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
2015 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钢材出口增长阻力加大,国内钢铁行业的粗
钢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钢铁产能过剩没有缓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钢材价格
持续低位运行,企业经营异常艰难。一年来,公司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迎
难而上,坚持贯彻落实“三个围绕”、“三个确保、三个不丢”,牢牢把握已有
的市场竞争优势,持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开展产品和技术项目攻关活动,深挖
内潜,整顿秩序,提高管理效率,拓展市场,实施诚信建设,公司实现生产经营
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定良好。
一、董事会会议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共召开了 5 次会议,其中现场会议 2 次,其他 3 次以
通讯表决方式召开,审议的议案全部通过,全体董事均出席了所有会议,会议召
开、审议、表决程序规范,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全体董事、监事,高级
管理人员认真履行了责任,独立董事通过事前意见和董事会发表独立意见等方
式,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公司利润分配、关联交易等事项发表
独立意见,独立董事勤勉尽责,维护了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司信息披
露及时、准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得到认真落实执行,公司治理状况符合规
范性文件要求。
二、2015 年公司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进展情况
生产钢104.41万吨,同比降低6.18%;生产钢材137.02万吨,同比减少1.12%;
销售钢材135.54万吨,同比下降2.93%;其中出口材37.03万吨;全年实现营业收
入、营业成本分别为61.97亿元、55.02亿元,同比分别降低15.71% 、16.37% ;
营业利润27,548 万元,同比下降6.11%;实现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为31,827万
元、 27,039万元,同比分别 上升7.25%、0.87% ;资产负债率31.91%,同比下降
2.10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 5.14%,同比增长 1.10个百分点。公司全年取得的
1
业绩指标处于同行业内较高水平。
公司取得良好业绩得益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内挖潜力促发展,开拓市场逆势而上。
报告期内,面对特钢市场不景气的困境,公司围绕市场转观念,提高市场应
变能力。在生产组织上,重点围绕合同交付,突出高效品种,开展精益流程管理,
全过程跟踪、管控,强化生产进度,实现生产组织平衡。内贸上采取新举措、严
管控,突出品种的集中专项销售,透过对用户的数据跟踪分析,寻求突破,保证
棒材销售的顺利开展,扩大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持续推进铁姆肯、恩梯
恩、SKF、LYC等高端用户的开发。“特色”和“品牌”产品取得新进展,淬透性和
渗碳轴承钢模铸轧材基本实现量产,双真空材料陆续试制新钢种,高端不锈钢管
坯、高端轴类件增加明显,高端环件实现稳定订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乘
用车用钢、油田用钢、锅炉用钢的开发为切入,锅炉管坯、弹簧钢、油田用钢同
比增幅较大,汽车用钢高档品种销量突破10万吨;轴承钢开发上稳定扩大了铁路
轴承、风电轴承市场。公司内贸整体直供比72.35%。
在外贸方面,公司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巩固战略客户合作,抓
住机遇,抢占市场,全年出口37.03万吨,比去年略有增长。公司结合发展方向,
针对高端热处理棒材、锻材的品种开发,保持其持续稳定的订货量,锻材出口量
接近翻倍增长,轴承钢出口增长迅速,高档轴承钢销量相比去年增长39.3%,高
档汽车钢市场势头良好。销量在欧洲、北美、韩国、土耳其、伊朗、印度、南美
市场都有新的突破和增长。
——产品创新为特色,科技进步显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需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坚持“专、精、特、新”思想,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用户,服务汽车、铁路、工程
机械、能源等众多重点领域,通过产品攻关、质量提升,产品更具特色化,满足
高端领域质量的需求。坚持“创新储备一代、研究开发一代、应用推广一代”,科
技进步成效明显,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公司全年新产品开发完成27.81万吨,增长28.65%,其中,开发4个卡特彼勒
新品种,其总量净增长2000吨,反井钻机钻头及深井钻头连接杆材料通过阿特拉
斯A级认证,订单较好,通过奥地利恩格尔哥林柱材料的两个主要品种认证,实
2
现批量订货,高合金钢中的调质材、锻件、热作模具钢等实物质量有突破,开发
北美CSW轴承钢管钢和银亮材品种已批量生产。
——深入实施内控建设,挖潜降本增强盈利。
公司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内控不断完善,内控与风险管理意识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对内控组织架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
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与制度检查工作有效结合,内控建设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创新管理机制,精益生产创新实现新突破。以“优化制度体系、提高执行效力”
为目标,持续改进制度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报告期内,市场矿砂、废钢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弱势运行,公司根据市场
波动频率,灵活调整采购计划,运用分波段、多批量小批次的采购策略,控制库
