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上海临港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上海临港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上海临港(60084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之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临港新片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上海临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围绕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牢牢把握“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四大主线,围绕“着力增量,主要业绩指标不变;紧抓重点,重大工作目标不变;全力以赴,全面赋能一线不变”的目标,积极统筹公司经营“质”的有效提升和发展“量”的合理增长,追求“质”的提升,赋予“质”以新的内涵,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努力克服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扎实推进园区开发、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各项工作,推动公司经营能力持续增强,努力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一)积极践行国企使命担当,公司经营企稳提质

  2022年,上海临港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蝶变,全力以赴防疫情,攻坚克难推复工,凝心聚力促发展,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扎实推进各项经营指标恢复重振,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9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63.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0.16亿元。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压舱石”、“顶梁柱”作用,用“八天八夜”的奋战造就临港方舱医院,做好方舱医院运营保障,构筑园区疫情防控网,全力守护园区和员工安全,帮助企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助园区企业稳产纾困,推动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完善园区服务保障体系,减免小微企业租金,提振企业信心,恢复园区经济活力,彰显国企特殊使命与责任担当。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50.36%,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11,731亿元,同比增长11%,纳税总额超过320亿元,同比增长12%。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公司有序推进重点区域拿地,加速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园区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18.8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18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58.2万平方米。数字江海首期项目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滴水湖金融湾二期、大飞机研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实现年内开工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39.8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562.1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94.63%,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301.6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38.5万平方米,增长14.63%。

  公司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启航新征程、凝聚新力量、赋能新生态”劳动竞赛,加大招商引资和存量盘活力度,打造精品化、专业化的团队,以龙头驱动、终端带动、配套拉动、投招联动实现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全力推动园区资源联动、品牌营销、战略合作,实现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多个领域项目落地。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22.6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3.11亿元,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41.35%;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4.30亿元,较上年增长8.76%,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2.56%,比上年增加2.08个百分点。

  公司深耕园区运营服务,深化园区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卓越科创园区建设和卓越开发企业打造,主动提升园区服务标准,增强园区服务品质,提高园区服务价值,深入开展园区满意度调查,全面赋能一线,通过打造环境更好、服务更优、政策更实的营商环境,全面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园区服务及其他收入2.58亿元。

  (二)心怀国之大者,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建设

  2022年,上海临港始终从国家全局出发,勇担国家使命,胸怀“两个大局”、认识“三个需要”、坚持“四个放在”、落实“五个重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公司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将产业、园区和公司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特殊经济功能培育,紧抓临港新片区与浦东先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和压力测试的先发机遇,聚焦产业强链补链,以更大力度对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谋划规划,加速布局新产业(300832)新赛道,做好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公司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端科技资源汇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生态链,着力打造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载体,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真正具有硬科技实力、掌握“卡脖子”关键技术、拥有一流人才团队的创新型企业,不断丰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的实践内涵,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快速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能,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和能级水平。

