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康庄大道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6-10-16 09:52:2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股票市场有两样东西会对股价产生引力:一是有形的“成本”,二是无形的“定价”。

由于各人掌握的信息不同,对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度不同,依据的定价模型、对价值尺度的把握以及投资风格不同,所以,定价天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有的会高于现实价格,产生上引力;有的会低于现实价格,产生下引力。所以一个定价驱动型市场,只要股价依然在投资理性范围,基本面信息仍有利于定价多样性,使之有向上拓展的空间,股价上涨并不需要太多量去冲击,市场会在自适应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上升态势,直到一个“自组织临界点”。这就是美国股市上涨并不需要大成交量配合,从头到尾量都比较均衡的原因。

但A股市场,因股价大多时间都在投资理性价格之上运行,定价和估值通常都无法给它提供太多的正能量、上引力,所以它的上涨常常需要有较大的成交量,去克服估值和成本带来的双重引力。

对一个资金驱动型市场,筹码在各个价位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市场的平均成本、与之对决的量有多大以及需要多大,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

当然,所谓成本,我们采用的是约定俗成说法。由于筹码本身就是流动的,低价买进可以高价卖出,高价买进也可以低价卖出,在哪个价位上成交了多少并不等于哪个价位上的最终持股数量就有多少。它能够反映的仅仅是投资者在这一价位上的换手意愿和交投意愿。换手越高,该价位被买卖双方认可与接受的程度也越高。那么,这个价位对市场的引力也就越大。

记得六七月间,大盘从2900点再次起来时,我们曾提出过一个3127点的最高目标价位。当时可选择目标价位其实很多——所有的分析预测结果只是选项,每次分析预测我们都可以得到很多选项,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其他方面要素,尤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仔细筛选。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看好后市的强烈预期和实际能量的矛盾,一个资金与筹码的对决,能否有一个足够的冲量去克服地心引力问题。

先上数据——

再来一一解释。

底部点位:包含了1994年325点以来7次大级别底部——我们暂且把2638点也看做大级别底部。

TOP1至TOP3:当指数到达这一底部位置时,累计成交额最大的前3个区间。比如800,就是800点至899点。成交指自上交所开业到见该底部位置时,在该区间的累计成交总额,单位亿元。如果你愿意,也可把这一统计做到TOP5,但我的经验是做到TOP3就可以了,太多反而画蛇添足。

总成交:指这3个区间的累计成交总额,单位是亿元。

核心价位:根据TOP1至TOP3计算的加权平均点位。它们大多会倾向3个点位的中间一个,但也有例外,比如2638点时,居第三位的是2300点,一加权,核心价位就成了2776点。在一个资金驱动型市场,核心价位就是地心,是真正的引力所在。

这个核心价位和史太米亚的价值中枢是同一概念,只是他用时间做权数,称为TPO;我们增加了一个玩法,用成交量做权数,可称为APO。好比史太米亚的TPO是价格在时间分布上的“众数”,APO反映的是量在价格分布上的“众数”。

相对幅度:见底点位÷核心价位,它反映了最低点相对核心价位的折扣率。折扣越大,牛市越可预期,大盘组织起第一波反攻所需的成交量越小。

最大冲量:以大盘冲击核心价位时5天平均成交额的峰值来表述,它通常会出现在冲过核心价位之后。比如1849点行情,核心价位2681点,冲击该点位而产生的5日均量峰值产生在2014年12月10日,见3091点之后,为6141亿元。

比例:最大冲量÷总成交。

隐喻能力是我们跨学科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低反映。打一个比方:TOP1——2900点以下至2800点、TPO3——3100点以上至3200点代表了地球表面即地面。人在地面上行走是不需要冲量的。核心价位代表了地心。地心是引力的来源,地心引力的大小和地心质量成正比,因此总成交就代表了地心质量。要彻底摆脱地心引力,就需要一个冲量,产生足以摆脱地心的逃逸速度。这对火箭设计师来说,需要精心计算。但我们不是设计师,我们只是市场鉴定师。所以我们只通过最大冲量对总成交的比例来考察,要彻底摆脱地心引力需要多大的冲量,它表现为最大冲量和总成交的比例。

毫无疑问,从过往数据看,需要0.61%以上。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初我会独独选择3127点作为那一段上涨的最高目标,因为从2638点开始,5日平均成交额的最高峰出现在今年3月24日,也就是见3028点之后,这个最大冲量相对于总成交的比例仅0.52%,无法满足最低逃逸速度。而我们在介绍均量线时曾经说过:“只有在潮涌能提供充足能量(中长期均量线形成多头排列)时,浪(5日均量线)才会冲得高;只有当潮涌能源源不断地提高能量时,浪才会一个比一个高。”而2638点的反弹,中长期均量线又迟迟不能形成多头排列,无法给短期均量线提供充足能量,所以,先把3127点作为最高波段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股市的技术分析,表面看,只是一条线问题——上或者下;股市的基本分析,表面看,只是一个“因为……所以……”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系综问题,各子系统的状况决定了系统的最终状况,它需要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基础分析,并用基础分析连接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在这方面,专业的、正统的、陈旧的经济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借鉴,可以给我们提供思想、方法、启迪、灵感的,只有自然科学。

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才能形成有序的上升结构。而远离平衡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向下挖坑,像以往历次那样;二是靠冲量推上去。目前来看,这两样都不容易。市场似乎在逼迫我们再次选择,继续走高耗能的、已日渐难以为继的资金驱动型道路,还是走上定价驱动之路?这其实是中国股市要走的必由之路,也是真正让投资者避免年年牛市年年亏的康庄大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