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华洞察】银行和保险股,能否重拾失落的皇冠?)
光大证券(601788.SH,06178.HK)N连跳带动了券商股。券商股大涨之后,银行和保险股也终于抬起头来。
然而,市场也意识到金融股的突然冒起,更多是炒作,而非基本面的基本性改变。只是,力度过猛,不由得引起遐想——多年来严重拖后腿的银行和保险股,能不能迎来春天?
银行和保险仍明显落后于大市表现
笔者留意到,今年以来,对比于大市的表现,在A股市场和在H股市场上市的国内大型银行股和主要内险股表现虽不至于惊艳,抗跌力度还是值得嘉许的。
A股方面,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今年以来累计下跌9.74%和18.22%,而科技股跌幅更大,科创50和创业板50分别累计下跌22.83%和22.63%。
A股在2022年4月27日到达近期低位,随后反弹。截至2022年6月16日收市,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科创50和创业板50,从4月下旬低位至今的反弹幅度分别达到了14.73%、20.46%、26.46%和23.54%。
笔者抽取了市值最高的13只股份制银行股来进行综合对比,包括国有四大银行、邮储银行(601658.SH,01658.HK)、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平安银行(000001.SZ)等,它们今年以来的累计变幅平均值为-1.16%,中位数为1.94%,远低于大盘指数的跌幅,抗跌力明显好于大盘指数。
与大盘股因局部地区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而于4月下旬回调不同,银行股的短期低位出现在3月中下旬,主要因为美联储的上一次议息前夕,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资金流出,加上为应对环球经济衰退的冲击,高层提出扶持中小企发展,或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而导致市场信心不足。
不过,在3月中到达近期低位后,银行股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但与A股4月末以来的反弹幅度相比,还是显得相当温和,平均幅度只有5.97%,远低于A股的大盘指数表现。
A股上市的大型保险股,相对来说表现要好于银行股,短期表现大致跟上大市,但受到个别险企单月保费表现的影响。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今年以来累计跌幅为7.76%,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则累跌7.08%,表现好于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这或是太保在这两天大涨,拼命追赶的原因。
从整体表现来看,A股保险股年初至今平均跌幅约为9%,稍微好于上证指数。从近期低位至今的反弹幅度来看,保险股的平均回升幅度为10.77%,低于上证指数的14.73%。
值得留意的是,A股保险股今年以来的表现稍微好于大盘指数,但论抗跌力,还是不如银行股。A股今年以来的表现下挫严重,银行股却大致纹丝不动。笔者认为,银行股估值偏低应是其抗跌力强的关键因素。
见下表,大型银行股的市净率平均值只有0.60倍,而保险股的平均值则达到1.14倍。
港股的表现也类似,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国企指数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下跌23.45%、19.82%和11.86%,但主要内银股整体来看仍录得2.46%的平均涨幅;内险股的累计变幅则为-1.19%,其中太保的累计跌幅最大,估计这也是其近日触底反弹幅度较大的原因。
从市净率估值来看,港股上市的内银股和内险股相差不远。
银行股和保险股的基本面如何?
既然今年以来银行股和保险股的表现均优于大市,而它们近日的表现主要受到市场情绪的操控,那么长远而言,它们又能否重拾往日辉煌?这还得从其基本面说起。
先来看保险股,寿险改革一直是国内大型保险企业的痛点,依靠代理人的模式随着代理人的流失,而受到了挑战。国寿、平安等均推出了寿险改革,希望通过优化代理人制度和数字化,来克服问题,效果仍有待验证。
另一方面,随着放开限制,国内的保险企业还需要面对外国险企竞争加剧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保险企业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未见大的起色。
2022年5月,平安的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按年下降2.04%,尚未摆脱保费下降的表现;国寿增长6.89%,太保增长14.49%、人保增长1.67%,新华保险增长14.29%。
2022年前五个月,平安和国寿的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按年下降2.39%和1.86%。
财险业务方面,平安的5月单月表现不错,但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仍低于太保和财险。
整体而言,平安的保费收入仍落后于同行,这也是它的市净率估值从过去的高溢价下降的原因。
银行股方面,宽松政策或缩小其利息业务的利差,但应可得益于鼓励经济措施的整体影响——业务增长,以及中小企的发展,从而缓和利差缩小的影响。
从这些银行2022年第1季的账面财务状况来看,不良贷款率都得到了控制,拨备覆盖率也较为充裕,应可保障其抗风险能力。
从上表可见,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不良率最低,而拨备覆盖率最为充裕,其次为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这也是它们的市净率估值较高的原因。从中或可推断,市场当前更注重银行股的风险管理能力,甚于其业绩增长能力。
结语
以上的数据显示,不论大型保险企业,还是股份制银行,其基本面尚未出现非常明确的好转信号。
保险企业方面,平安的寿险业务跌幅依然,惟财险保费收入增长,提升了整体保费收入水平,寿险业务的好转尚需确证,但其市净率估值已跌至近年低位:A股接近平价,H股更出现低水(低于股东权益),这或为其提供了特定的风险缓冲,毕竟平安还有科技资产,后者的估值溢价通常较高。
银行方面,特定行业释放的风险,或正逐渐反映到其业绩以及资产质量中(不良率和关注类贷款规模的增幅),是属于“留院观察”的行业类别,也因此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比较保守。
此外,刺激经济措施带动了实业和科技股的反弹,而银行股的走势似乎与此相逆,这或与市场担心银行的息差会进一步收窄,而风险可能增加的原因。
不过从更长远来看,实体经济好转,将有利于银行的业务扩张和风险缓解,所以前景应是乐观的。
总括而言,保险和银行股的基本面尚未出现质的改善,但从其与大盘指数年初至今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两类股份估值偏低,抗跌力也较强,优质的银行股尤其如此。所以在长远前景未明朗之际,其避险作用或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