  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推进开放型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是临港面向未来,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金融服务新生态的重要窗口。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立足“一城一带一湾”上海金融新发展格局,加快拓展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金融服务业态,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先后引入汇丰银行、大华银行、国融证券等众多持牌类和投资类金融机构,完成毅峰资本QFLP项目、CLC联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项目、吉宝投资项目等多个临港新片区“首单创新”项目,落地了中石油、中远海运、招商局、中铝集团、通用电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迪拜环球、德国贝仕、普洛斯、美设国际等众多高端航运和供应链主体,推动形成特色金融服务供给,举办首届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促进新兴金融生态体系发展,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功能体系,全力打造继外滩、陆家嘴之外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全方位、高水平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创新发展。未来,公司将高位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功能性平台在临港新片区尽快落地,着力将滴水湖金融湾打造成为新兴金融集聚的新高地、金融科技发展的样板间、对接国际规则的试验田、海内外金融人才的首选地,为更多外资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布局创造机遇,全方位支持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以航空产业为特色,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立足“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双特”优势,围绕“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的园区发展定位,坚持“围绕总装、服务总装、保障总装”原则,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政策优势、大飞机“工业皇冠”的产业拉动优势、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优势,以国产C919大飞机批产交付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飞机产业特点与发展逻辑,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大飞机产业的拉动优势、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优势,推进民用航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水平集聚,引入GE发动机快修、华夏云翼等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打造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围绕航空适航认证、检测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服务功能,持续完善航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平台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承担着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报告期内,公司着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临港新片区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更好配置全球航运资源,打造全球港口新标杆。公司充分利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制度优势,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培育特殊经济功能,加快国际冷链供应链服务平台、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更好的推动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融合;积极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推进铂族贵金属交易平台等重大功能平台落地,加快构建特殊经济功能基础平台,实现金融要素市场在临港新片区集聚,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不断丰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实践内涵,形成全市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国际氢能谷是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是上海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特色产业园区。报告期内,公司加强氢能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及成果转化,利用临港新片区前沿开放制度、产业配套、空间承载、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综合优势,强化氢能产业链布局,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及相关领域,深度挖掘氢能应用场景,构建氢能产业功能平台,成立上海氢交易所,设立氢能产业基金,筹建上海市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未来能源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国际氢能谷”未来将成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坐落于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是上海建设国际数据港(603881),实现信息便利交互和国际数据交易的主要承载地。报告期内,公司抢抓数据要素产业机遇,加快国际数据港建设,全力推进从“场景”到“产业”再到“生态”的“三点一线”发展战略,以跨境数科为依托,初步建立了顶科数字空间、数据跨境直连通道、数据存证设施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招引重大项目,加快制度创新突破和创新试点落地,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立足全局、着眼未来,主动融入城市空间新格局,聚焦“3+6”新型产业体系,将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战略载体和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高水平产业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将践行国家战略和园区发展相结合,努力把国家战略的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的胜势,着力提升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浦江创芯之城、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等特色产业能级,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促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目前,公司旗下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国际氢能谷等7个园区被评为上海特色产业园区。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构建特色产业空间,打造城市地标建筑,推动G60科创走廊、数字江海等“一城一名园”建设,打造浦江创芯之城、基因未来谷等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公司置身城市发展大局,深耕园区产业集聚,深化园区产业研究,将打造特色产业链作为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举措,编制发布园区产业地图,形成产业链图谱,为产业载体建设、企业招商服务、功能配套完善提供指引和支撑,增强产业载体市场精准度和产品适配性,通过高精益产品更好集聚和服务优质企业。松江园区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产业,是上海市首个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园区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统筹推进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先后导入了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龙头海克斯康、卫星互联网产业头部企业格思航天等一批工业互联网核心企业。临港松江科技城还成功获批创建“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成功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浦江园区将集成电路作为园区特色产业,定位国内一流集成电路创新研发与总部基地,重点聚焦高端芯片设计、关键设备和零部件、EDA设计工具服务相关领域,引入壁仞科技、思格新能源、君趣、云骥智行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高科技企业,并搭建算力共享平台、推出集成电路芯片测试特色服务清单,同时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基因未来谷”,先后引入达科为、华盈生物等行业龙头,形成创新特色产业集群;南桥园区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为发展目标,是南上海汽车产业中心“未来空间”的核心技术承载区,园区打造了上海第三个无人驾驶测试中心及信息安全平台等核心功能平台,推动智能网联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园区产业发展,同时南桥园区依托园区产业地图,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数字江海项目作为示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动数字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化、数字化转型创新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集聚,不断完善和丰富数字底座的功能场景,提升产业数字化能级,支撑产业、园区、公司数字化转型。

  同时,公司以“前方精团队、高效能,后方大平台、强支撑”为模式,打造精干的轻资产运营服务团队,前瞻性布局常熟、海宁、大丰等域外园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通过建立多维融合、相互联动的域外园区发展多元机制,打通园区规划、产业定位、产业联动的双向赋能通道,嫁接专业服务能力,强化专业服务优势,打造专业服务品牌。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域外园区“一园一策”专题研究,精准赋能域外园区特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域内外项目的统筹联动,高效推进域外园区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命

  上海临港视科技创新为“源头活水”,把培育高质量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强化高端产业引领,通过“金三角”模式加快布局新赛道、激发新动能,集聚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特色产业,以“科创-产业-投资”金三角联动机制为引领,持续打造特色鲜明、品牌响亮、优势明显、市场认可的科创新生态,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中以更大力度赋能园区、赋能产业。报告期内,公司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把园区打造成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战略载体和创新平台,发挥园区的平台优势,重点提升科创发展能级,形成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链条创新加速体系。

