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原证券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原证券(601375)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公司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始终坚持经营发展、风险化解和降本增效“三管齐下”的工作主基调,多措并举稳规模、拓增量、抓突破,推动核心业务“上档升级”,虽然业绩出现下滑,但公司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财富管理条线投顾、机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充分发挥网点多、投顾队伍实力强等优势拓新增,加快科技赋能,持续发挥公司盈利“压舱石”作用;债券自营投资坚持抢抓市场机遇与严控投资风险并重,获得“中金所”颁发的2021年度国债期货最佳进步奖和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活跃交易商等荣誉;投行条线积极把握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方案》等重大政策机遇,不断丰富延展“三位一体”服务内涵,在中证协投行业务质量评价中与其他11家券商一道荣获A类评级;资产管理业务加快投行团队培育引进,着力丰富产品线、主题权益策略、指数增强型等的差异化产品线,多只新产品完成设立,实现稳起步;中州蓝海、中鼎开源注重投资能力建设,不断深化与市场上专业投资团队合作,探索并购、混改等创新基金设立运行新模式,助力企业融资融智,在完善“三位一体”、助力河南省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原期货客户保证金规模和机构户数量双增长,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增长,纯碱产业服务专项被郑商所评为唯一“优秀示范项目”。 (二)主要业务分析 1、证券经纪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均呈偏弱态势,股市遭受明显冲击。上证综指收于3,089.26点,较上年末下跌15.13%;深证成指收于11,015.99点,较上年末下跌25.85%;创业板指数收于2,346.77点,较上年末下跌29.37%。两市股票成交量缩小,全年股基交易额247.61万亿元,同比下跌10.36%。随着财富管理新时代开启,投资日益多元化,专业投资引领财富管理新一轮转型升级。市场需求变迁,客户导向的买方投顾模式开启新纪元,基金投顾业务成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新抓手。智慧型网点和数字化平台双轮驱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和服务化已成财富管理转型“新基建”。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公司持续开展财富管理转型业务,以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和投顾服务为抓手,聚焦场景赋能和服务上档升级。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完成56个智能客户运营场景上线,首次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构建数字化营销网络,荣获2022年度第六届“星斗奖”数据驱动行业领军企 业奖项,公司“财升宝”APP的DAU和MAU等4大互联网运营指标综合排名稳居券商第24名。打造丰富的代销金融产品线,与业内44家基金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顺应大类资产的轮动的周期,加强偏债类、同业存单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在公司内全面选拔CIIA、CFA、总部级投顾、资深投顾等专业人才,组建总部投顾业务工作组,进一步提高投顾服务质量。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客群,线上线下(300959)融合,上线猜涨跌、“开门红健康投资”、“618年中聚活力”、“双11大作战”等系列活动,有力赋能了分支机构存客激活、老客迎回等营销服务。 截至报告期末,证券经纪业务客户总数263.05万户,较上年增长23.68%。金融产品销售总计人民币110.02亿元,较上年下降10.02%,全年累计发行收益凭证人民币77.14亿元,同比增长0.94%。 2023年展望 2023年,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将以财富管理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业务模式重塑,巩固财富管理业务“压舱石”作用。稳步推动存量客户资产新增,夯实公司客户基础。打造总部投顾团队,加快人员专业化分工与团队化展业模式探索,快速有序完成工作组“投顾+投教”产品输出和产品生产、运营、推广流程的梳理搭建。坚定不移推进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推动财升宝APP5.0数智化大版本发布,推进智能客户运营服务场景上线,加大新媒体矩阵等探索与开发,不断推进引流客户数量与资产拓展。在巩固基础零售客户基础上,加快深挖机构盈利潜能,有针对性的补齐机构客户服务短板,加大对私募等机构客户的开发力度,推进量化交易落地,拓展机构经纪业务。推动财富管理模式向“以资产驱动为主”模式转换,加快产品内外资源整合,提升金融产品筛选、评价、销售与后续管理能力,持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富管理转型之路。 2、投资银行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和北交所制度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为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2022年,沪深两市共有345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募集资金人民币5,704.08亿元,同比增长6.59%。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人民币11,009.88亿元,同比减少13.65%。北交所2022年共有83家企业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64.78亿元。新三板市场募集资金合计人民币485.48亿元,同比增长58.17%。各类机构发行债券总额人民币61.53万亿元,同比减少0.36%。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公司投行条线落实公司“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机制,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标准,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并持续推动重点项目的申报过会。严格落实项目组、质控、内核三道防线,将合规意识嵌入到业务流程,加强合规风险的事前防范及事中管控,从全流程、多角度降低合规风险。持续优化升级信息系统,升级多个重要的系统模块,与行业前沿科技企业对接智能投行相关系统的开发,通过科技赋能提高运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完成IPO主承销项目共3单,上市公司再融资主承销项目4单,已过会待发行IPO主承销项目2单,已申报在审IPO项目2单,沪深两市股权主承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45.83亿元,同比减少58.65%;完成公司债主承销项目13单,债券类主承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50.08亿元,同比减少33.34%;完成债券副主承销及分销类项目99个,承销/分销金额全年累计人民币50.08亿元。