成 指按照客户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为之研发或选择针对性的工艺技术路线,并提供设备和控制系统集成服务,以及设计、建造、安装、调试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使该系统功能完整、性能优良、满足客户期望。 (1)水环境。报告期内,公司承担了一系列工业和市政废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县市级排水管网GIS系统的建设项目。 (2)大气环境。报告期内,公司探索性开发的“零碳”监测和管控平台在扬州市瘦西湖景区成功应用。此外,在沪、苏、鲁、豫、津等地开展了近70项VOCs废气治理项目,行业涵盖医药、研发、电子、新能源等。成功研制含氯VOCs安全高效处理设备、ACF吸附-常温催化再生工艺与装备、VOCs常温催化材料与装备,并在多地废气治理项目中成功应用。VOCs治理核心研发技术荣获“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3)生态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江苏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栖息地修复及一系列河道水生态修复项目,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效益。牵头了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研究及网络建设示范等厅级科研课题,建设的多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已建成落地。联合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开发的“鸟类智能监测系统”识别准确率领先行业,已在南京、连云港等3地成功应用,生物识别APP上架安卓和苹果软件商店,提升了公民参与环境观测的便捷性。4、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活动。 (1)水环境。报告期内,公司牵头编制的《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弥补了江苏省农污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空白。子公司南大生态获批设立“远控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化监管运维127套分散式农污处理设施。公司继续为奥托立夫(中国)及其关联企业和安徽省天长市等提供污水处理厂站相关装置的日常运维服务,通过科学控制、动态调整工艺条件,确保客户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2)环境综合治理。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深耕环保管家业务市场,区域性环保管家和企业环保管家业务总量均呈现较好上涨势头,新承接30余项服务项目,面向千余家企业开展了50余场环保专题辅导培训、2,000余人次环保专项检查。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成功上线,已为江、浙、沪地区700余家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环境咨询服务。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在南京市成功落地,推广工作正在开展。 (二)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客户主要分为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以及各行业的工业企业。公司主要依赖服务口碑、技术实力拓展业务,在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开拓新业务机会,采用“区域深耕”和“集团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按项目制调动优质资源。为更好地实现业务的本地化,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度,公司按照区域和业务类别划分各业务部门的主要市场范围,既可以为当地和行业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又有助于更好地挖掘新客户和开拓新领域。 对于政府、国有企业类客户,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客户的要求承接业务,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对于工业企业客户,通常在技术和方案解决方面有具体、特定的要求,客户会根据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服务能力等条件选择意向性机构进行接洽。 2、生产服务模式 公司资质齐全,具备成熟的环境服务业务链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服务方式以自主服务为主,同时对外采购部分设备、劳务、检测和施工服务。公司的业务主要采用定制化服务的模式,即根据项目招投标、商务洽谈等方式确定服务方案。3、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流程和制度。公司选取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公司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并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服务能力、价格水平等因素,选择一家或多家供应商作为该项目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对采购标的进行验收。 4、盈利模式 环境技术服务,公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客户的实际要求,在调阅公司相关领域的案例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进行调查、检测、研究、评价、分析,最终提供相应的调查报告、评价报告、规划报告、研究报告以及咨询意见等成果,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获取有竞争力的盈利。 环境系统集成,公司根据约定标准,利用公司研究开发的各类专利、专有技术或核心工艺及设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实现路径,节约系统投资、降低运行费用,给出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并能在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进行技术实现。凭借优质的项目管理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实现公司的持续盈利。 以上两种盈利模式相互带动协同,大大增强了客户的黏性,保证了公司整体经营稳定有序,收入水平稳中有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与组织优势 公司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更新人才结构,不断提升团队能力,为公司持续打造高素质、高绩效、诚信务实、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以适应公司业务快速增长、长远发展的需求。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母公司员工269人,子公司员工548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511人,报告期内,公司新增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1名省双创博士,1名省环科学会十大青年科技之星、1名南京市紫金山英才,3人入选南京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公司拥有各类高水平执业资格人员269人次,国家级、省市级专家库成员437人次。雄厚的技术力量储备使公司拥有行业内领先的专业技术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优势,与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各取所长,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核心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集团化管理,经营管理重心得以下沉,流程简化,业务院所职权逐步清晰,经营活力进一步显现。 (二)资质、业绩和品牌优势 公司资质齐全,拥有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许可证、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咨询资信甲级、建筑业企业资质、测绘资质等多项核心资质,在环境调查与鉴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等领域有着较高的市场影响力。报告期内,各项资质的范围和等级得到扩展,新获得工程设计市政行业及建筑工程专业资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及治理能力评价,水保监测及水保方案编制星级评价,信息技术服务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进一步拓展了业务领域范围。公司深耕环境服务业务多年,凭借着领先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完成了众多大型优质项目,并广受好评,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报告期内,公司优质项目业绩众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凭借高效的管理团队、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快速有效的成果转化、成熟的方案设计、专业的咨询规划服务等优势。 公司不断拓展业务规模和辐射范围,完成了自身的品牌塑造,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口碑。报告期内,公司连续5年获评“江苏省服务业百强机构”、入选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公司在环境服务领域拥有较强的公信力,在行业客户中的影响力与认可度持续提升,得到客户广泛认同。 (三)研发创新与技术快速迭代优势 深厚而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团队和持续稳定的高比例研发投入为公司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建设的江苏省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获评省级绩效考核优秀;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获评“江苏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为储备“厚基础,重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深厚基础;通过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专业标准制定研究、自设研发课题等创新活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登记注册软件著作权8项。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授权专利152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1项,为主营业务有序发展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镇污水减排和智慧管控领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子公司规划设计公司建设的“南京市管网健康诊断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子公司南大生态建设的“南京市远控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22年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牵头制定《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获江苏省污染防治攻坚办正式印发;公司研发成果荣获2022年江苏省优秀水资源优秀成果三等奖。 聚焦和深化VOCs治理技术创新,公司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在“多组分含氯VOCs蓄热燃烧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科技成果荣获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制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实验室废气污染控制技术规范》(DB32/T4455-2023)正式发布。 绿色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江苏省生态环境科研课题《江苏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可行性研究》成功结题,项目研究成果为江苏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供创新性借鉴和思路。 大气环境与信息化研究所持续深耕环保智慧化和信息化研究,参编的江苏省地方标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规范》(DB32/T4454-2023)正式发布;主持开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四)业务协同互补优势 公司传统咨询服务领域基础深厚,利用所处产业链优势,不断深化整合,公司形成了“老牌传统业务保增长,新兴特色业务谋发展”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生态。两种业务类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不断做大总量做强增量做优质量。为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打下夯实基础。报告期内,通过传统业务为新兴业务引流导流、新兴业务支撑传统业务做深做强的模式,公司在废气治理、智慧环保、废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果。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以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培养和引进尖端人才为主要抓手,加大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形成环境问题的调查溯源、研究诊断和治理修复为一体的产业生态,走出科技驱动、复制性强的环保服务业新路,打造我国环保产业的高端样本。 (二)经营计划 公司计划:2023年实现主要经营指标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25-35%。 说明:上述数据为公司2023年度经营计划的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不代表公司盈利预测及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况、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管理团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特别注意。公司将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公司的经营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市场开发与营销规划 未来,公司在深挖存量市场的基础上,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依托院地合作和上市公司平台,继续积极落实属地化部属策略,开拓省外区域市场,深入探索新业务模式,将技术含量更高、盈利性更强的优质项目作为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形成多元化业务发展体系。 2、研发及技术管理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有效提升了技术研发的软硬件条件。未来,公司将积极做好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建产学研平台,推进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形成一批可较快落地的创新成果。