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中国能建(601868)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2 16:47: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国能建(60186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一家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系统性、一体化、全周期、一揽子发展方案和服务的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四型”企业,具有集勘测设计及咨询、工程建设、工业制造和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服务能力。公司业务涵盖能源电力、水利核心主业,及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人工智能、新型材料、民爆、生态环保、高端装备、城市开发运营、产业金融等相关多元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生产需求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能源电力行业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2025年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513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2.1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71万千瓦。截至2025年6月底,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7亿千瓦,同比分别增长22.7%、54.2%、3%。

    2025年上半年,氢能行业投资总额约为人民币2304亿元,同比下降40.2%。这一趋势反映出当前氢能行业面临技术迭代、成本下降与政策推动的发展机遇,但需克服产能过剩和产业链协同等挑战。目前,我国氢气产量主要来源于煤制氢,产量约2070万吨,占比达56.7%。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加速迭代,将推动氢能全生命周期降碳。风光新能源离网制氢系统集成、海水制氢等技术突破将逐步使绿氢成本逼近传统灰氢,为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提供深度脱碳解决方案,破解绿氢经济性瓶颈。产业链条深度整合贯通,推动研发周期压缩与制氢系统与新能源电力协同调控。此外,氢能应用从交通单一场景向工业、储能、建筑等领域全域渗透,场景融合激活千亿级增量市场,推动产业从示范试点转向规模化落地。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超过500万千瓦。河北、浙江、云南、甘肃、广东、安徽、广西、山西、湖南、河南、湖北、青海、贵州13省区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分区域来看,华北、西北、南方地区是上半年新型储能主要增长区,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80%以上。其中,华北、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29.7%、25.7%,占比与2024年底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南方地区增速较快,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占全国15.4%,与2024年底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广西、云南等水电占比较高、调节资源相对充裕的省份,由于新能源快速发展,调节能力逐步趋紧,新型储能发展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华东、华中、东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16.6%、12.2%、0.4%。下一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升,市场机制加快完善,有序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上,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宽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传统能源

    2025年上半年,国内传统能源持续稳步发展,火电累计装机容量14.7亿千瓦,同比增长4.7%,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0.3%;水电累计装机容量4.4亿千瓦,同比增长3%;核电累计装机容量约6091万千瓦,同比增长4.9%。上半年,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3635亿元,同比增长5.9%;电网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

    2025年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4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其中,西北外送电量17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占全国跨区送电量的40.6%;东北、西南、南方外送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4.7%、15.0%和12.4%。上半年,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95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其中,内蒙古(1509亿千瓦时)、山西(717亿千瓦时)、新疆(593亿千瓦时)、四川(458亿千瓦时)、宁夏(439亿千瓦时)、陕西(355亿千瓦时)、贵州(331亿千瓦时)、甘肃(313亿千瓦时)8个省份净输出电量规模超过300亿千瓦时。

    下半年,国家将继续健全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大电网企业建设改造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安全高效开发、煤电联营发展等,煤电等传统能源仍有重大发展机遇。

    2.水利和生态环保

    (1)水利

    2025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人民币5329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3.44万个,新开工水利项目1.88万个;其中,新开工黄河干流青海段治理、漳卫新河治理等14项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吸纳就业142.2万人。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因此,未来十年将见证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下一步,水利部也将聚焦国家水网建设和“两重”水利任务精准发力,指导地方政府全力以赴抓项目、筹资金、稳规模、惠民生,加快在建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努力扩大水利有效投资。公司在水利施工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和高等级勘察设计及施工总承包资质,有力支撑公司在水利建设领域稳步发展。

    (2)生态环保

    2025年上半年,我国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并建设保障体系。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的说明》显示,2025年,中央财政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及农村环境整治安排资金分别为人民币340亿元、267亿元、44亿元、40亿元,均与2024年执行数持平。中央财政持续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公司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抢抓生态环保市场。

