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航天工程(60369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迎来深度调整与转型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日益明确,行业呈现出技术升级加速、绿色转型深化的发展态势。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煤炭要稳产增产,并强调煤化工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政策指出,煤化工产业需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支持煤制油气等重大项目,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该政策通过保障煤炭供应稳定性与规模效应,为煤化工原料成本控制提供基础支撑,进一步推动煤化工产业集约化发展。
从区域发展来看,煤化工产业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布局特征。新疆凭借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进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山西则聚焦焦化产业升级,打造太原、长治等煤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宁夏依托国家能源集团宁煤“智能工厂”的示范效应,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这些区域性政策为煤化工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机遇。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煤化工产业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煤基高端聚烯烃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领域的应用量同比增长35%,煤制乙醇燃料在航空领域的试点规模持续扩大。出口市场也迎来新机遇,我国煤化工技术装备出口额同比增长28%,中东、东南亚地区成为EPC业务新增长点。随着“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的深入推进,煤化工技术海外输出呈现加速态势。
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持续优化,向大型化+高压化方向发展;碳循环经济模式兴起,煤化工与光伏、氢能产业耦合项目不断增加。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综上,2025年上半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区域协同成为发展的关键词。随着《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35年)》等政策的落地实施,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将成为行业趋势。煤化工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后,将进一步倒逼低碳技术应用。下半年煤化工行业将在政策引导下,继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需警惕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压力。企业应聚焦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
2.主营业务
公司是我国煤气化工程领域中既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又拥有工程设计、设备成套供应及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化工程公司,致力于为业主提供可靠、高效的煤气化项目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工程建设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煤气化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设备成套供应及工程总承包。公司拥有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及其关键装备能够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以及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氢、IGCC发电等领域。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等技术的创新力度,紧跟国家重大项目、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在环保运营、绿氢技术等低碳产业开展战略转型布局,扎实推进技术研发、工程项目、运营管理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发展,始终践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履行航天产业报国职责和使命,争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6.5Mpa、3500吨级半废锅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国际领先水平认定,同时该技术获中国氮肥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航天2000吨级辐射废锅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荣获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技术类一等奖;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化应用优秀案例;公司三个项目荣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一等奖及二等奖。新签哈密新能、陕西兴化等项目合同;成功举办“2025年航天工程客户发展大会”,进一步巩固与战略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后续市场拓展与项目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公司承揽的3个EPC总承包项目、13个设计项目高效履约;3个项目完成性能考核;1个项目1套气化装置实现开车,煤气化领域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公司依托煤质库与远程数据诊断能力,深化“能源科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管理数字化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公司“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论证布局之年。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核心技术突破锻造发展硬核,以管理效能改革激发组织活力,加速推进“五大业务板块”聚势赋能,高质量完成上半年工作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塑造竞争新优势,融合赋能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0%。持续强化对重点项目的全程跟进与培育,新签哈密新能、陕西兴化等项目合同;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重点跟踪中亚、东南亚等区域国家重点能源化工项目的投资规划与建设需求,系统性提升国际市场参与深度与项目落地成功率。公司成功举办“2025年航天工程客户发展大会”,深度传递公司在大型煤化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综合解决方案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战略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后续市场拓展与项目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在先进煤气化、氢能工程、生物质气化、绿色冶金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公司“航天6.5Mpa、3500吨级半废锅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国际领先水平认定,同时该技术获中国氮肥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公司三个项目荣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一等奖及二等奖。公司申请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获得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授权8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
