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间,绿地发公告称,拟对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发行价格与定价原则、发行数量、募集资金数额及用途等。
绿地此次募集资金总额上限拟由301.5亿元下调至157亿元,发行价格拟由原14.51元/股调整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的90%”,发行定价基准日由2015年12月9日调整为发行期首日,调整后的发行数量为募集资金总额除以发行价格。
资金用途项目方面,原方案中拟投入募集资金110亿元用于房地产投资项目,101.5亿元用于金融投资项目,9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调整后,上述投资房地产项目金额保持不变,偿还银行贷款拟投入资金下调至47亿元,金融投资项目不再保留。
绿地集团方面强调,这是公司主动对预案内容予以调整,将有利于加快推进发行工作的审批及落地。
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度期末,绿地实现融资总额2406亿元,整体平均融资成本5.98%,降10.02%。公司预计未来整体平均融资成本将继续下降。
同时绿地方面称,将在下月初的股东大会积极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调整的相关工作,并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尽快向证监会申请恢复审核。
日前市场传言“跨界定增将被喊停”,但证监会已回应称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业内人士人为,绿地控股此举或可看作是主动调整以迎合证监会审批要求。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师傅一辰指出,偿还银行贷款部分下调47亿之后,根据相关规章安排,最终定增规模将不超过原定金额的70%。剔除金融投资之后,审批流程被简化。“这对于绿地而言,其实是一个两全的做法。一方面,定增审批下来之后,可以置换自有资金;另一方面定增时间待定,还是可以通过银行借贷、公司债、并购贷款等多渠道融资补充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
傅一辰又指出,绿地集团主动调整定增是为了加快推进落地,但这仅是融资渠道之一。一般而言,企业不能把握定增通过时间,因此绿地集团目前正在运作的项目投向显然没法等定增。
目前在上述预案中出现的项目投向,绿地集团其实已有两笔投资落地:2015年12月以9.5亿收购杭州工商信托并增资成第二大股东,就是通过其他途径补充资金完成;2016年4月以注册资本15亿元成立创投公司作为绿地创新金融的主要载体,并依托线上平台“吉客网”,以即将上线的“绿地支付”为基础,整合旗下交易所、财富管理、绿地小贷、保险经纪等金融业务,构建链接绿地旗下所有产业服务能力的绿地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