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夏银行(60001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3.1公司业务概要
本公司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1996年4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是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在全国120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3家一级分行,79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952家,员工3.68万人,形成了“立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全国”的机构体系。面向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投资银行、贸易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网络金融和现金管理、产业数字金融等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面向个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借记卡、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养老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以合规经营和创新发展为主旨,持续推动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协同稳健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客户的能力。在2025年7月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本公司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47位、按资产规模排名全球第57位。
3.2公司发展战略执行情况和核心竞争力分析
2025年以来,本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要求,严格落实监管部门各项要求,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稳中求进,深耕主责主业,严守安全防线,扎实推进全行高质量发展。
公司业务发展提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发展核心理念,加强融资客群、机构客群、无贷客群分类经营体系建设,推进对公基础客群和有效客群开发,提升总行级战略客户的营销服务。加强对公存款营销组织,持续拓展存款增长来源。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重点,不断完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常态化支持机制。持续升级财资管理功能,推出华夏财资云标准版、专业版等服务不同客群的产品;强化数字化风险防控,持续优化企业网银、企业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服务,强化公司网络金融结算系列产品应用。推进“商行+投行”转型战略,聚焦投资银行体系化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贸易金融业务聚焦制造业金融服务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内外贸”“本外币”“离在岸”“结算+融资+财资”四个一体化经营,完善全球代理行网络布局。推进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在重点场景的创新及运用推广,加快将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成新名片。深化绿色金融战略,积极服务双碳、建设美丽中国、转型金融、零(低)碳园区等重点领域。本公司对公客户比上年末增长2.90%,投资银行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1.39%,绿色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6.79%。
零售业务深化转型。推动零售客户经营体系全面升级,加强分层分类服务,积极拓展和服务更广大客户群体。主动应对市场利率下行与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趋势,聚焦个人存款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实业务基础。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坚持“专业服务、客户共创、科技赋能”,着力客户经营,强化联动协同,丰富产品货架,打造专业团队。积极推进零售资产业务转型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和金融支持助力提振消费政策,聚焦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数字化转型发展,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信贷需求。信用卡业务贯彻国家提振消费要求,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实体经济,回归消费本源,精做增量客户开发,深耕存量客户经营,推动业务持续发展。推进“数字收单”建设,持续提升收单支付业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客户支付体验。本公司个人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8.24%,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比上年末增长8.20%,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比上年末增长1.57%。
金融市场业务提质扩面。加强市场分析与研判,动态调整交易策略,严控风险敞口,加大交易频率和力度,积极增收创利。创新同业投资业务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盈利能力,加大科创和绿色领域投资力度。票据产品体系持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票据客户数和业务量实现较快增长。强化重点托管产品营销,证券投资基金、信托财产、银行理财等产品托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探索建立资产托管协同联动营销机制,加强资产托管与投资、代销、投行等业务的协同联动;持续推进托管智慧平台建设和功能优化。华夏理财加快推进理财业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产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多渠道营销体系,行外代销机构较上年末增加25家;不断深化投资策略创新,推动全国首单低空经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落地;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大力推动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本集团理财产品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9.18%;本公司衍生品业务累计交易量同比增长26.98%,托管规模比上年末增长7.70%。
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数字科技赋能持续深化,优化企业级客户经营服务平台,升级华夏财资云,推进零售数字生态圈系统建设,基于数据中台构建智能化服务引擎。数字化运营效能有效提升,全面深化智慧运营体系建设,持续推动营业网点数字化转型,强化网点数据聚合分析能力,持续深化RPA技术应用,深入推广数字函证业务。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全面加强业技融合,深化企业级架构规划与管控,不断强化科技安全防护能力,实施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改造,持续开展量子科技应用研究。数据管理基础持续夯实,建立数据共享管理和使用规范,发布数据认责管理细则,全面归集数据资产,统筹全集团外部数据引入,深化数据服务及自助分析生态建设。本公司服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64%,投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4.44%。
积极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聚焦重点项目与客群,积极对接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市发改委发布的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项目等,深化与首都国企和在京央企的合作。支持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强化科技金融产品运用,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激发首都消费活力,积极参与特色消费场景建设,加大消费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打造文化金融服务特色,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数字金融,支持首都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大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服务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积极参与“两区”建设,服务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贸易金融产品推广,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积极拓展普惠金融,持续加大与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对接力度,有序推进三代社保卡办理与功能优化,支持首都民生发展。全力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本公司总部搬迁工作,不断深化与区属企业的合作。
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与合规稳健经营。风险管理体系迭代升级,优化“五维一体”信贷投融资政策;集团层面建立“全面监测、定期报告、分级预警、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深化全面风险统筹管理;加强互联网贷款限额管理,优化项目风险收益情况监测,建立淘汰机制。合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研究建立覆盖总分支行、子公司的合规官队伍;开展“尽调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完善尽职调查体系;启动屡查屡犯问题集中整治。深化审计督改机制,加强对各层级整改情况的审计监督。
不断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公司治理高效稳健运行,成为首批履行完成监事会改革公司治理内部程序的上市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初见成效,动态科学调整总行部门设置,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压缩审批层级、提升执行效率。持续完善集团化管理体系,各机构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3.3总体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3.3.1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情况
2025年上半年,美国贸易政策加剧全球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下行风险,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我国经济呈现结构性复苏态势,消费市场稳步回暖,固定资产投资承压,出口保持韧性,整体处于筑底巩固阶段。宏观政策积极发力稳就业、稳市场、稳预期,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两重”“两新”政策措施加力扩围,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继续引导银行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科技创新、低碳环保、提振消费、民营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银行业充分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零售信贷、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挑战,总资产保持稳步增长,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基本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3.3.2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战略规划目标,持续加大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深化集团化与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上半年,经营态势平稳向好,各项业务有序开展。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45496.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1.34亿元,增长3.96%;贷款总额24170.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7.78亿元,增长2.15%;存款总额23231.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17.89亿元,增长7.99%。
盈利趋势企稳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实现营业收入455.2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8.32亿元,下降5.86%,比一季度收窄11.87个百分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7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90亿元,下降7.95%,比一季度收窄6.09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0.2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2%。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资产结构优化。报告期内,持续加大民营经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积极成效。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速分别高于贷款总额增速30.00、14.48、1.90、12.13个百分点,占比分别比上年末上升2.08、1.79、0.15、0.39个百分点。
二是负债结构优化。报告期内,加强存款营销,拓展存款增长来源,强化客户、产品、服务等工作,持续夯实业务基础。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存款占比51.06%,比上年末上升1.90个百分点,存款支撑力不断提升;强化结算资金、活期存款和低成本存款组织,通过多产品组合配置以及综合金融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活期存款占比32.95%,比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稳妥把控规模、利率、期限及发行节奏,组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00亿元。
三是盈利结构优化。报告期内,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支付结算、代理、信贷承诺、托管等中间业务,本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0.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77亿元,增长2.5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80%,比上年同期上升0.56个百分点;严格管控费用成本,业务及管理费13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88亿元,下降0.66%;成本收入比29.01%,比上年下降0.79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率1.60%,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56.67%,比上年末下降5.2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51%,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