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业界关注的贵阳农商行披露了2018年半年报,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实现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超四成。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贵阳农商行上半年增收不增利,主要是受到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影响,由去年同期的1.44亿元大幅增加到7.3亿元。净利下跌超四成
贵阳农商行是2011年由当地几家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合并而来,是贵州省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性农村法人机构。
7月2日,评级机构根据贵阳农商行2017年财报情况发布了关于该行的跟踪评级报告,指出贵阳农商行面临诸多挑战,相关监管指标严重偏离正常范围。这一度给业界带来对银行风险暴露的恐慌,当天A股银行股板块出现下跌。
在贵阳农商行之后,山东邹平农商行、河南修武农商行、山东寿光农商行等多家农商行均曝出相关监管指标踩红线的情况。
时隔半年,贵阳农商行目前仍处在低迷的泥潭中。7月23日,中国货币网披露了贵阳农商行今年半年报:营业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52.47%;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41.07%。
贵阳农商行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各项支出18.4亿元,同比增加87.11%,增幅明显主要是出于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加大了拨备计提的力度。利润表显示,贵阳农商行资产减值损失达到7.3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06.94%。
资产方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贵阳农商行资产总额为775.9亿元,较年初增加8.02%。其中,负债总额729.4亿元,所有者权益46.5亿元。
评级遭遇下调
据了解,今年7月初,贵阳农商行被中诚信国际下调评级,从AA-级降至A+级。评级报告称,截至2017年末,贵阳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底的4.13%攀升至19.54%,不备覆盖率从2016年底的161.25%大跌至34.15%,资本充足率从2016年底的11.77%大跌至0.9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1.%。
对于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和逾期贷款增加的原因,中诚信国际认为,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地区经济发展下行、钢铁产能过剩等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不断上升。
同时,贵阳农商行前期对信贷业务管理较为粗放,客户经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分支机构审批权限过大且总行政策指导不明晰等内部管理问题,导致该行的资产质量大幅下滑。
天风证券廖志明认为,贵阳农商行由几家农信社合并而来,业务基础较为薄弱,历史包袱较重,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同时,贵阳农商行原董事长在2016年9月被“双开”,新董事长上任后,存量问题贷款风险集中暴露,2016年末逾期贷款率大幅上升至34.01%。
此外,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银监部门今年强化资产质量真实性政策指引下,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大幅趋严,逾期90天以上的垫款全部要列入不良,这也是导致贵阳农商行2017年末不良贷款率暴增至19.54%的原因。
不过,记者注意到,贵阳农商行在半年报中并未披露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等关键监管指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