  漕河泾园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漕河泾元创未来是上海市首批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及上海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园区把握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价值导向,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载体建设,立足提升实体经济生产效率,在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和新材料四大产业的基础上,以流量高速公路、算力算法枢纽、标准试行平台、前沿应用场景为发力点,围绕“元宇宙”产业的底层技术、社交属性、数字文化,以“强链、数智、绿色”为导向引链强链,全力加速“元宇宙”新赛道功能培育,依托游戏企业场景优势,围绕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引入在开发引擎、高物理仿真、计算机图形、高精度实时渲染等领域具有底层技术的数字经济代表性企业,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的元宇宙产业首选地、创新协同区、人才蓄水池、集成应用场。目前,园区汇聚了腾讯、米哈游、商汤科技、字节跳动、莉莉丝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链主”引领、聚链成群,协同并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元宇宙产业发展高地。

  公司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集聚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抢占科创新赛道、打造科创新优势、打响科创新品牌。公司主动孕育先机,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指数,编制完成并发布“848科创发展指数”、“848科创引力指数”,并启动上海临港“投资价值潜力TOP20”、“硬核科技企业TOP20”、“国际化竞争力企业TOP20”三大榜单评选,全面打响“848科创发展指数”特色品牌;公司积极对接和导入各类科创资源要素,年内举办多场大型科创活动,精准对接企业,开展专项政策培训服务,加强与知识产权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持续营造热带雨林般科创氛围,构筑高标准的园区创新生态,构建“科创+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人才链、教培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目前,公司园区共具有4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市级孵化器,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细分行业优势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及运营服务。园区开发是指由园区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通过明晰产业定位、搭建功能平台、开发产业载体、完善基础配套等,向园区落户企业及其雇员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运营服务是指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园区运营、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商业配套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园区运营贯穿园区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是园区产业集聚的核心因素。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进入了群体竞争的新阶段。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不断细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将从单个园区过渡到整合区域产业链整体优势的园区群之间的竞争。为此,衍生出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共建园区模式等一系列合作新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园区是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园区开发企业正在不断推动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集中优质资源力量,引导产业向特色园区聚集,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实现企业“物理集聚”向“化学集聚”效应突破,解决园区产业同质化、集群效应不足等发展瓶颈。同时,园区开发企业进一步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运用数字化技术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园区管理智慧化的突破,实现园区产业结构高端化,打造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园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成为产业园区内生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引擎。目前,园区开发企业不遗余力的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双创平台、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不断地激发园区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是专业从事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公司转型”的改革,坚决走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抓住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积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加大改革创新突破力度,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开放创新、合作创新、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培育、接力式加速的创新闭环,加快集聚人才、资本、平台、场景等资源要素,助推园区产业创新、园区服务创新、园区业态创新,构建园区科创生态,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1、探索园区管理契约化机制,铸造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上海临港以“中心化统筹、项目化运作、契约化机制、合伙人思维”为改革思路,积极探索以轻资产服务为主体,与项目公司建立委托运营管理关系的GP化轻资产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适应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对外部市场类资产的管理覆盖能力。通过一体化管理、一盘棋谋划、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影响效率提升的各种障碍,通过融入“前台、中台、后台”GP化改革理念,推进建设项目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市场化转型,进一步推进高品质物业载体建设,提升园区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创造效益。

  2、做强做优园区机制体系,赋能高质量园区服务

  上海临港始终把做好企业服务作为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的着力点,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对接各类资源,打造集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物业、生活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园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能级。报告期内,公司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充分融合对接各类园区服务资源,实现园区服务赋能园区企业、园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构筑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通过联动金融服务机构,构建起“科技园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服务,赋能园区企业发展。

  3、聚焦聚力产业投资,搭建高效益产业投资平台

  上海临港以投资为驱动、以产业为纽带,以“基金+直投”的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联动专业基金团队,全力完成了团队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的团队发展路径。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对接项目资源,深度挖掘与主责主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初步建成以投资带动各类要素集聚的功能性平台,聚焦聚力高端产业的核心技术及创新资源,围绕数字技术、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投资了SAP等多个优质产业项目,不断推动整合产业头部资源,被投企业江波龙(301308)、心泰医疗已分别在深交所和港交所挂牌上市。通过产业导入、品牌化发展,公司全力实现产业资源的“内循环和再循环”,逐步在产业投资领域打造出“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价值”的特色化品牌,产业投资对园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4、守正创新聚力增效,奋力开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上海临港砥砺奋进、守正创新,勇做创新发展示范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创新能级,通过绿色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公司融资能力,开创资金管理新模式,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公司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有力提升经营效益,实现“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围绕“稳、保、增、减”的要求,深化资金计划执行、强化外部融资规划、细化资金计划管理、实化园区金融举措,推动资源与需求对接,赋能园区企业,多措并举加强金融运行质量,有内容、成体系、显成效地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平均融资成本为3.30%,较上年降低39个BP,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综合融资成本。