存,结合量价配合,较好的实现了采购降本目标。公司充分发挥能源管控中心作
用,通过动态及时调整能源平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推广新技术、新
节能产品的应用,引进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减少煤气放散量,全年实现高炉煤气
放散率在2014年的基础上下降73.64%。公司全年实现污染事故为零,未发生污染
投诉事件。
——技改项目顺利实施,中棒线项目竣工投产。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技改项目。2014年8月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投资建设
的优质特殊合金钢棒材生产线工程项目,已于2015年11月11日建成并开始试生
产。该项目设计产能90万吨/年,产品规格范围50 130mm,主要品种为轴承
钢、汽车用钢、合结钢、不锈钢、锅炉、船舶用钢、军工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
汽车、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等重点行业。产品定位“精
品、高效、低耗”,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深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期
内,该项目试生产情况良好,完成生产入库3.7万吨,实现方坯、圆坯的稳定轧
制,公差尺寸达到或超过国标,轴承钢、工程用钢、高压锅炉管用钢、汽车用钢
等钢材的技术指标均优于国标要求。
三、公司2016年经营计划、策略
2016 年,主要任务指标是:钢产量 114 万吨,钢材产量 182 万吨,销售钢
材总量 182 万吨,实现产销 100%,销售收入 78 亿元。
2016 年,公司以“提高质量、增加销量、开发品种、降本增效”为指导,
3
“对外一切围绕市场转,对内一切围绕效益转”,在拓展市场中求生存,在精益
生产中抓品质,在科技创新中增效益,在结构调整中谋发展,深入构建持续健康
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营销新模式,实现品种调整上档次。
2016 年,公司不断创新销售模式,围绕“品牌突破、借力提升、稳扎稳
打、渐进达效”的开发思路,制定“灵活运作、针对备库、抢抓市场”的营销模
式,保稳定促增长,加大对高端用钢市场的渗透和销售,着重搞好 2016 年品牌
提升工作,提高盈利能力。做好汽车用钢方面重点客户开发服务,稳定汽车用钢
销量。轴承用钢以铁路轴承、滚子料、高碳铬轴承钢等为销售重点,在挤占铁路
用钢、风电轴承用钢等高端品种市场同时,也要开发中碳轴承钢和高端模铸退火
材。做好银亮钢、电渣钢、扁钢市场的开发和上量,拓展高锅管坯用钢产品结构,
加强对电渣产品的工艺攻关,与国防、航空、航天、核电用钢的市场客户合作,
促进其销量增长;外贸上要继续维系老用户、开发新用户,稳定销售量,围绕高
端品种,通过品种结构的调整,稳定亚洲市场,拓展欧美高端市场。
——着力开发中棒线产品市场,加快特冶锻造增效。
公司中棒线完工投产后,要理顺生产工艺流程,尽快达产,对品种结构的改
善起积极作用,尽快成为支撑公司效益增长的新支点。坚持“棒材调结构、锻材
上高端”的方针,推动产品由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全力开拓中棒线产品的客户,
加快后期市场的开发和产品定位,重点以高档轴承钢、高档汽车用钢、能源用钢
等为发展方向,提升公司产品质量以及成本的竞争力。锻材方面要上高端、创特
色,做好锻件、模块品种研发工作,扩大高合金锻材生产,发挥特种冶炼的优势,
加强双真空材料新品研发,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和质量稳定性,做实、做大高温合
金和特冶锻材。
——科技创新拓展高端用户,增强核心竞争力谋发展。
以“高、精、特、新”为目标,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展项目攻关,优
4
化工艺生产流程。围绕洁净钢冶炼、大钢锭、大连铸坯、控轧控冷技术,以及缓
冷、退火、热处理实施创新,解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各大工序的技术经济指
标及产品质量水平更优。以欧、美、日系及国内知名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厂产品
认证为突破口,加大汽车用钢品种开发和二、三方认证,稳定质量、扩大市场份
额。加大能源用钢开发认证,开发高纯净度、高强韧性钻铤用棒料,提高热处理
材在石油、化工、风电、精密电器、铁路运输等市场占有率。加强与科研院所合
作,参与国家课题新材料研制,逐渐扩大航空领域新材料供货机会,使公司产品
不断向高端行业、高端用户发展。
——夯实基础建设,降本降耗促进盈利。
实施精益生产,完善考核机制,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执
行效力”为目标,加强基础建设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编制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清
单,开展内控风险评估,落实整改方案。抓好降本降耗工作,采购策略仍坚持低
库存运行,按需采购,密切跟踪市场,加强分析和预测,开发长江港口新供货资
源,大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强能源管理,降低“一次能源”价格,充分利
用“二次能源”,促进重点工序能耗下降。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生产、设备、
交通、保卫安全,为生产创造好条件。财务系统要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运行
管控能力。
——人才引进培养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按照公司坚持“棒材调结构、锻材上高端”的要求,推进“东楚英才计划”,
结合公司特冶锻造生产、中棒线投产以及研发、销售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多途
径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理顺和拓宽管理、技术、操作人员三条发展通道,
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构建起以从事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关键性生
产岗位为主导的核心员工队伍,实施全员培训、自我培养,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
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