    3.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领域。202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6.1%,远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2.8%的增幅。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领域的投资均有显著增长,尤其是高铁建设的持续推进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为投资增速提供了支持。2025年我国加大了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计划继续扩展铁路网的密度,特别是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公司是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领域的生力军,参与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打造了多项行业精品典范工程。

    4.建筑业

    2025年上半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人民币3821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6个百分点;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人民币136745.42亿元,同比降低1.13%,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幅低1.67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人民币46420.21亿元,同比降低3.76%。2025年,中国建筑行业总的趋势是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高质量发展,建筑行业将更加依赖技术、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绿色建筑、智慧智能等领域研发优势,实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聚焦产业新城、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业务,有力推动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5.制造业

    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为8.15亿吨,同比下降4.3%,全国水泥产量延续下降趋势,但行业通过优化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使得产量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5.7个百分点。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建材市场需求预计将有所改善。

    上半年,民爆行业总体运行情况稳中向好,工业炸药产量、行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装备制造业占比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5%,“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建材、民爆、装备制造领域的产能优势也将伴随相关行业发展,经营保持稳中向好。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拓展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化工、矿山等非电业务,大力拓展数能融合、交能融合、建能融合、“八网”融合项目,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5年上半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74.1亿元,同比增长52.1%。

    2.工程建设业务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电力、水利、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环保和其他工程建设业务。工程建设作为公司核心业务,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在电力和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具有较强的投建运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公司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具有一流的项目管理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日益增强的数智化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全价值链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程建设一体化服务。2025年上半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7170.4亿元,同比增长9.2%。

    3.工业制造业务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生产经营理念,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其中:公司建材业务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所属公司中能建绿色建材有限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启航企业”,组建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进军绿色新材料产业;成立了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专业化公司,专注于绿色低碳、建能融合和智慧建筑等多个领域,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转型升级。辽宁朝阳膨润土、河南南阳钙钛矿、山西大同煤矸石等新材料业务加快推进。2025年上半年,水泥产量1026.7万吨,同比下降9.6%;熟料产量828.5万吨,同比下降6.9%;商品混凝土产量118.3万方,同比增长12.8%。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其中现场混装水胶炸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基于煤基费托产品的工业炸药新型原材料研究与应用等多项技术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设立绿色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2025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推进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向智慧化、清洁低碳化发展,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行业地位持续巩固,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均近20%;充分发挥国资央企、上市平台优势,高效完成松光民爆项目重组,公司管理的工业炸药产能达到62.55万吨,居行业前列。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研发的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及市场优势。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布局氢能等新产业新领域,推动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持续发展。2025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75.9亿元,同比下降8.5%。

    4.投资运营业务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电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房地产(新型城镇化)、产业金融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公司充分发挥电力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优势,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清洁能源领域,在国内多地以及国际市场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清洁能源业务规模以及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2028.71万千瓦,其中:风电380.1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123.4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2.4万千瓦,新型储能76.7万千瓦,清洁高效火电262.42万千瓦,水电163.56万千瓦。

    公司水利水务和生态环保业务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创建绿色低碳、数智化水厂,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座水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水处理设计规模450万吨/日,水处理量198万吨/日。

    公司综合交通业务涵盖国内高速公路及其他收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本运作业务,以及国内高速公路能源、商超、物流、旅游、广告等路衍经济业务。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动“构建新型交通能源体系”,以“将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智慧、经济的运力”为目标,聚焦可持续交通电气化和绿色氢氨醇油等可持续燃料替代两大交通碳减排核心路径,系统性开展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研究与实践,山东枣菏高速交能融合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可持续性与突出的社会效益,成功入选2025年度“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与基础设施奖”典型案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1320.7公里。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积极布局绿色建筑、智慧智能等领域研发优势,实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着力开启行业市场“绿色、健康、智慧”新空间。依托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坚持“价值投资、全生命周期投资、理性投资、高质量投资”的原则,明确一体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新城、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业务,有力推动产城融合。