此外,完成新三板定向发行2单,累计融资人民币1.44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IPO项目主承销收入排名第25名,股权承销及保荐总收入排名第25名,IPO主承销金额排名第29名,股权承销金额排名第35名;公司在2022年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评价中获得B类评级,在2022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参评的77家保荐机构中,与其他11家共同获得了A类评级。 2023年展望 2023年,公司将抓住全面注册制改革和河南省政府“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的政策机遇,继续贯彻落实公司“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省内与省外市场并重,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中寻找业务机会,特别关注北交所业务机会,丰富项目梯次储备。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引入高素质团队,不断提升证券发行定价和承销能力,加强项目后续服务,密切关注并及时学习资本市场创新品种的最新政策,满足不同客户的创新融资需求。加强与研究所合作,对投行客户的行业特征、市场竞争格局、上下游产业链、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研判分析,深入推进企业上市首发、增资扩股、发债融资、兼并重组等业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投资、两融、质押融资和财富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 3、投资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 市场环境 2022年,资产管理行业结构性优化持续深入,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行业新生态、新格局正逐步确立。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对行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资管机构聚焦主业,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居民财富增长,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方向。截至报告期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4.31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去年同期减少1.67万亿元。从产品类型看,存续产品以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为主,规模占比为52.53%;从投资类型看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占据最大比例,分别为43.22%和73.90%。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探索投研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建立固收、权益和FOF三个投研团队,围绕市场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持续丰富产品线,完成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推出“智远系列”指数增强类产品,逐步补足基础产品体系。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人民币38.29亿元,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5支,管理规模人民币35.46亿元,单一资产管理计划1支,管理规模人民币0.42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1支,管理规模人民币2.41亿元。 2023年展望 2023年,公司在资产管业务方面将持续完善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投资、交易、风控全链条过程化管理,构建和丰富涵盖指数增强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以及FOF类等基础产品体系,提升为各类客户提供综合性资管服务能力。 (2)私募基金管理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鼎开源及其子公司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呈现转型发展的新态势。募资方面,在国有资本股权投资参与度加深、新基建加速布局的背景下,大型政策性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集中设立,推动全年募资总量维持稳定,全年新募基金数量达7,061支,同比小幅提升。投资方面呈现整体下滑,新兴加速崛起态势,全年共完成10,650项投资,金额9,076.7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3.6%、36.2%。另一方面硬科技投资成为市场新的热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受到市场青睐,投资额逆势上涨。退出方面,随着IPO项目溢价逐步降低和上市不确定性持续增加,VC/PE机构也开始调整退出策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退出方式以获取现金收益,全年退出4,365笔,同比小幅下降3.7%。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中鼎开源持续落实公司“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战略,依托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第二批“专精特新贷”和郑州市母基金首批合作机构的优势,广泛对接先进投资机构、省级母基金、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业,围绕特色产业谋划设立鹤壁光电子基金、全国首支北交所专项基金河南鼎豫向北股权投资基金等。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围绕科技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板块对多家企业开展项目尽职调查,实现投资人民币1.28亿元,完成对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河南威猛振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乡市中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优质企业投资,引导带动社会资金跟进,吸引商业银行贷款,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开展投后管理,稳步推进存量项目退出工作,投后管理赋能助推企业成长,在投项目利盈环保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报告期内,中鼎开源及其下设机构管理备案私募基金14支,管理规模人民币55亿元,新设基金1支,管理规模人民币10亿元,在投规模人民币13.35亿元。 