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复星医药:股价上涨基本靠新冠疫苗 财务现“大存大贷”

来源:中访网 作者:大雪财经 2022-03-27 14:2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复星医药发财报了。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归属于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32.77亿元,同比增长20.6%,营收净利润双增,业绩大涨。

(原标题:复星医药:股价上涨基本靠新冠疫苗 财务现“大存大贷”)


复星医药发财报了。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29.28%;归属于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32.77亿元,同比增长20.6%,营收净利润双增,业绩大涨。

不过,在看似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就二级市场而言,近两年复星医药的股价基本靠新冠疫苗的消息来刺激,公司业绩方面各大产品收入分化严重,另外公司财务上出现“大存大贷”的情况也值得警惕,至于销售费用高企,业绩投资并购驱动等问题已是老生常态了。

股价上涨基本靠新冠疫苗

单从营收规模而言,复星医药的规模已在国内药企中处于头部,但是其股价却长期低迷。直到新冠疫情爆发,受疫苗消息刺激,才走出了几波像样的走势。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复星医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六周就与德国公司BioNTech敲定了合作,获得其mRNA新冠疫苗在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内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受此影响,复星医药股价在短短半年内上涨了近4倍,在2020年8月创下新高,随后股价又大幅回落。

2021年8月,mRNA新冠疫苗获FDA批准,受此影响,复星医药股价再度拉升,一度涨至90元以上。彼时外界都认为,复星医药的mRNA疫苗有望年中在国内实施接种。然而随后疫苗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截至目前,国内新冠疫苗接种都已近尾声,但是复星医药的新冠疫苗在中国大陆上市仍在审批中。而已在香港、澳门地区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因为药瓶封盖有关的包装瑕疵,曾在2021年3被暂停接种。

2021年11月复星医药甚至一度传出疫苗业务裁员的消息。公司的股价也一落千丈,从最高时91元一路下跌至30多元,千亿市值灰飞烟灭。

新冠疫苗推广不及预期,复星医药又盯上新冠特效药。2022年3月18日,复星医药新冠口服药Paxlovid“特仿”资格,受此影响其股价一改此前颓势,连续几个交易日大涨。

郭广昌曾呼吁,“看复星医药,千万不要只看疫苗,我们还有好多好产品。”但是,目前来看投资者对疫苗的关注程度远大于这家公司本身的业绩情况。

财务现“大存大贷”

“大存大贷”指的是上市公司在拥有大量货币资金的情况下,又进行高额举债,导致公司账面出现存款贷款双高的现象。

考虑到借款成本,相当多的“大存大贷”是一种并不合理的财务特征,背后可能存在货币资金挪用或虚构的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股市几大轰动的财务造假案都出现了“大存大贷”的情形,比如康美药业、康得新材等。

但复星医药的财报上也出现了“大存大贷”情形。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复星医药短期借款94.01亿元,长期借款66.94亿元,两者合计约为161亿元。而该公司拥有的货币资金为103亿元,理财金额42.4亿元,总金额约为145.4亿元。

对于向来善于资本运作的复星医药,这种“大存大贷”情形值得注意。

产品收入结构分化

作为以仿制药起家的复星医药,也未能够逃脱集采的冲击。从2021年财报来看,复星医药几大产品销售情况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据年报披露,存量仿制药品种如优立通(非布司他片)、邦之(匹伐他汀钙片)纳入集采后的单价下降,导致复星医药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和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的收入出现下滑。其中,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收入28.65亿元,同比下降了19.79;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收入分别为和20.02亿元,同比下降了19.50%。

此外,奥德金(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被国家卫健委纳入监控药品目录后,逐渐退出各省医保目录,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的销售收入出现较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24.82%。

而抗感染核心产品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反而成了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2021年抗感染核心产品收入85.97亿元,同比增长119.54%,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收入39.36亿元,同比增长145.23%。而在两年前,2019年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收入规模还只有6.20亿元,抗感染核心产品收入44.69亿元。(来源|大华观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复星医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