    公司产业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及其他非货币银行服务等业务,为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服务主业、丰富融资手段、加强资本运作、节约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5.其他业务

    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经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大力践行“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全年目标任务,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一)全力聚焦主责主业,主要指标稳步提升

    集中力量做强做优做大能源电力水利主责主业。深入践行国家重大战略,高规格组建专业团队,服务支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跨省跨区特高压通道、引江济汉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强化高端营销,深度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中国-中亚峰会,携手供应链伙伴企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成功举办“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等高端论坛活动,强力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助力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纵深推进“能源+”融合模式,高效实施浙江湖州“船舶电动化”、中国能建大厦二期、宁夏吴忠市中迎盈科1000P智能云算力及智算中心等一批交能融合、建能融合、数能融合项目,持续打造具有中国能建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标杆。经营指标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人民币7753.57亿元、2120.91亿元和65.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8%、9.18%和5.49%。其中,能源电力、水利核心主业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2%和18.58%,分别占公司全部新签合同、营业收入的69.02%、74.49%;特别是国内火电、电网业务签约合同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8%、20%,签约三峡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6×66万千瓦煤电项目、榆能横山电厂二期2×1000MW机组项目、西藏林芝市重点项目配套35kV及10kV供电工程等一批重大电力工程项目,公司在国内火电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80%以上,进一步稳固公司能源电力行业领军地位。

    (二)转型升级全面提速,战新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公司在能源电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维调试等技术优势,抢抓新能源、储能、氢能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由工程总承包服务商向能源电力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电力运营业务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力运营业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31.41%、37.22%。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累计获得国内新能源开发指标超7600万千瓦;控股投运的发电项目(含境外)共计214个,并网装机容量2028.71万千瓦;在建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174万千瓦。近三年公司并网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57.6%,运营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储能业务加速领跑。公司依托强大的能源技术、标准制定、系统集成、科技创新及全产业链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2025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湖北应城压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进入稳定商业运行,创下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压气储能技术率先进入300兆瓦级工程化新时代。该项目最大储能规模1500兆瓦时、最高转化效率近70%,日储/释能时长分别为8小时/5小时,年均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压缩空气储能选址签约超30座,山东泰安、陕西铜川35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甘肃酒泉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公司压缩空气储能业务步入发展快车道。氢能业务蓬勃发展。公司超前布局并快速抢占氢能市场,在吉林松原、甘肃兰州、内蒙古赤峰、内蒙古通辽、新疆乌鲁木齐、印尼巴淡岛、埃及、摩洛哥等国内外重点区域储备绿色氢氨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系列项目50余个,着力打造氢能“制储运加用研”全链条产业,目前公司一体化氢能和可持续燃料产业正在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强”的新跨越。上半年,公司投建的中能建兰州新区绿电制氢氨项目一期实现首次产氢,设计年产氢量500吨;投建的全球最大的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示范项目(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项目一期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年产氢3.24万吨,全部用于合成氨及合成甲醇,合成氨装置年产16.6万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装置年产1.66万吨。同时,石家庄鹿泉区氢能产业四网融合示范项目、双鸭山市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点氢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25年1—6月,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占比达37.3%,具有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科技创新引擎强劲,成果转化全面提速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围绕新能源、储能、氢能等核心业务,全力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所属企业中南院、江苏院2家企业新增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中欧科创中心、东盟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中亚清洁能源研究院等5家海外研发机构,全球化研发布局加速成型。成果转化加速落地。“8MW碱性电解槽测试平台”等3个试验平台入选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氢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等28个“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以及300MW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用透平膨胀机、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柔性功率调节装置等25项科技创新专项任务顺利通过验收;碱性电解制氢成套设备、兆瓦级柔性级联型电池储能系统等24项公司首台(套)装备实现示范应用;浙江湖州电化运河、山西大同煤矸石、新疆玄武岩纤维等一批新技术示范项目加快建设。IAI赋能深化拓展。深入开展“AI+”专项行动,聚焦“AI+能源电力”“AI+产业融合”双轮驱动,制定“AI百项任务作战图”;完成DeepSeek等系列模型全平台接入与私有化部署;加速建设云上设计院、智能建造、智慧矿山等平台,落地AI智能数据查询、AI安全监管平台等应用场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驱动运营数智化转型,数智生产力加快积厚成势。