2023年展望 2023年,中鼎开源将发挥中原证券省内法人券商优势,加强与地市平台和头部机构合作,争取更多政府引导基金,着力推动国企混改基金、并购母基金等基金落地,做大基金规模;提高投资能力,抓住北交所的设立机遇,扩大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资比重,提供“三位一体”的优质服务,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引进优秀团队,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拓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和投资者,协同推进公司投行、投资等业务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3)另类投资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州蓝海开展另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等影响,一级市场避险情绪进一步增强,国内投资笔数和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受二级市场大幅下挫影响,出现大规模的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VC/PE项目偏好开始转变,从需持续融资研发投入的创新药、半导体等赛道企业,逐渐转向自身造血能力更强的高端制造、新能源企业。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中州蓝海持续深化“与巨人同行”发展战略,加强优质项目布局,与国内顶尖投资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全年合作投资项目中共有23家企业实现IPO。提升自主投资队伍专业能力,完成对锐骏半导体和蓝晶微生物两单明星项目的直接股权投资,赋能被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取得进展,自主投资成效显现。 报告期内,中州蓝海新增投资8单,规模合计人民币1.45亿元,其中股权投资2单,规模人民币1,500万元;金融产品投资6单,规模人民币1.3亿元。各类退出投资项目13个,回收投资额人民币2.4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中州蓝海在投项目51单,规模总计人民币28.79亿元,涉及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消费、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023年展望 2023年,随着美国加息周期进入尾声以及中央稳经济政策的推出,市场信心将逐步恢复,权益市场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机遇。中州蓝海将在严控风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业内顶尖投资机构的合作范围与深度,联合投资全国范围内的优质项目,持续提升投资规模和盈利水平。同时,中州蓝海将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升投资团队的专业能力,加强与公司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的等业务条线的协同力度,发挥“三位一体”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优秀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4、自营交易 市场环境 2022年,全球宏观经济遭遇多种因素叠加冲击,先后经历地缘政治动荡风险、政策调整、美债收益率持续上升、经济修复和稳增长政策等因素影响。权益投资方面,股票市场一波三折,各大指数均为大幅下跌。上证综指下跌15.13%,深证成指下跌25.85%,科创50下跌31.37%,深证创业板全年下跌29.37%。债券市场方面,前10个月债券市场以窄幅波动为主,11月后债券市场出现大幅调整。2022年末,中债国债总指数收盘价为213.7,较2021年末上涨7.1;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盘价为122.1,较2021年末上涨0.6。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公司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根据市场行情,通过波段操作,及时调整持仓结构和持仓规模,提高投资交易业务收入,减少市场急剧调整时收益回撤。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颁发的2021年度国债期货最佳进步奖(自营类)、2021年度浦东新区经济突出贡献奖、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2022年“年度市场影响力奖”等荣誉。权益投资方面,降低了权益主动管理部分投资规模,及时控制风险。 报告期内,自营交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0,803.05万元。 2023年展望 2023年,公司权益投资方面,加快推动投资方向转型,优化组合配置,探索多元化、非方向性投资管理模式,推动权益投资从单纯主观多头股票投资策略,向风险中性交易为主、兼顾配置和资本中介业务的投资策略转变。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结合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和优化投资策略,研判债市行情,深入信用债券投资研究,多策略投资利率债及衍生品,提高投资收益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发展场外衍生品、外汇、美元投资、结售汇等资本中介和代客服务,优化收入结构,推动自营业务向中介化、产品化、风险中性化发展。 5、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受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出现明显波动,融资融券业务出现回落,截至报告期末,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1.54万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15.93%。券商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运行稳健,市场整体规模下降趋缓,违约风险压力持续得到改善,券商业务策略出现分化,整体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力度明显加强。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方面,通过开展“稳存促增提质增效”主题营销活动,调动分支机构积极性,推动分支机构低利率试点工作扎实开局,探索业务发展新模式,差异化提供业务支持,全年新增客户数逆势增长近50%。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方面,继续坚持“服务协同”定位,深化与公司财富管理、投行及其他业务条线合作,充分利用公司综合资源、信息优势,挖掘优质客户,提升业务规模;持续优化具有自身特色的类信贷操作流程和风控体系,严把准入质量,强化持续管理,全年未发生新增违约;化解违约项目,释放潜在风险,业务质量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账户新增5,245户,同比增长48.75%。截至报告期末,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68.07亿元,同比减少15.17%;股票质押式回购待购回余额人民币21.4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8%。