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山东出版(60101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以出版、发行、印刷、印刷物资贸易等为主,拥有以出版物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及零售、物资贸易为主的全产业链业务,逐步融合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数字出版、信息技术等新兴业态,延伸开拓研学文旅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链完整并不断延伸发展的产业格局。公司以出版产业运营、文化旅游运营、文化贸易服务为主业,主要产品及服务是图书、期刊及电子音像出版物,发行、印刷服务及物资贸易,以及文化活动体验、文旅组织服务等,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线上和线下文化产品、文旅体验、教育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司出版、发行、印刷、印刷物资贸易等主营业务多年来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
2.经营模式
(1)出版业务
公司出版业务主要包括教材教辅、一般图书、期刊和电子音像产品、数字产品的出版。按照产品大类主要分为教材及教辅、一般图书两类。其中,教材及教辅包括本版及外版代理两种。本版是指公司组织编写、拥有专有出版权的教材及教辅;外版代理则由公司通过签订协议、支付版权使用费的方式向版权所有人取得代理权,并负责宣传推广、印制、发行和售后服务等工作。
(2)发行业务
公司发行业务包括书店集团发行业务和下属出版社自办发行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书店集团是公司旗下的发行公司,主要经营教材教辅、一般图书及电子音像产品、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发行、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业务。除书店集团外,公司下属出版社均有自办发行体系,主要向省内外发行各社出版的教材教辅、一般图书及电子音像产品等出版物。
(3)印刷业务
公司印刷业务包括内部印刷业务和外部印刷业务。公司印刷企业主要服务于各出版社、杂志社、商场、政府事业单位等客户。公司印刷企业所使用的油墨、版材等主要由物资公司供应;纸张方面,或由客户自带纸张,或企业自行采购。印刷板块采用“总-分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承印教材教辅等由公司统一定价,按照工价成本进行结算;通过开拓市场或招投标取得的杂志、图书、志书及商场DM单等,双方按照市场情况约定加工价格。
(4)物资贸易业务
公司物资贸易业务主要包括物资供应业务和外贸业务。公司拥有一家印刷物资公司和一家外贸公司。物资供应业务主要为公司出版、印刷业务供应纸张、油墨及其他印刷耗材等印刷物资,在满足公司内部出版、印刷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对外开展物资贸易业务。外贸业务主要经营进口木浆等进口物资的贸易,分为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一般贸易是将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木浆及纸张等相关产品在国内进行销售,通常是采取收到货款再放货的方式;转口贸易是根据客户需求进口木浆和纸制品,定价方式参照当月木浆市场外商报价进行适当调整后销售给客户,并直接将提单等货权单据转给客户,完成销售。
(5)创新业态
公司创新业态主要包括数字版权、研学文旅、智慧教育、融媒体、数字出版及教育服务供应等融合创新业务,依托山东出版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山东新铧文旅发展集团、山东东方教育科技公司、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山东数字出版公司、山东出版新铧教育咨询公司及其他相关单位,充分发挥现有渠道和资源优势,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推进出版产业的融合创新转型,与传统出版行业深度融合,培育和运营相关文化领域及技术服务,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行业情况说明
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公司属于新闻和出版业。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出版业笃行实干,踔厉奋发,推动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1%,其中,图书出版所属的内容创作生产同比增长7.5%。
一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持续重点关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全民阅读”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持续深化,为出版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强政策保障;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十部门印发《网络出版科技创新引领计划》,激发网络出版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网络出版领域科技创新。
二是出版业持续展现发展活力。1月,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展现了我国出版业多形态、多业态的发展新面貌。6月,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全景展现新时代重要出版成果、深化中外出版链接、驱动出版融合迈向纵深。6月,2025人工智能出版技术创新研讨会在京举办,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在出版内容创作、编辑加工、知识服务、版权保护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潜力与实践挑战展开深入交流,寻求技术与出版深度融合的创新突破口。
三是数智技术持续赋能出版业深化变革。AIGC作为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加速发展,为出版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新发展机遇,出版业结合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垂类大模型等方式促进技术与内容深度耦合,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拓展经营边界。出版单位依托新华渠道力量拓展研学市场、课后服务市场布局,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大力推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创新转型,加速产业布局,积极探寻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主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业绩驱动因素等未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同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度公开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位列行业第四位,在业内具有较突出的竞争优势。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职责定位,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做强出版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聚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数智转型、创新经营管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0.10亿元,同比下降15.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0亿元,同比下降11.20%。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达219.8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达149.56亿元。
(一)深耕出版主业,打造鲁版图书品牌矩阵
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聚焦主责主业,深耕文化“两创”,大力实施“育名编、聚名家、出名作、创名社”的“四名”工程,持续加强“鲁版品牌”建设。2025年上半年共出版图书7043种,新书1907种,音像电子出版物260种,期刊9种,“山东出版”的市场占有率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聚焦精品出版,双效成果显著。报告期,公司大力实施“四名工程”,紧紧围绕核心产品线和特色出版品牌,进一步提升自主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共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入选精品出版工程、重点工程38项。其中,《木拉提爷爷,你去哪儿?》《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两种图书入选、《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两种图书入围2024年度“中国好书”。《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文献通考(1919—1949)(第一辑)》等11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聚焦畅销书出版,口碑市场俱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开卷零售市场监控系统整体排名为第10位,同比上升5个位次,实洋占有率同比提升0.64个百分点,实洋品种同比提升0.4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监控销量10万册以上图书16种,累计监控销量超过10万册图书546种,“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系列”累计监控销量约3400万册。