  5、强化风险防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海临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公司围绕事前建设规范指引、事中强化审计监督、事后促进提升完善,未雨绸缪、科学施策,稳中有进,持续打造内审标准化指引体系,组织开展各类审计调查工作,开展定期风险排查,完善防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经营运作合规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使命引领下,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奋进动力,推动公司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通过立足“国之大者”的站位高度,上海临港积极担负起“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奋力实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承接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

  上海临港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把公司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连接,坚持党建引领,着眼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践行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党建引领和凝聚功能,为公司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

  上海临港持续深耕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成功模式以及“基金+基地”要素耦合,公司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产业+服务+运营+资本”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打造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特色园区,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汇聚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多年来,通过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不断赋能城市发展的能级提升,持续提升现代化商务服务的综合水平,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所打造的“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创造价值,得到了市场和行业的高度认可,稳步加强了上海临港的品牌综合竞争力。

  (三)具备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

  (四)拥有卓越的创新驱动能力

  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上海临港聚焦临港新片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通过紧抓上海未来发展趋势和“五个新城”建设重点,公司集中布局战略前沿核心产业、引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司有序拓展上海域外园区,统筹域内域外园区资源,把握超大城市发展的演变规律,积极承接新任务、拓展新布局、谋划新产业,联动上海域外资源、服务上海发展。在“三个需要”、“四个放在”、“五个重要”等工作要求的指引下,上海临港已基本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广阔战略布局,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优势。上海临港始终致力于不断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突破性创新”。通过不断适应产业的升级迭代与客户需求的变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公司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合”作为科创培育和生态营造的重要原则,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高效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合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通过加速集聚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创新企业,持续做优做强做大创新转化功能平台,加快整合贯通孵化器、科创基金、技术平台、应用场景等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了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了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营造了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公司已经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在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产业转型等领域,公司通过全方位构建具有引领性、高能级的园区级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构建了园区特有的全周期赋能、全链条加速的驱动能力,让上海临港旗下的园区真正成为“长企业”的科创沃土。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9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63.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0.16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园区开发行业发展竞争日益剧烈,新时代对园区开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走系统化、多元化、融合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优而特、特而精”转变,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让产城融合要素合理配置的需求更细分,高质量发展对于园区的招商、资金、运营能力要求更加精细。未来,园区一体化运营、特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赋能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题词。

  一、园区一体化布局,构建全链条一体化开发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和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在资源、要素、人才、禀赋等方面都存在各自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东西协作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业园区构建自身的一体化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产业园区正在向“产业规划、产业服务、产业培育、科创服务、人才孵化”为一体的“平台+运营”模式转变。产业园区的一体化布局有效的链接了产业链,具有强链、固链、补链的天然优势,能有针对性的开发建设办公、研发、厂房等多品类的产品,因地制宜的开发出符合当地发展水平又能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品,更好的做到适销对路。在同一品牌运营商的服务下,一体化布局能够让不同区域的同一企业享受到标准化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保障入住企业的服务体验感,让开发企业更好的丰富产品品类、抵御市场风险,集成服务标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使产业园区走向“全域、全链、全业态、全生命周期”的开发运营服务模式。

  二、产业发展特色化,产业园区迈向“优而特、特而精”的新阶段

  打造产业园区的初衷是为让企业集中起来,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实现抱团集群发展。早期产业园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存在产业同质化、无特色,资源要素不集中,配套服务无针对性的问题。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传统“大而全”的模式已成为过去式,园区开发企业开始走“特而精”的新开发模式,加速形成园区特色化和差异化优势。特色产业园的“特”,首先在于特定产业的集聚。特色产业园,就是围绕特定产业领域做精做深并形成特色,其显著特点就是特定产业资源的高密集度,有上下游的交易便利、有集成的供应链需求、有流动的人才资源、有接力的技术研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经营和产业经营的规模效应。而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的“特色”,就要遵循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通过“产业发展集群化、企业需求规模化、平台设施共享化、要素资源流动化”,来凸显其产业高密集度带来的规模优势。从园区发展来看,特色产业园能够满足企业需求规模化,增强园区运营属性。满足平台设施共享化,节约投资建设成本。满足要素资源流动化,培育园区创新动能。建设特色产业园实现主导产业的聚焦更有利于形成产业政策、招商、服务等资源合力,有利于建设根植性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在上海市在2020-2022年共发布了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五大未来产业,其中临港集团负责开发和参与开发的特色产业园区有14个,其中上海临港共有7个园区成为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实现园区产业结构高端化。