其中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融出资金本金人民币14.61亿元,同比上升5.79%,平均维持担保比率181.92%;表外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融出资金本金人民币6.79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 2023年展望 2023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扎实开展存量客户激活,通过更加灵活的市场化利率拓展省外客户,多渠道获取增量规模,稳步提升业务总体规模;拟定高净值客户个性化风险服务方案,通过个性化的保证金比例、可充抵保证金折算率、持仓集中度及维持担保比例,提高高净值客户的服务体验和粘性。质押式回购业务将继续坚持“服务协同”定位,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和风控水平,在守牢合规展业和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力争规模稳中有进,助力公司业务协同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6、期货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原期货开展期货业务、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业务,并通过中原期货子公司豫新投资开展风险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受内、外部宏观经济因素扰动、大宗商品市场振荡反复、市场交易情绪谨慎等因素影响,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67.68亿手,同比减少9.93%;累计成交额为人民币534.93万亿元,同比减少7.96%。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中原期货经纪业务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机构”的工作思路,聚焦煤化工、农产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四大产业板块,持续提升原创研究能力、业内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在区域内积累产业服务比较优势,为产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有效提升期货经纪业务规模及产业客户占比。 报告期内,中原期货新增客户2,388户,服务客户总量达3.43万户,其中机构客户同比增长9.43%;客户日均保证金16.33亿元、同比增长27.08%,其中机构客户日均保证金8.47亿元、占比51.87%;成交量2,699.46万手、同比增长0.73%,成交额为人民币29,544.59亿元,同比增长24.80%。期货资产管理产品策略线日趋完善,形成固收增强、量化权益以及CTA、FOF四个条线,存续资管计划共45支,管理规模期末净值为人民币40.50亿元。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的生猪、玉米、豆粕“保险+期货”项目,有效帮助企业及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累计采购商品人民币1.79亿元、同比减少86.51%,累计销售商品收入人民币0.88亿元、同比减少94.28%。 2023年展望 2023年,中原期货将继续围绕防风险、稳经营、创利润的目标,推动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期货经纪业务以战略客户服务、研究服务、金融科技服务分别引领打造产业、机构和零售客户服务,聚焦纯碱、尿素、花生、硅铁四个期货品种产业链服务,依托产业基地,持续深挖区域优势、渠道优势,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和客户结构的转型升级;期货资管业务发展重点是在产品设计、主动管理、营销支持方面持续发力,丰富产品类型,加强FOF类产品研究,巩固丰富现有CTA产品策略,加强与银行、券商、基金销售公司的沟通与合作,扩大公司资管产品的销售范围;风险管理业务利用优势品种贸易厂库资质,做优期现业务,积极争取做市品种,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机制为导向,持续推动构建内部协同生态,夯实并扩大优势期货品种服务优势,拓展新品种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期货风险管理服务。 7、境外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州国际及其子公司开展境外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香港证券市场募资总额达2,519亿港元,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1,046亿港元,全球排名第四,全年完成90单IPO(包括1家由创业板转到主板上市公司),新上市债券数量达368只。受不利因素影响,恒指全年下跌约15.5%,恒生科技指数全年下跌约27.2%,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较为低迷。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中州国际稳步开展持牌业务,培育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及高端财富管理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集团海外市场服务能力,业务转型迈出新步伐。经纪业务方面,加强销售团队建设,完善了产品制度体系,重塑了业务流程,聚焦高净值客户、上市公司大股东和机构客户,与多家优质客户实现了业务落地。加强投行业务与各业务板块和母公司的业务联动,加大河南省内业务拓展力度,逐步丰富项目储备库及项目结构。重点发力债券发行业务,完成多单境外美元债发行项目,提升中州国际的市场知名度。审慎配置公募美元债投资,精选行业、标的、分散配置、控制久期,建立了较为稳健的投资组合。 截至报告期末,中州国际证券业务客户数量8,631户,托管资产总量41.95亿港元,较上年增长逾2倍,累计代理股票债券交易量24.82亿港元,位列香港交易所595家会员中的交易量第327名。新开设基金代销业务,累计认购金额3,015万美元。证券孖展融资业务余额约1.78亿港元,较上年末上涨119.75%。投行业务完成1单IPO全球协调人项目,1单IPO账簿管理人项目,6单财务财务顾问项目,储备多个IPO项目。完成15单境外美元债发行业务,协助企业募集资金约27.57亿美元。中州国际在彭博中资美元债承销金额排名,从2021年的152位提升至第63位。回收存量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回收本金及投资收益约1.03亿港元。 2023年展望 2023年,中州国际将以投行业务为导向,加强境内外业务联动,推进与外部机构合作,加大项目储备和执行的力度,提升海外市场融资服务能力,有效带动投资和机构业务。经纪业务方面,对重点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分类施策,进一步打开客户资源,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将一级市场发债业务作为发力点,集中资源做好“明星”项目,提升中州国际在港品牌影响力。抓好已布局的公募债投资组合和孖展业务的风险管理,确保形成稳定收入。 8、其他业务 (1)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股权中心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 市场环境 2022年,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厅等部门和河南省政府为推动“专精特新”专板设立,推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数据共享、政策资源整合和支持力度,为股权中心创建自己的“专精特新”板奠定了政策基础。