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盈利能力来看,三一重工国际业务的稳定性更加明显。2015年,公司国内市场毛利率达到27.16%,同比下降达到1.45%,而国际市场毛利率为22.77%,同比增幅达到2.28% 。也就是说,国际化战略让三一重工在低迷的行业中增添了一丝亮色。
在一片低迷的工程机械行业里,三一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600031.SH)正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空间。
“海外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已跃升到40%以上,预计到明年,我们的盈利能力就会正式恢复,”8月底,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透露,而在公司这场由内至外的转型路径中,公司的拳头产品继续在全球市场上领跑。“挖掘机的市场占有率已从以往的12%左右上升至22%左右,其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挖掘机业务利润已达到近十亿元,已超出去年全年的利润。”
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三一重工围绕着新的供需市场的全球化市场布局,过去的几年间,在国内早已行业低迷的困境的同时,三一重工则通过并购、海外投资等手段,走出了一条陆地的“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纵横间的“连贯”布局,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显露出三一重工自己的特色。
曾经的困难
如同每一家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一样,三一重工也曾被行业“重创”。从2008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基建政策推动下,进入蓬勃发展的周期,但从2010年开始,这种突飞猛进的行业发展势头被全国范围内的产能过剩所替代,行业内企业启动一轮深度的洗牌。
“目前这个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而多年来的行业低迷,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冲击。”向文波坦言,从前,混凝土机械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最高峰的时候,公司的混凝土机械销售超过300个亿,但如今销售规模大幅萎缩 “行业低迷给企业带来的阵痛不言而喻。”
需求端萎缩,而行业内的产能也无法及时调整,全行业踏入产能过剩的低迷周期,此前,产能过剩还给三一重工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
“2011年,三一重工在固定资产方面投入100多亿元,相当于2010年以前公司整个固定资产总和的两倍,”向文波回忆,但从2010年开始,市场开始回落,这笔投入曾给三一重工带来了财务成本和折旧压力,比如当时公司一年的折旧费用就达到19亿元左右。“而如果不投入这100亿元,反之换成100亿的现金,企业就可以减少100亿的银行负债,并省下100亿的财务费用,”向文波说,过去高的时候,银行贷款利率达百分之六七,更让人焦虑的是,财务费用还包括折旧和财务成本两项,“这个压力是很痛苦的。”
产能过剩还给公司造成了大量的存货,“比如最高峰时,我们一年可销售泵车上千台,但如今遭遇国家调控后,带来了很大的存货压力。”
这种压力下,企业员工人心浮动, “过去我们最高峰的时候是100个亿的利润,到现在我们基本在略有盈利,因为产能过剩,这种盈利能力的下滑造成员工心里很大的落差。”向文波说,不过,三一重工当下的业绩在行业内仍然是最好的。"
“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化
在这种局面中,三一重工启动全面的转型,而在整体战略上,公司计划借助于国际化,摆脱过度依赖已经产能过剩的国内市场。
“我们的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即依托‘一带一路’工程,扩大在海外的销售,以‘借船出海’。”向文波解释,此外,三一重工还在海外以直接销售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比如投资一些海外工程,“现在,这些海外工程的情况都非常好。”
这种布局中,还包括一些并购的手段。
2013年7月,三一重工斥资5489.77万美元,收购国际混凝土巨头企业德国普茨迈斯特,在当时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已踏入低迷期的背景下,三一重工的这场大手笔的收购,在业内被称为“龙象共舞”的战略布局。
也正是这场布局,让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战略更加具象化和系统化,其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也真正从口号变成实际。
“这让我们在德国有了最佳布局。”回忆当时的那场并购,向文波觉得这也改变了中国资本的国际形象,同时也给三一重工带来了很大回报,如今的普茨迈斯特盈利情况很好,去年盈利创下了这几年的新高。收购普茨迈斯特后,三一重工的品牌地位还被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而三一重工的海外布局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向文波说,德国普茨迈斯特在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制造工厂,而三一重工在国内的新疆、太原、北京、沈阳也设有产业园,“三一重工的布局形成了从东北到远东、西伯利亚、蒙古这条线,就像古时的传统丝绸之路的路径”。
不仅如此,海上丝绸之路布局也初具雏形。目前,三一重工在上海临港、珠海、浙江、江苏等都已设有工厂,向文波介绍,此外,公司还在印尼方面投资,并将亚太总部设在泰国,形成一条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有点带动线的布局模式,让三一重工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直接的国内受益企业。
也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三一重工选择“抱团出海”。“现在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全球影响力跟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中国企业可以抱团出海的一个基础。”向文波说,当前,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企业去海外访问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氛围政策支持,有利于推动一些国家大战略的落地。这也提高了抱团出海的效率,“如果是单个出海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问题的。”
这种海外战略的布局中,让三一重工直接在业绩稳定性上获得收获。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期内,公司国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2%,同比增幅达到11.9%。而此前,国际业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最低只有10%左右。
而从盈利能力来看,国际业务的稳定性更加明显,2015年,公司国内市场毛利率达到27.16%。同比下降达到1.45%,而国际市场毛利率为22.77%,同比增幅达到2.28%。也就是说,国际化战略让三一重工在低迷的行业中增添了一丝亮色。
国内市场的产业转型
但三一重工此举并非完全放弃国内市场。
“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在内控上下足功夫,过去几年,我们着力进行内部管理升级,并启动流程信息化的一些工作。”向文波介绍,目前,三一重工在跟IBM一起合作在搞公司内部的流程信息化。而在全国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公司还加快内部的降产能降费用,通过扁平化、流程的再优化、队伍的优化等方式降产能,并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
在更重头的产业转型领域,三一重工还将触角延伸到军工领域,“这是三一重工商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向文波说,目前,三一重工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已跟国防科技大学就无人作战平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与保利集团成立合资企业等。
内外举措并举下,三一重工的盈利能力在增强。向文波说,目前,公司的混凝土机械已做成世界第一品牌,挖掘机已连续六年保持中国市场第一名的成绩,市场占有率在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已大幅提升,预计今年挖掘机产品的利润能超过十二亿元,挖掘机的利润会达到去年利润的四倍。
尽管经历了行业的“深度洗牌”,但在向文波看来,这并没有改变工程机械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
“其实行业根据周期会有起伏是很正常的。”向文波觉得,工程机械这个行业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它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此前,美国的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早就在罗斯福时期就基本完成了,但因为大量基础设施的维护,到现在,美国仍是工程机械消费第一大的市场,所以工程机械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而未来,不管将来互联网如何发达,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无法通过计算机完成,必须靠工程机械去施工、维护和保养。
此外,工程机械领域还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已基本完成。”向文波说,但往南看,南美、非洲、东南亚以及我们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将来他们也要城市化和现代化,将来会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其中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中国市场虽面临产能过剩,但中国的工程机械产能并非落后产能,而是先进产能。“因为当前世界这30年以来,中国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基础建设或城市化,技术最大的工程都在中国,比如青藏铁路、各种高楼高铁这样的工程均由工程机械来施工完成的。”向文波说,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具有全球竞争能力,并且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的装备制造行业里面,工程机械行业可能是唯一有资格全面以国产替代进口的产业。当前,这个行业正处于分化的过程,可能有些企业确实会被淘汰,但是优秀企业会生存并壮大。。
而经历了2010年以来的深度调整后,在向文波个人看来,“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向文波说,如今,三一重工生存下来,并且盈利能力在恢复,员工的信心也恢复,产品的竞争力在提升,国际化水平在提高,“预计明年我们的盈利能力应能恢复,届时企业可能可实现20亿元左右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