报告期内,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发展趋势良好。高端装备制造板块:阀门子公司继续加强研发,完成新项目关键阀门样机试制;完成低温液氧泵出口调节阀研发设计图纸;同时外部市场拓展稳步推进,完成重点项目合同签订和跟进。环保运营产业板块:临海子公司2.5万吨/年废盐综合利用项目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土建其余部分已基本完工;主要工艺设备均已完成采购流程,关键设备已安装完成80%。运营架构建设与人才招聘工作同步推进,为项目后续规范化、高效化运营搭建了坚实的组织框架。绿氢工程技术板块:加速推动航天电解制氢装备的系列化与产业化升级,产品研发持续提速增效;航天电化学装备与化工耦合的多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验证在航天工程中试平台稳步推进长周期运行。工业气体运营板块,航天氢能下属沧州气体、新乡气体两家气体运营公司业务持续稳定推进,装置均实现高效运行。
报告期内,公司承揽的3个EPC总承包项目、13个设计项目高效履约;3个项目完成性能考核;1个项目1套气化装置实现开车,煤气化领域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以“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压实各级组织和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签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令52份,签订岗位安全责任告知书970份;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及督查42次,保障安全投入和资源支持。加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安全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度重点工作,持续以全面预算为引领,按照“无预算不开支、无预算不投资”原则,落实开展财务集团化穿透式管理,强化全面预算对公司各级次主体经营管理的牵引作用;继续推进财务共享集中核算和财经系统数智化提升;以财经风险防范为导向,强化全级次资金管理,积极推进项目融资相关工作;加强公司资产管理,夯实资产基础,提升资产效益;通过财经指标监测体系、成本费用管理等方式,持续加强成本费用及“两金”管控;做好财务审核和内控管理,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监督体系与业务的融合,围绕改革发展关键领域与核心业务单元,有序推进总承包工程结算审计、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精准识别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防范风险同时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切实达到“固基础、补短板、见成效”的目标。探索信息化手段建立重大决策合规审查线上流程,初步搭建合规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制度宣贯、建立风险预警、流程管控等功能模块,有效提升公司合规经营质量及风险防范能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操作安全性、生产稳定性、煤种适应性、运行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可对煤炭进行高效、环保、低成本转化,可广泛应用于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氢、IGCC发电等多个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获得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授权8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化应用优秀案例。公司三个项目荣获“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评价”一等奖及二等奖。高压、大规模、半废锅/激冷等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持续保持领先,持续实施新疆高氯煤气化技术的“航天解决方案”,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夯实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研发优势
公司基于中国航天的成功实践,拥有完整有效的研发体系。成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煤种性能基础实验室、煤气化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实验室、数值仿真分析实验室、液流/喷雾试验中心、点火试验中心和小型热试试验中心等,打造了涵盖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业示范、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在先进煤气化、氢能工程、生物质气化、绿色冶金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持续保持研发优势。公司“航天6.5Mpa、3500吨级半废锅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国际领先水平认定,同时该技术获中国氮肥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航天2000吨级辐射废锅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荣获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技术类一等奖。
3.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
公司具备工程资质齐全、专业配置完善的技术基础能力,建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协同平台及三维设计和数字化交付体系,拥有完善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能力,建立了贯穿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全过程EPC项目管理能力,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仿真培训、开车服务、远程诊断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1个项目1套气化装置开车,实现了51个项目106台套气化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最长纪录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煤气化领域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继续落实“提升客户满意度”三年行动,加强项目分级统筹,组织设计回访、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收集并处理业主回访意见,完成2期学员仿真培训,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4.品牌质量优势
公司在航天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耦合煤化工绿色发展的绿氢电解和纯化技术,以及熔融炉气化研发为基础的废盐玻璃化等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技术,受到行业和国家部委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航天炉气化技术的引领作用和相关绿色、环保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航天炉品牌优势进一步彰显。公司围绕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坚持顾客至上、持续改进的总体方针,通过学习借鉴航天系统工程方法论,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工作质量、管理质量,有效保证各执行项目均保持较高质量水准。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制修订制度标准20余项,建立全面细致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持续优化和修订技术标准,完善生产运输方案、严格把控过程质量,保证气化炉和气化烧嘴的生产交付。继续落实“提升客户满意度”三年行动,加强项目分级统筹,组织设计回访、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完成EPC项目现场、外协制造单位、沧州试验基地等质量检查,聚焦质量引力,不断提升品牌质量优势。
5.信息化优势
公司持续巩固并升级其独具特色的设计协同平台及三维设计、数字化交付体系,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项目实施,引领行业数字化交付标准。该体系深度赋能智能工厂建设,覆盖智能控制与数字化交付等核心环节。通过数据赋能,有效支撑高效项目管理、智能决策、智能工厂建设等应用。积极开展管理数字化建设,从公司管理体系出发,基于业务视角,深入开展管理数字化研讨,形成公司管理数字化工作方案,以业务变革引领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实现推动业务变革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数字孪生、大数据学习、智能控制”为技术基础,依托煤质库与远程数据诊断能力,深化“能源科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课题研究,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开展智能控制、AI应用等数字化智能化课题研究,公司首个全厂级数字化交付总体项目进入竣工交付阶段,加速煤化工智能工厂建设。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