此外,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拟上市企业、非上市股份公司到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托管股权”,上述政策有利于河南区域股权市场进一步开拓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公司4.24万家;展示企业13.87万家;托管公司5.96万家。累计实现各类融资18,737.74亿元;交易转让成交额为1,126.59亿元;累计转沪深交易所上市93家,转新三板挂牌841家,被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收购69家。 经营举措和业绩 2022年,股权中心推动区块链建设创新试点工作,已正式纳入中国证监会区块链建设试点范围,并已成功对接证监会监管链。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河南服务基地”作用,完善培育孵化功能,助推1家企业转板至科创板,4家企业转至新三板。深化路演服务,举办企业线下、线上路演活动,促进投融资对接。深入洛阳地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118家企业挂牌展示。实现登记业务审核标准化、规范化,持续提高登记托管服务水平。“育智汇”企业线上培训平台正式上线,利用平台“大师课”开展企业线上培训10期,不断强化融智服务。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挂牌企业数量、托管企业数量与上年末略有增加;累计融资人民币232.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03%;托管股份834.89亿股,较上年末增长25.91%。 2023年展望 2023年,股权中心将坚持“聚焦三类企业、围绕三项功能、打造三个平台”的发展思路,通过增设“专精特新板”、建设区块链创新业务应用场景等,持续推动挂牌、融资、登记托管、培育孵化等业务转型升级,支持服务河南中小微企业发展。做实做精特色板块,完成“专精特新”专板开板及首批企业挂牌,并针对“专精特新”专板、基金板和交易板等特色板块,结合企业科创属性、行业赛道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推动企业挂牌、融资、登记托管、培育孵化等业务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持续发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河南基地和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河南服务基地作用,不断探索地方合作模式,深化地市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转板上市。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证券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顶层多举措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振市场信心。2022年,监管层在多场合,通过多种方式表示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科创板做市制度正式启航,一方面提高股票流动性,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促进市场稳定,增强市场韧性,是全面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又一有益实践。在一系列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政策“组合拳”推动下,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行状态大为改观,证券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大为改善,各项业务重回良性发展的正轨。同时,券商行业竞争加剧,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专业水平以及各项业务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共有14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为人民币10.88万亿元、人民币2.76万亿元、人民币2.11万亿元,较2021年年底分别增长2.74%、7.39%、5.50%;共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3,042.42亿元、人民币1,167.63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16.95%、18.90%。截至目前,证券行业的周期属性尚未显著减弱,但整体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中,短期波动难撼行业中长期向好趋势。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有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期货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管理业务、自营交易业务和境外业务。 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指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基金、债券等业务,并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理财策划服务。公司通过收取佣金及其他服务费用等获得收入。 公司信用业务指公司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及股票质押等融资类业务服务。公司通过收取利息获得收入。 公司期货业务涵盖了期货经纪业务、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及风险管理业务。公司通过期货经纪业务收取交易手续费、交割手续费等获得收入,通过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赚取管理费用及超额收益分配,通过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收取投资咨询服务费,并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基差贸易、场外衍生品等风险管理服务业务获取收入。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权类承销与保荐业务、债券类产品承销业务、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及新三板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以上类型的金融服务取得对应的承销费、保荐费、财务顾问费等收入。 公司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私募基金管理业务以及另类投资业务。公司通过资产管理业务、私募基金管理业务赚取管理费用及超额收益分配,并从自有资金投资中获得投资收益。 公司自营交易业务投资范围包括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工具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产品,通过投资上述产品获得投资收益。 公司境外业务范围涵盖了证券经纪、孖展融资、期货经纪、投资银行、证券研究、自营投资等资本市场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创新实施“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被写入省政府文件予以推行 围绕“做强投行、做优投资”战略,公司持续深化投行改革,依托公司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河南省内各辖市百余家分支机构的布局,实现投行部分核心指标排名进入行业前列。