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海天味业上市以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消费者不买账了吗?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海天味业上市以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消费者不买账了吗?)

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利润双降,“酱茅”海天味业2023年交出成绩单。海天味业2023年实现总收入245.59亿元,同比下降4.10%,归母净利润56.27亿元,同比下降9.21%,扣非归母净利润53.95亿元,同比下降9.57%。

本次下滑是自2022年海天味业发生“添加剂风波”后首次出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在此之前,公司曾连续八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且同比增速多年持续保持在两位数,直到2021年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

事实上,海天味业全年都在“跌跌不休”,从202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海天味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20%、11.74%、3.24%和15.20%。在此业绩下,海天味业全年股价已跌去约40%。

2024年,海天味业计划营业收入目标为275亿元,需同比增长11.97%;归母净利目标为62亿元,需同比增长14.92%。海天味业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其新增长点在何处?

“舆情风波”余波仍存

作为“酱茅”,海天味业的“沉与浮”都与酱油分不开关系。

酱油业务是海天味业的“半壁江山”,2023年酱油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接近51.5%。财报显示,分产品来看,海天味业酱油、调味酱、蚝油营收分别为126.37亿元、24.27亿元、42.51亿元,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主力产品酱油收入同比下滑达8.83%,是造成海天味业营收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餐饮全年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进入五万亿的发展新阶段。“在整个餐饮市场迎来极大复苏的2023年,海天味业的下滑更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丹蓬认为,海天味业连续两年营收下滑,与2022年公众质疑公司“添加剂”与“双标”舆论风波造成的“信任危机”有关。“近两年来,海天味业舆情不断,从‘酱油生蛆’到‘添加剂’,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终端消费者不像餐饮业对酱油有那么高的忠诚度,加之调味品市场竞争本就十分激烈,因此海天味业下滑也不足为奇。”朱丹蓬说。

在竞争激烈的酱油赛道,海天味业从来都是“一强”的存量,市占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因此在海天味业受到“添加剂”风波影响时,不少调味品企业迅速抓住机遇,大打“零添加”和“有机”等健康牌。千禾味业就是其中的代表,近两年千禾味业深度绑定“零添加”,同时布局高中低端零添加产品,推出了低端零添加酱油、蚝油等新品,并进行全国化扩张。2023年千禾味业酱油收入20.40亿元,同比增长34.85%,占营业收入的64.45%。

动销不旺也导致海天库存高企,去年海天味业酱油、调味酱和蚝油主力产品营收下滑的同时,销量也分别同比下降8.17%、0.41%和1.92%。与此同时,三者库存分别同比提高152.54%、165.68%和61.93%。而同期千禾味业酱油库存51124吨,同比增加21.94%;美味鲜酱油库存量9328.91吨,同比减少15.12%;加加食品调味品库存量3770.05吨,同比增加9.49%。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年报还显示,海天味业经销商数量为6591家,比2022年的7172家净减少了581家,这是连续第2年净减少,相比2021年巅峰时期的7430家,净减少839家。而线下经销商渠道仍然是海天味业的主要销售阵地。2023年,公司超过92%的销售收入来源于向经销商销售,线下销售多达219.25亿元,同比下滑3.86%。

业绩说明会上,海天味业董事长庞康解释称,经销商数量与营收之间不是呈正向比例关系,经销商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公司对网络的主动优化,更注重经销商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在存量经济下,竞争也更加激烈,一部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经销商被市场所淘汰。

不过,同样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作为渠道开拓模式的中炬高新,去年经销商数量却在增加。

中炬高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净增经销商81个,经销商数量为2084个,区县开发率为72.24%,地级市开发率实现94.36%。此外,千禾味业经销商总数为3250家,去年内增加了1213家;加加食品经销商数量1526家,去年增加325家。

在朱丹蓬看来,海天味业线下经销商的减少,主要是企业原先为了业绩增长疯狂扩张导致的结果。

此外,海天味业线上渠道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3年,海天味业线上渠道仅实现营收8.89亿元,同比下降10.06%,不仅规模小,而且降幅比线下还大。

需围绕几个品类做精做深

为打开新增长空间,海天味业也做过诸多尝试,不断拓展新赛道。

近几年,海天味业积极进行多品类扩展和产品创新,包括推出各类调味酱、食用油、预制菜、火锅底料等产品。比如2020年,海天味业切入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推出“火锅@ME”火锅底料。2021年1月,海天味业又推出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正式进军食用油行业。

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凭借着领先的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等,海天味业2023年非主力产品营收实现了较大增长:醋、料酒、复合调味品等其他产品营收总计34.99亿元,同比增长19.35%,对营收的贡献有14.25%。海天味业表示,醋和料酒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海天味业新业务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扰。去年海天味业除酱油外产品毛利率均同比下滑,2023年公司实现毛利率34.74%,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调味酱、蚝油和其他业务毛利率分别同比减少了1.79、4.65和5.30个百分点,且与酱油毛利率存在一定差距。

2023年,海天味业酱油毛利率为42.63%,长期在行业保持领先。同年,千禾味业酱油产品毛利率37.59%,美味鲜2023年酱油产品毛利率37.76%,加加食品酱油类产品毛利率仅为27.21%。而海天味业调味酱毛利率为35.49%,蚝油毛利率为29.00%,其他产品毛利率更是仅有21.88%。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汪洪栋认为,海天味业其他产品毛利率暂不如酱油的一大原因,是海天味业在酱油赛道具有很高的市占率和品牌力,因此对上游采购具有很高的议价能力,对下游产品也具有很高的定价能力。

不过,由于酱油市场已相对成熟,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海天味业拓展新市场也是必然。汪洪栋认为,调味酱赛道最有可能成为海天味业下个增长点。火锅底料、预制菜等不属于传统调味品赛道,海天味业发力两者优势并不显著,食用油赛道则已经拥有金龙鱼等强势品牌“坐镇”,也是易守难攻。而调味酱由于产品线丰富,市场相对细分,也并未出现太多成熟品牌,因此未来增长空间最可观。

据业内机构统计,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432亿元,增至2021年的15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9%,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97亿元。且国外复合调味品产品渗透率为70%左右,国内仅为26%,国内人均复合调味品支出2021年为15.4美元,仅为美国、日本的约10%,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朱丹蓬也表示,未来,90后与00后等新生代将成为调味品主流消费群体,他们消费更具个性化,消费选择会进一步分散。因此调味品赛道难有全能冠军,只有单项冠军,哪怕强如海天味业,肯定也是需要围绕几个主要品类做精做深,不可能全线开花。随着调味品赛道不断扩容以及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海天味业营收增长以及市占率提升仍有较大空间,只要公司持续围绕品质提升与服务改善下功夫,加强食品安全管控,未来增长仍可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食品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