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与地下水、大气环境服务、固危废处置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技术+产品/装备+服务的全过程解决方案。 3、人力资源计划 公司将全面更新人力资源制度,促进人才引育和奖优罚劣,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加强人才的内部培养,利用公司内部培训平台,打造内部“商学院”“工学院”,针对共性技术问题、知识员工管理、新兴市场开拓、企业客户开发等需求,开发专门课程和精品课程。 公司还将积极达成业绩考核目标、推进第一批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并适时继续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有能力、敢担当、肯拼搏的员工进行大力培养和提拔任用。为公司长远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组织保障。 4、公司治理规划 公司将进一步推进组织机构规整化、业务流程简明化、责任权利岗位化。不断加大企业数字化建设投入,全面推进业务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助力各级管理人员提升经营管理决策水平,降低管理工作难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能。 在业务部门,继续深入推进项目经理负责制,激活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主观能动性;在职能部门,继续推行减费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5、资金筹措与运用规划 公司将根据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及有关项目建设的需要,在合理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在适当时机采用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手段筹集资金,配合公司业务的发展。在保持合理资产负债率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度资金,盘活公司资产,减少资金沉淀,进一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公司将加强财务审计,依托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各部门、各子公司财务管控,确保财务运行安全;确立以财务管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全方位跟踪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收入、支出、成本等,实现资金有效控制。6、资本运作规划 公司将不断总结既往的投资并购工作经验,深入研究市场动态,在尽职调查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咨询设计行业、环保产业链和科创型企业的投资工作,参与优质国有企业的混改,以快速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实力。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环保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导向,大量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等竞争者纷纷进入,导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本行业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市场壁垒与人才壁垒,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激励与行业高毛利率的吸引下,对潜在竞争对手吸引力较大,新进入者将加剧行业竞争,使得行业增速趋于平缓,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若公司未来不能在技术创新、服务成本控制、追踪服务等方面保持优势,公司面临的竞争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2、经营区域集中风险 公司作为江苏省从事环境服务的重要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受益于江苏的经济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于江苏省内的业务收入为56,525.33万元,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85.03%。未来如果江苏经济发展放缓,区域内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来自江苏省内的业务收入有可能增速放缓或下降,并间接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放缓或下降。未来如果江苏区域外市场拓展不达预期,短期内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江苏省内的特征将难以消除。 3、项目管理和质量的风险 公司承接的环境工程承包业务,对系统管控要求高、专业性强,该类业务涉及的部门、企业、人员较多,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或无法事先预见因素的影响。比如公司在工程承包项目的执行中,设计、设备采购及安装、现场总协调和管理等工作主要由自身完成,而土建施工部分一般按照惯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商,承包商按照合同的约定对公司负责,而公司需要管理承包商的工作成果并向业主负责。虽然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包商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但如果公司选择分包商不当或对分包商监管不力,施工进度及质量掌控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存在因工程质量控制不到位、技术运用不合理等情况,造成项目质量事故或隐患的可能。 另一方面,未来随着公司业务量快速扩张且业务覆盖地理区域愈加广阔,可能需要在不同地区同时承建多个工程项目,若因公司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或技术运用不合理而导致人员短缺、施工进度不满足合同约定、工程项目质量出现隐患或事故等,进而使得项目成本增加、工程项目不能及时得以验收、项目回款延后或项目质量保证金无法按期收回,从而使得公司业绩下滑,因而,公司存在项目管理和质量风险。 4、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发展与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目前整体人才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人才梯队合理,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但上述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技术不外泄或人才不外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存在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管理失衡、知识产权被他人侵占使用的风险,给集团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应收账款发生坏账和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6,936.78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48%,尽管公司主要客户的信誉和偿债能力较好,且应收账款整体账龄较短、回收风险较小,但由于总额较大,公司仍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报告期末,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5.59%。未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高端人才成本逐步上升,公司如不能通过保持服务水平提升公司业务的附加值,则综合毛利率将出现下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