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探索实施投资、投行、投贷联动“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即中原证券精选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由科创基金和公司下属的投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并带动社会资本跟投,同时吸引商业银行贷款,条件成熟时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发展。该模式已在省内多地创新实施,取得良好效果,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被写入《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推行。 (二)A+H两地上市平台优势 公司是拥有A+H双资本通道的证券公司,具备一定的品牌、社会影响力以及丰富便捷的融资渠道,可以迅速扩充资本实力、补足运营资金。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宜已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被上交所受理,拟发行不超过1,392,865,410股A股股票(含1,392,865,410股),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70亿元(含人民币70亿元)。 (三)“根据地”优势 公司是河南省属法人券商,是推动河南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载体,拥有中国中西部最大经济省份“根据地”,长期深耕河南市场,与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多项业务区域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在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发挥中原证券本土券商主体作用,为公司创造良好业务发展机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的新要求,也表明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全面注册制的正式实施,资本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23年资本市场必将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增强投资者获得感等方面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利好证券行业发展。 证券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面注册制改革是与股权分置改革具有同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必将对证券行业发展逻辑、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证券行业的挑战“强者恒强”格局将日益深化,中小券商将直面国内外顶级投行高阶竞争,从严监管常态化也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都对证券公司资本实力、专业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行业“资本驱动”模式日益成为主流。资本市场全面深改背景下,证券行业持续处于繁荣上升周期,资本实力已经成为证券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行业内各公司陆续实施了一轮或多轮股权融资,满足业务需求、打开发展空间,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券商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各项业务开展的广度及深度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业绩波动趋于平滑,导致行业集中度持续高位运行。三是差异化、专业化成为行业中小型券商发展趋势。中小券商结合自身禀赋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深挖股东资源,深化业务改革,采取业务聚焦策略,集中有限资源培育竞争优势。四是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投行正在加速布局我国资本市场,并逐步成为行业新的有力竞争者,外资投行凭借其全球化的视角、成熟的服务体系,将在投行、资管等高附加值业务领域与国内证券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五是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构建互联网生态为基础,聚集海量用户资源并增强用户粘性的互联网券商、第三方销售机构持续冲击证券公司传统的经营模式,证券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趋于复杂化、白热化。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公司以资本、改革、人才、创新为驱动力,根植中原、面向全国,聚焦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自营投资、资产管理等主业,坚守“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理念,坚守合规风控的底线思维,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营质量、经济效益,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投资者的基础上,不断做优做大做强中原证券,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更好地增进股东利益和员工福祉,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独特竞争力、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为鲜明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三)经营计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公司面向未来,加快推进新一轮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公司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业务重构、管理提升和专业进阶,以提升盈利能力为各项工作的牵引目标,尽快完成战略布局,落实既定业务发展定位,做实河南总基地、加快三大重点区域发展,实现主要业务板块快速发展和盈利水平提升。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及信息技术风险等。