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月以来两市已现46份更正公告 上市公司“打补丁”恶习不改)
半年报披露刚刚收官不久,上市公司更正补充公告便已密集袭来。随着今日台海核电和中国中冶分别披露关于2018年半年度报告及2018年半年度报告摘要的更正公告,截至昨日,根据统计8月以来上市公司关于中报的更正公告已达46份。
比如,中国武夷9月1日发布公告称,由于数据录入错误,“财务报告”之“母公司利润表”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本期发生额填列错误,更正前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为“3212920.59”和“1811915.39”,更正后分别为“212920.59”和“31811915.39”。
相比中国武夷,森霸传感的半年报错误范围更多。根据8月31日森霸传感的公告显示,涉及公司2018年半年度报告及摘要中的差错共计有七处,分别包括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母公司资产负债表、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所得税费用、其他应收款、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对于多处差错,森霸传感表示“经事后核查,由于工作人员疏忽”。
记者根据统计发现,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中报差错类型五花八门。目前来看,公司股东数量及持股情况、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中截至期末投资进度比例、担保金额成为差错频率较高地方面。比如,神剑股份、合康新能、海洋王等均将公司股东数量及持股情况录入错误。
实际上,每年半年报、年报披露期间或结束后,上市公司都有“打补丁”的习惯。对于出错原因,多数公司表示“因工作人员疏忽”,同时也表示更正不会对公司半年报、年报业绩造成影响,而对于报告中出现的错误,上市公司仅仅是在更正公告的最后表示 “给投资者造成不便表示歉意,公司今后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是呈现其过去经营盈利状况、财务状况、风险和公司战略等的有效信息披露形式,也是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交易所强化信息披露事后监管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年报‘打补丁’的现象依旧存在,未来需要细化监管,谨防少数公司利用信息披露的漏洞做文章,只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心加强,监管跟上,才能避免错误信息误导投资者。”昨日中邮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程毅敏昨日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