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芯片代工一哥”中芯国际的三季报姗姗来迟。
数据显示,中芯国际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约377.6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3.9亿元。同时,中芯国际还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指引称,公司第四季度销售收入预计环比下降13%到15%,毛利率在30%到32%之间。
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目前还未看到行业有复苏的迹象,由于这一次周期叠加多重复杂的外部因素,调整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但对公司中长期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还在三季报中提到,将大幅上调全年资本开支456亿元,有力回击了市场关于“暂停采购国内设备一年以上”的传闻。
“芯片代工一哥”公布三季报
中芯国际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约377.64亿元,同比增长4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3.9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1.71亿元,同比增长41.90%;净利润31.38亿元,同比增长51.10%。
今年一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收118.54亿元,同比增长62.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长175.49%。二季度,中芯国际营收同比增长44.78%至127.38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9.03%至34.08亿元。三季度收入增速继续放缓,但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
对于三季度收入增速放缓的迹象,中芯国际管理层称,三季度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31.7亿元,出货量略有下降,但平均销售单价因产品组合优化小幅上升,收入和上季度持平。由于外部需求下行,内部部分工厂进行了岁修,同时折合八英寸月产能环比增长了3.2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2.1%,较上季度下降了五个百分点。综合上面各个因素,三季度毛利率为39.2%,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展望四季度,中芯国际预计季度收入环比下降13%至15%,毛利率介于30%至32%的范围内。根据前三季度业绩和四季度指引中值,中芯国际预计全年营业收入预计在人民币494亿左右,同比增长约38%,毛利率预计在38%左右。
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四季度收入环比下降主要受手机、消费领域需求疲弱,叠加部分客户需要缓冲时间解读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影响。近期美国更新修订的出口管制规则,中芯国际称,根据初步解读,该新规对公司的生产运营有不利影响,公司与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对新规中一些概念的厘清以及对公司的影响评估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和去库存的节奏,中芯国际管理层表示,目前还未看到行业有复苏的迹象,由于这一次周期叠加多重复杂的外部因素,调整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公司的发展在行业景气的时候离不开乘势而为,在行业困难的时候更离不开坚持和耐心,对于公司中长期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受下游景气度下行影响,中芯国际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相关芯片、大屏电视显示驱动等芯片的价格出现下降,而汽车、工业、高端电源模拟、高端网通等领域的芯片价格则将相对稳健。产能利用率方面,公司指引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仍将维持高位,但四季度根据客户情况判断,产能利用率或将出现下滑。
大幅上调全年资本开支
中芯国际是全球第五大、中国内地最大的晶圆代工厂,拥有中国内地最广泛的技术覆盖,可为全球客户提供0.35um至14nm制程节点集成电路制造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预计行业景气度复苏时间可能更长的背景下,公司仍在积极扩产。三季报中,中芯国际大幅上修资本开支,预计全年资本支出计划从320.5亿元上调为456亿元。
而在今日上午,受股市“小作文”中提到“中芯国际暂停采购国内设备一年以上”的传闻影响,半导体设备指数大跌,中芯国际盘中也一度出现短暂跳水。不过,随后有媒体证实该“小作文”系谣言。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三季报大幅上调全年资本开支,也可谓有力回击了市场传闻。
据中芯国际透露,公司上修资本开支,主要是为了支付长交期设备提前下单的预付款。
今年8月27日,中芯国际公告宣布与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订立并签署《中芯国际天津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新项目计划投资75亿美元建设10万片月产能的12寸晶圆代工产线,可提供28nm-180nm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服务。
继中芯京城、上海临港、深圳之后,公司新增天津12寸扩产项目。开源证券认为,这符合公司当前优先扩产的战略,有利上游国产设备及材料导入、保证下游IC设计客户供应链安全。公司将基于客户需求情况推动产能平稳上量,以平滑设备折旧对短期盈利的影响。
开源证券认为,中芯国际拥有多元化的工艺平台和相对扁平化的客户结构,将继续受益于国产IC设计客户供应链分散管理趋势,同时积极协调与海外长期客户签订长单以锁定价格,预计公司收入端表现仍将会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美国以“大国竞争”为借口,持续单方面对中国半导体行业进行管制,强行割裂产业联系。平安证券认为,美国的管制措施,短期内会对中国部分芯片设计、制造企业的运营和扩产造成影响,但正在倒逼中国加快国产化进程,EDA、材料和设备企业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