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概股还能不能投?五大海外资管巨头最新表态来了!)
受到种种因素影响,海外市场中概股一度暴涨暴跌,后市走势牵动人心。
美国时间8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信息,对此前发布的中概股VIE架构上市指引进行解释,并表示暂停这类公司登陆美股市场,并希望投资者了解更多关于公司结构的信息。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止目前,在285家中概股公司中,有将近200家为VIE架构。
7月以来,中概股波动加剧,走势大幅落后于市场基准指数。反映中概股走势的标普纽约梅隆银行中国ADR指数7月累计跌幅17.9%,而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同期分别累计上涨2.3%、1.2%。
目前,对于中概股的走向,市场更多持观望态度,静待各方最终政策落地的细节披露。
外资机构披露二季度持仓
根据最近陆续公布的各大投行机构的持仓文件显示,并非所有的投行都在离中概股远去,相反,一些知名投行正在逢低布局。高盛在二季度大举买入了587万股阿里巴巴股票,已经该行的第五大持仓股,占其投资组合比例的1.55%,而且,高盛还同时持有该股的看涨期权。看起来对阿里巴巴的信心满满。
摩根溪资本管理公司(Morgan Creek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Cory Lester说:“认为中国资产不可投资是个错误,该公司持有对冲基金的股份,包括一些投资于中国的基金。目前的环境是先开枪,再发问。”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投资的关键是降低集中度,并灵活应对潜在的政策变化。
有16年历史的对冲基金Laurion Capital Management同样增持了阿里巴巴,使其持仓市值在年中达到近7亿美元,成为该公司最大的持仓,而其最大的一笔新买入交易是2.57亿美元的京东股份。
中概股二季度整体表现不佳也使得多家持仓较重的基金备受关注,但最新的消息显示,这些基金遭遇的回撤可能没有外界担忧得那么严重。
据媒体援引接近老虎环球基金的人士报道,该基金在刚刚过去的七月整体亏损为0.8%,使得全年回报下降至4.4%。需要说明的是,今年六月该基金取得6.3%的正收益。
老虎环球基金的总管理规模达到650亿美元,根据递交的监管文件,在披露此类持股的对冲基金中,其对中概股拥有最广泛的持仓配置,同时该基金还在中国开展私募股权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遭到大规模减持,京东仍为老虎环球第一大重仓股,占总持仓市值的比例为7.48%,而前一个季度为10.02%。
中概股何去何从?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众多在华投资者仍保持积极看法。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近日就发文指出,对于中国采取的监管措施,西方一些投资者存在明显的误解。达利欧强调,中国整顿校外培训是为了减少不平等现象,但一些外国投资者却对此产生了误读。
达利欧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外国投资者持开放态度,投资者不应误解和过度关注政策波动,否则可能将会错失机会。
根据最新披露的持仓报告,桥水加仓了1.6万股阿里巴巴,目前,该股位居桥水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此外,拼多多、贝壳、哔哩哔哩、百济神州、陆金所、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中概股获得不同程度加仓。
中概教育股是二季度热点话题,相关个股陷入低迷状态,其中,好未来和新东方最新股价相较于此前最高点均跌逾90%。从二季度公布数据来看,桥水对好未来和新东方分别减持8500股、3.9万股,目前,桥水仍持有51.9万股好未来、204万股新东方。
瑞银资产管理指出,主权实体最近几周一直在逢低买进中国科技股。主权财富基金更多地从战略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待中国。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研究部门表示,中国不应再被视为新兴市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蓬勃发展,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的配置应该增加,建议提高对中国投资的敞口至多三倍。
贝莱德认为,中国正在提高人口生育率,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有望推动制造业的进步。基于这些判断,贝莱德在大幅增持中国资产。
此前,关于阿里巴巴大股东软银将暂停在中国新投资的消息,在资本圈引起轰动。软银集团以关注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闻名,此前所投资的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近期受到巨大影响。
软银集团对媒体表示:媒体对公司董事长孙正义在业绩交流会上的发言有误解,软银集团对中国的承诺没有变化,并会继续投资中国市场,以及帮助中国的企业家进行持续创新。
软银集团所称的误解,指上周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在最新财报发布会上表示:“我坚信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但在投资活动中,很多新规正在实施,所以我们想继续等待,看看会实施什么样的规定,对股市会有什么影响。”
另外,有报道称,“木头姐”Cathie Wood的方舟投资(ARK Invest)旗下基金大举抛售了中国公司的股票,甚至已经完全清仓。不过,Wood在近日的表示,方舟并没有对中国公司关上大门,她在创新领域发现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公司。除了医疗保健行业数字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还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的发展,一些投资者也已经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