聚焦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报告期,公司所属各出版单位对外输出版权66种,尼山书屋“走出去”工程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4家“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在4个国家落地。公司旗下7家图书出版单位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5种图书入选第二十四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香港贸发局香港国际授权展2025、2025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等,促进山东出版与海外出版业的学习交流,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版权贸易活动。《读懂中国》《走近中国》英文版已在美国亚马逊、eBay等线上销售平台上架。《图说中国古建筑——故宫》英文版被美国六大主流公共图书馆系统正式收藏。
(二)优化产品质量,巩固教育出版服务优势
公司立足教育出版发行主业,强化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科学统筹、提前谋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应急预案,对印前、印中、印后全过程进行高效管理,以高度责任感保质保量完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用实际行动践行高质量服务教育的经营理念。
拓展产品业务渠道,提升教育出版服务质量水平。公司始终秉持“鼓励原创、严格管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不断推动教育出版、发行创新融合发展。在书店集团2025年秋季教育图书发行目录上新增《(五四制)教育周报数学(威海专用)》《长征红色足迹》等55个品种(系列),延续、拓展或更名《新高考学案》等14个品种(系列)。同时配合人教社开展新课标新教材国家级培训,组织地市级教研培训并进行市场回访,得到了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教育服务能力。
加快教育出版研发,构建教育出版全产业链条。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持续深化教育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方案及标准的跟踪研究,秉持“以教学需求为中心”的研发理念,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积极构建“研发-出版-发行-服务”全链条机制,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出版产品和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印刷和物资保障,确保教育服务产品质效俱佳。公司所属物资公司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波动,加强科学调度,优先保障出版用纸。公司所属外贸公司利用纸浆套期保值工具,有效控制纸浆价格波动风险敞口,提升抵御价格波动的风险能力,增加持续盈利的稳定性。公司所属印务公司坚持绿色低碳、智能印刷发展方向,持续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印刷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合理调度印制工期,持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高质量完成教材教辅印制任务。
(三)坚持文化为民,提供高水平文化服务
公司充分发挥书店集团发行主渠道作用,围绕主业巩固、品牌拓展、运营升级等多维度发力,充分调动产业链各环节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全民阅读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打造特色阅读品牌,助力书香社会建设。书店集团全力打造“新华领阅计划”全民阅读品牌,在全省精心策划特色鲜明、双效俱佳、内容丰富的绘本讲读、读者分享会、读书沙龙等阅读活动,报告期内共计开展8600余场,参与人次超百万人,为书香社会建设注入强大动能。强化服务青少年教育,与山东教育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开卷有益”大型阅读推广访谈节目,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示范样板。
推进文化书院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书店集团组织开展“新华·书香驿站”“新华书香行”活动近700场,服务人次69万余人。全力推进文化书院建设工作,创新打造“阅伴新华文化书院”品牌,全省已建成20家“阅伴新华文化书院”。采用“政府引导+国企管理”模式,融合新华书店老年大学、新华·青年夜校、新华自习室、新华书香实践营等新业态,探索打造服务社区居民的全年龄段开放式社区文化书院。开展全民阅读进社区、公益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报告期内,开展文化服务活动270余场,服务群众超8500人次,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助力全民阅读在基层生根发芽。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拓展研学文旅新业务。公司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域特色,定制化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研学产品,加强内容创新,不断丰富文旅研学产品和课程。公司聚焦产品研发,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成功策划并实施了“跟着孔子研学游”“沿着黄海遇见海”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标杆性研学项目,推出了“打卡齐鲁1号,畅游好客山东”系列长短线产品、多个系列的春季研学课程及暑假夏令营产品,持续丰富全省产品供给体系。
(四)深化科技赋能,加快创新驱动数智融合发展
公司深刻把握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出版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线上与线下、业内与业外的融合出版矩阵,深入实施“编校智能化、出版数字化、营销网络化、数据资产化、管理智慧化”的“数智五化”工程,推动融合出版商业模式与变现方式实现系统性创新突破,加速形成具有行业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做强内容运营,构建全域新媒体营销矩阵。深度融合出版社和书店集团新媒体营销力量,统一战略规划、统一资源配置,以社群营销为基础,以抖音直播为突破口,以“名主播”培育为抓手,加强内部营销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业务清晰、管理统一、运营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格局,打造专业、高效、有特色的山东出版新媒体营销矩阵。
加快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聚焦“区块链+版权”的产业应用,不断完善山东省数字融合版权交易中心建设,为数据资产提供全面的数字资源版权保护和数字资产管理运营支撑服务,完成版权商城系统等多个相关功能研发,已上架“摸金玦”“敦煌飞天”等81款IP衍生品。聚焦“人工智能+出版”的新模式,有序推进出版产业大脑项目优化,研发100余个功能模块,打造43个出版业务场景化应用,全面覆盖各个出版环节,结合智能审校等产品矩阵,提升编辑工作效率。聚焦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山东出版智算中心,通过云资源服务平台、数据存储平台、安全防护平台三大核心部分的建设,提升公司数智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为编印发供提供基座支撑。
延伸产业布局,推动数字教育平台建设。公司以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为契机进行全面业务调研及学习、人才调研,详细考察各类教育平台的市场模式、功能组成、技术参数等全面收集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强山东出版智慧教育平台项目(二期)内部协同,充分整合各出版单位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扩大用户覆盖规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构建公司数字教育产业生态,以更强支撑更优服务赋能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