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培勇:2023年宏观政策配置主线就是市场主体)
12月28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会上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面对当前超出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更为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特别是做好2023年的宏观政策配置,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
高培勇指出,当前社会各界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以及2023年的宏观政策配置的期望值相当高,这显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瞻前顾后、仔细权衡,将可供选择的各种宏观政策的举措做一系统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的宏观政策配置,应该选择好一条主线。现在看来,这个主线就是市场主体,要围绕着市场主体的关切而展开。
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高培勇给出了4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有限的宏观政策的资源要用在刀刃上。从2022年这一年,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宏观政策的操作当中,越来越清晰地折射出两个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其一,以往的经济下行压力对财政收支往往影响不大且可控,这一轮的经济下行压力已经传递到财政收支领域,而且影响颇大。特别是以市县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承压,其运行状况令人关注。其二,以往面对经济下行而实施的宏观调控,往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向发力,共同发挥作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在三重压力,特别是预期转弱压力面前出现了新的现象,比如说信贷需求不足以及提前还贷现象,这就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这两个方面的新情况构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财政收支自身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的效应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条件下,对于财政扩张的政策需求就变得异常强烈了。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给,这是一对高度相关的矛盾。我们面前固然有多重政策选择,也不乏各类的存量增量的政策工具可供使用,甚至可以说我国宏观政策的工具箱也是相对充裕的,但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相对于以往,我们的宏观政策资源终归是有限的。
每当说到资源有限的时候,引申一步来讲就是有限的资源要用在刀刃上,我以为当下这个刀刃就是市场主体。为什么这样说?比如当我们谈到三重压力的时候,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者其实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其中,最重要的是预期转弱的影响很大。预期转弱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预期转弱上。预期转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也都会随之化解。
预期转弱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强了,其他主体的预期也都会随之转强。
其三,我们要看到市场主体既是投资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当下我们国家有1.6亿多的市场主体,除了大约5000万的企业之外,其余的市场主体大多是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投资者,因而我们说只要市场主体的投资和需求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主要要靠稳住市场主体,这个刀刃就是市场主体,靠得住的也是稳住市场主体。
因此要把明年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市场主体身上,确保所有的政策配置,所有的政策操作首先聚焦于稳住市场主体,这是第一个理由,有限的宏观政策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第二个理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可依靠、最需依靠的推动力量是谁?换言之,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谁?现在看来,只能也应当是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大家还记得2022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讨经济形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就是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市场主体作为最重要的力量,显然是有依据的。
具体而言,我们还可以从两方面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其一,市场主体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我们最近这一段时间经常用市场主体的概念取代以往的企业概念,市场主体和企业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企业仅仅包括的是法人,而市场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之所以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越来越多地以市场主体来取代企业的概念,最重要的考量就在于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远大于企业,囊括了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市场主体,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稳经济,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当然要围绕着稳住市场主体而展开。
其二,市场主体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主要依托。当我们讨论到稳经济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稳,那就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同样,这三稳之间并非并行关系,其间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是稳就业。这是因为,就业稳,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长,稳增长才有支撑,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也才能稳住。
第三个理由,当下最需要疏困帮扶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证明,每逢严重灾难发生,市场主体的经营困难、利润下滑、资金断流、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倒闭,往往都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困难挑战。立足当下,无论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还是跌宕反复的新冠疫情,这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叠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均集中体现于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市场主体身上。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也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也罢,蒙受冲击最大的也往往是市场主体。所以,在当前的一系列困难挑战,特别是短期的困难挑战面前,最亟待渡过难关,最亟待提振信心的是市场主体,最需要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的对象就是市场主体。
第四个理由,具有基础意义的经济安全是市场主体的安全。“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会发生,因而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的战略部署。
2022年以来的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冲击,再次向我们表明,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安全发展极端重要。所以,做好经济工作,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要维系经济安全,维系国家安全,它的基础环节在哪儿?我们知道,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就是市场主体,其安全状况直接牵动和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主体的安全,既是具有基础意义的经济安全,也可以引申说市场主体的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根本和起点。维系经济安全,首先要维系好市场主体的安全,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高培勇特别指出,我们讲宏观政策的配置,要围绕着市场主体的关切而展开,而市场主体的关切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配置上,而且体现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上。市场主体的关切不仅仅有宏观政策层面的需求,而且也有对于改革行动的需求。比如,当我们谈论到2023年的经济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谈到2023年要以有效投资之进来服务经济大盘之稳的时候,各类市场主体所提出的关切,对于宏观政策的配置是一方面,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5个方面的期盼,一盼要素保障更加及时到位,二盼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力增效,三盼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四盼提振民间投资的举措更加清晰,五盼投资审批更优化,环境更友好。
高培勇称,从这五盼梳理中会发现,其中有对宏观政策配置的方面的内容,但除此之外,对于改革行动的需求也是异常强烈的。所以围绕着市场主体的关切,做好2023年的经济工作,做好2023年的宏观政策的配置,必须是改革行动与政策安排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对症下药。
高培勇最后总结称,2023年我们只有继续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着眼于从市场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将宏观政策的配置一竿子插到底,扎根于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和GDP的所有源泉,围绕着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而持续发力,才能确保稳经济目标的实现,进而确保党的“二十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