  三、打造低碳绿色园区,将成为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来源于经济增长,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完成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成为降低能耗、精准减排、带动区域经济低碳高效发展的关键落脚点,已成为诸多高能级产业园区的共识。产业园区通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绿色新型材料,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产业园正加强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加速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加快落实国家”双碳“战略。

  四、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园区迈向智慧园区

  随着数字时代的加速到来,数字城市、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AI技术等已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园区的理念也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园区开发企业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园区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打造以人为本的、可感知、可互动的智慧园区运行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精细化运营、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治理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向数字化转型,物联网一体化、数据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园区成为智慧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在积极践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战略部署中,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以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奋力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

  上海临港通过加快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高举“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旗帜,深化“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园区发展,全面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在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工作中,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园区赋能等特色化发展重点,担当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可持续地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上海临港紧跟世界科技最前沿、深入全球经济主战场、承载国家战略新任务,依托“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园区战略布局,发挥“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的要素统筹联动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引领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载体,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经营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临港新片区新三年发展的起步之年,也是上市公司全面推进落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在我国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公司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用好临港新片区与浦东先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和压力测试的先发机遇,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协同推进三大主业,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策源、技术转化培育、科创服务赋能等“三大能力”,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形成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提升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发展高质量产业,加速打造高端产业增长能级

  公司将深入贯彻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布局和“五个新城”的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的规划导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先导产业,立足临港新片区4大核心产业、2大优势产业、2大未来产业的前沿产业体系,助力打造上海经济新增长极。公司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结合公司产业沉淀和资源禀赋,加速布局未来前沿产业,为未来发展提前谋划布局,助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实现产业发展由单点到链条再到集群的升级,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充分利用产业地图,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龙头驱动、终端带动、配套拉动、投招联动的优势,大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强化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集聚更多高端人才、优质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提供良好创新生态,以高端产业引领支撑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在全市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2、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

  公司坚持“以产业定位指导设计、以产业需求定义产品”的理念,加快推动特色产业载体建设,奋力打造城市精品标杆,围绕产业地图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进一步加强细分产业领域对空间载体差异化需求的研究,贴合企业发展需求,努力做到精细极致,打造最契合、最经济、最便利新兴产业载体;运用最新理念,积极打造节能园区、智慧园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把绿色低碳作为园区建设重要指标,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园区载体价值、提升园区赋能价值,促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3、强化高效益经营,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加快转变思路,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逐步扩大GP化试点范围,通过契约化管理推动管理机制变革,持续推动职能部门BP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员工奋斗的活力、增强园区发展的动力,提升公司经营质量效益。主动跳出传统园区开发思维,把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有机统筹起来,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和服务品牌,培育现代化产业服务能力,积极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园区专业运营的效能;坚持金融赋能、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利用金融市场创新融资渠道,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促进“资本、资产、资金”可持续循环,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做强高效能服务,打造丰富价值内涵

  公司将园区服务视为重要的竞争力和未来的价值增长点,积极推动园区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不断延伸,赋予服务新的价值内涵。公司将进一步集聚各渠道优势力量,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不断创新园区运营机制,提升园区营商环境,优化园区服务效能;积极挖掘公司园区蕴含的流量经济,打造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物业、生活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服务收入等新的盈利增长点;坚持“基金+基地”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做优产业投资,加快打造产业投资平台,深入推进体系化的投资管理、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和国际化的产业拓展,推进公司从“房东”向“股东”的角色转变,强化科技要素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形成产业价值闭合循环,延伸园区服务价值,赋能园区产业升级、园区企业发展。

  5、建设高素质队伍,构建可持续发展动力

  公司始终走在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不断推动人才发展机制全面改革提速,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公司将持续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将绩效考评与薪酬调整、奖金分配、评优推优等挂钩,进一步发挥激励效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开展师徒带教工作,发挥骨干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完善干部人才培训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赋能。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冲击世界格局,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为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供应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趋势,如果产业链区域化布局加剧,将加大招商引资的难度和园区管理复杂性,可能会使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减弱。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成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招商引资手段不断迭代升级,从拼土地、拼政策到优服务、优环境,再进化到以投带招、招投联动,不同区域产业园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公司需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通过制定长期的产业园区招商策略,不断提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核心技术、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进一步强化政企协同、产金协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产业投资的政策将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被投资企业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等因素影响,投资收益会随着政策变动、周期性波动、投资环境变化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波动。公司将积极做好投资风险预防措施,在项目选择上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全周期的项目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