    (四)高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经营势头强劲

    积极抢抓全球能源革命和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持续完善国际业务优先优质协同发展机制,国际经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指标高速增长。近3年公司国际业务签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投资完成额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稳居中央企业前列。2025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3.74%、12.92%和10.15%。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聚焦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能源电力海外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占境外新签总额超80%,特别是“风光氢储”等新能源业务增幅较大,上半年签约同比增长78.6%。成功签署马来西亚三马拉朱1000MW燃气电站项目、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供水项目、印尼巴淡岛光储制氢项目等标志性项目,在阿塞拜疆、日本等国实现光伏与储能项目签约突破,不断开拓新国别市场。海外资产稳健布局。重点围绕绿色电力主责主业拓展海外资产。上半年,公司投建的中资企业海外投资最大单体电化学储能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洛奇和奥兹储能项目已并网投运,成功签署哈萨克斯坦300MW光伏配储项目购电协议、500MW风电配储项目股东协议及中亚氢能科研中心合作协议等。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累计决策海外投资项目32个,其中:在营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待实施项目10个,正在重点推进开发项目35个。随着多个项目陆续投入运营,海外创利能力将快速释放。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强大的国家智库、顶层设计与规划咨询的高端优势

    公司拥有以电规总院为依托、中电工程为支撑的高端规划咨询设计能力,承担了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能源、电力等重大规划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专项规划研究,建设运营国家电力规划研究、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新型储能和海上风电等大数据平台,在国家与行业顶层、战略、规划、智库、政策端的转化、深化、融合与细化方面承担国家使命、发挥独特作用。

    (二)强大的能源技术、标准、集成与创新的系统技术优势

    公司掌握了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百万千瓦大型水电机组、三代四代核电常规岛、高压交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以及绿色发电、氢制储运、高空风能、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300MW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成套技术与标准规范,同时依托八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十八大专业研究院,加强重大原创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与工程实践应用,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能建智慧力量。

    (三)强大的全产业链与系统解决能力的一体化优势

    在能源电力领域拥有规划、咨询、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完整产业链,具备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能力、聚合能力和控制能力,探索形成了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投建营一体化、海上综合能源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城市综合开发一体化、东数西算一体化“七个一体化”业务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全周期、一揽子服务方案。

    (四)强大的综合化与融合化优势

    围绕“能源+”“数智+”,创新未来城市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文化网“城市八网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联动融合“产业四大融合”的绿色转型方案,率先在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四大领域落地了一系列标杆典范工程。

    (五)强大的产业集群与新质生产力优势

    超前布局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发展壮大新型能源大基地、电力大通道、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绿氢绿氨绿甲醇绿色航油、高空风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工作,为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强大的国际化优势

    大力实施国际业务优先优质协同发展战略,按照“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充分一体化”“四步走”路线,成立海外6大区域总部,设立256个分支机构,业务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一批享誉全球的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过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七)强大的国内外资源整合优势

    牵头成立“四新”联盟、新型储能联盟、供应链联盟、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四大联盟”,承担国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秘书处办公室、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等8个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构建强强联合、优优互补的产业“生态圈”与“共赢链”,共同打造了一批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八)强大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与专业化人才队伍优势

    拥有一大批国内外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储能、氢能、新材料等领域顶级专家、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一大批铸就大国重器的能工巧匠与技能人才,一大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与管理人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能建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