具体如下: (1)信用风险及应对措施 信用风险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具体表现为:投资对象的违约或评级下降;交易对手的违约;产品或客户合约到期、维持担保比例或履约保障比例低于平仓线,无法按时偿还资金或证券的风险;因经纪业务结算带来的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公司目前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债券投资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以及子公司开展的融资类业务、投资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信用风险的管理围绕明确的融资人/交易对手和担保品/投资标的准入标准政策、科学的担保品折算率模型、统一的尽职调查标准、健全的授信审批制度、投后跟踪管理及违约处置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同时,通过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信用风险敞口等计算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对公司业务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估;依据各业务的风险特点,设定业务规模限额、单一投资标的/单一交易对手限额、单一客户/单一证券融资规模、单一客户/单一证券集中度等在内的风险指标进行监控;通过采取收取保证金、合格抵质押物以及采用净额结算等进行风险缓释,降低公司承担的风险净敞口和预期损失。 信用风险业务具体管控:一是债券投资业务设定准入标准,进行投资标的和交易对手准入管理和集中度控制,进行分级审核,并持续跟踪评估持仓债券负面舆情。二是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及境外子公司孖展业务,根据业务特征建立了严格的担保物范围及折算率、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的标准,从征信、授信、盯市、平仓等多个环节进行前端控制,存续期对集中度、合约到期、维保比例或履保比例、重大事项等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控。三是对于因代垫经纪业务结算款项带来应收款项的信用风险,通过加强客户授信和保证金、担保证券管理,控制信用风险。四是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实行垂直管理,通过委派子公司风险管理负责人推进子公司参照公司建立风险控制框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风险报告及重点风险盯市机制,对子公司风险进行监测和管控。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重大投融资项目的风控前置审核,建立健全私募FOF产品的准入和持续管理机制,建立场外衍生品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子公司的垂直管理,完善境外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完成投行存续期系统及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推进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系统建设。公司各项业务未新增重大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主要指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市场价格不利变动而发生的风险,包括权益类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具体表现为:价格风险主要为证券市场波动导致股票等证券产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指公司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营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司市场风险主要涉及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投资交易、固定收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投资交易、做市业务等。 公司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执行严格的投资授权体系,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授权的权益类证券自营、固定收益类证券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范围内负责对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在年度内进行分解配置;二是建立证券池、黑白名单库管理机制,明确准入标准,严格池内交易;三是建立多层次风控指标监测评估体系,设置规模、集中度、风险限额、仓位控制、风险敞口、止损等风控指标,运用压力测试及敏感性分析,评估市场风险;四是建立逐日盯市机制,前后台协同,动态实时监控,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策略、风控指标得到执行,识别、监测、预警、报告相关风险,及时采取降低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五是建立市场风险计量分析模型和工具,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如VaR值、波动率、Beta、久期、凸性、DV01等指标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及时调整业务策略控制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的管控,一是有效落实公司稳健的风险偏好,对自营固定收益业务风险限额按业务类别优化分解,明确各业务品种风险限额;二是持续加强权益类自营证券池管理、完善委外投资业务风控措施;三是优化市场风险风控指标体系,细化权益类自营个股和整体止损风控指标等;加强对低评级信用债规模、行业、区域等投资集中度的管控;四是推动另类子公司建立与金融产品投资机构合作的准入机制,防范业务风险;五是推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优化升级,提高业务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六是研究新业务,建立场外衍生品、量化投资业务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市场风险控制在董事会授权的规模及限额以内。 (3)流动性风险及应对措施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为防范流动性风险,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强化资金头寸和现金流管理,采用大额资金提前预约模式,加强大额资金的监控及管理,科学预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确保融资安排和业务用资节奏的一致性;二是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均衡债务到期分布,提高融资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三是建立流动性储备资金运作管理机制,合理设置流动性储备资金最低持有规模和优质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持有较为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变现足额资金应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出现的资金缺口;四是采用以净资本、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监控体系,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监控,并使用压力测试评估业务活动对公司流动性的影响;五是建立并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以确保公司流动性危机应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为192.85%和158.54%,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流动性风险事件。 (4)声誉风险及应对措施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防控和降低声誉事件对公司的影响。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的原则,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证券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维护证券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相关制度,通过优化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管理流程、应急机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及报告机制等,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二是搭建声誉风险管理系统,通过有效的舆情监测手段,对声誉风险进行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和报告;三是完善声誉风险管理防范和报告机制,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积极维护公司声誉和品牌形象。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5)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系统和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公司各业务、各分支机构及各子公司。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公司通过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及合规有效性管理及评估,作为操作风险防范的基础。操作风险的具体管控包括:一是公司制定了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报告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二是各单位制定有效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程序,主动识别存在于业务、流程及系统内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的业务和产品前,对其内在的操作风险作出充分评估;三是建立操作风险关键指标,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四是进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收集及分析;五是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操作风险的计量、监控,形成操作风险的可视化报表。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包括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与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持续收集关键风险指标数据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梳理完善全面覆盖公司各业务条线及子公司的流程盘点表,并开展年度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进一步推进公司有效识别和控制“高频低损”操作风险事件的风险累积量以及“低频高损”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预警及时性。公司操作风险损失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以内。 (6)合规风险及应对措施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及时跟踪法律法规和准则,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持续完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督导各单位及时制定修订其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积极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对公司制度、重大决策、新产品、新业务方案等进行合规审查;为经营管理层及各单位提供合规建议及咨询,并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合规考核与问责机制,切实发挥考核导向、问责警示的作用;按规定履行内外部报告义务;依据公司反洗钱有关制度,组织推动各单位开展洗钱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合规管理员培训管理,持续打造合规意识强、专业能力过硬的合规管理员队伍。通过合规咨询、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监测等多种途径,及时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相关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将合规管理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并纳入公司运营管理的全过程。2022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人民11,022.84万元。 (7)信息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指信息技术系统及通信系统不能提供正常服务,影响公司正常业务办理的风险;信息技术系统和关键数据的安全防护、备份能力不足,导致公司出现业务连续性问题或信息安全风险;重要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商不能提供技术系统生命周期内持续支持和服务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在基础资源投入,IT运维管理、信息安全防护、灾备能力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等各方面持续投入,不断优化,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2022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人民币18,064.30万元,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基础资源投入,通过更新核心系统关键设、完成云计算资源扩容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健壮性。二是定期开展漏洞扫描,聘请专业机构开展安全渗透,快速完成系统漏洞修复加固,运用自动化运维和大数据分析等平台工具,加强系统监控精度广度,提高了公司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三是持续落实IT运维流程管控,加强系统变更升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制定详细周密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信息系统自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各环节应急演练,定期修订公司信息与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进行安全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