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天域生物(60371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生态”为经营核心,以“数智化”为公司业务升级方向,稳健发展生态农牧食品业务(生猪养殖、农副产品销售等)和生态能源业务(分布式光伏电站等),有序收缩生态环境业务(园林生态工程、苗木种植等)并进行战略转型。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如下:
1、生态农牧食品业务
公司以旗下子公司天乾食品为经营载体,以“猪源”为抓手整合产业资源,并切入发展基于生物科技的红曲系列产品、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将健康生态食品、农业数智化转型作为公司战略突破口,助力实现“种、养、食”循环的生态大农业战略部署。
(1)生猪养殖业务
生猪养殖业务主要采用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户”的养殖回收模式进行生猪养殖和销售,主要销售产品为仔猪、育肥猪。公司聚焦所有养殖产能、资源于湖北省,深耕区域化发展,出栏规模维持稳定增长趋势。此外,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达成“校企合作”,夯实养殖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对生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展开课题研究和实践转化,并推进自有种猪繁育厂的建设。
自繁自养模式下,在生猪供应缺口较大的区域周边布局养殖基地,通过自建、与社会资本合作、租赁等方式来落实猪场基础设施,建立适度规模的天域种猪繁育及商品猪养殖基地。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建立并执行科学严格的生物安全流程、严控饲料品质、运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养殖设备和技术,对猪场进行封闭管理。同时,选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强化数据管理与分析,通过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成本优势,探索建立智能化养殖体系。
养殖回收模式下,公司采取与养殖户合作养猪模式经营,即养殖户筹资建猪舍,在饲养过程中,以记账形式向公司领取猪苗、饲料、疫苗和药物,肉猪养成出栏时公司实行保护价回收,养殖户预交合作保证金,公司为养殖户制定种苗、饲料、药物的领取价格、回收养殖户的肉猪价格,猪上市后养户与公司结算。
公司生猪自繁自养采用“种养食结合”方式,利用公司原有生态技术优势,解决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公司通过生态循环种养项目建设,实现环境友好、土壤改良,促进生猪养殖现代化升级、助力地方生猪上市量及猪肉供应稳定,实现消费者、农民、政府、产业及企业共生共赢。
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是养殖成本控制、防疫控制水平及商品猪市场销售情况。
(2)红曲系列产品、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
公司红曲业务以收购的武汉佳成为经营载体,主要销售产品为功能性、色素类红曲系列产品和保健食品。武汉佳成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建立“原料筛选—菌种研发—工艺开发—质量控制—中试转化”全链条技术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功能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红曲+”解决方案,并积极研发红曲作为生猪饲料添加剂用于改善生猪健康养殖。
武汉佳成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订单、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流程,涵盖产能规划、生产排配、进度管控、质量管理及交货作业等管理环节,保障工厂依计划生产、发货以满足客户需求。
在销售环节,采取直接销售模式,与食品加工企业、酿造企业等红曲下游应用行业的客户直接洽谈销售业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展会等方式积极拓展市场。
在采购环节,建立健全的供应商评价及选择体系,通过对大宗原辅料供应商实地考察严格筛选供应商,从源头有效控制原料的品质和安全,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和优质。公司采用ERP系统,通过合理的库存管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避免因库存积压导致的原料变质风险。
公司生态农牧食品业务占公司营收50%以上,为公司主营业务。
2、生态能源业务
公司生态能源业务以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开发建设为主,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开发、投资、建设、自持运营和转让。经营模式为由用电方将其部分建筑物屋顶、停车场设施等出租给公司,公司通过自有资金和融资租赁结合或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结合的方式采购光伏组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完成后,既可通过自持运营电站从中获得稳定的发电收入,亦可通过择机出售电站获得收益。公司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售电模式,所发电量优先出售给屋顶资源业主,剩余电量全额上网。
公司正在探索生态能源业务的标准化、数智化,将通过区块链上链和AI智能体技术,提高电站运营质量和资产管理和交易效率。
3、生态环境业务
有序收缩生态环境业务,以重点项目清欠工作以及应收账款回收为主,全力推进在手订单履约及项目竣工结算。在该板块的转型发展方面,公司将聚焦于两个方面:(1)“新基建”业务的拓展,如发电和新能源储能设施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等;(2)海外业务拓展,如在境外承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新能源设施建设项目等。
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应收账款回收效率、推进存量项目结算;“新基建”业务的拓展进度;海外项目的拓展和推进进度等。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生态农牧食品业务
生猪养殖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具有行业容量巨大、生产集中度低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在逐渐提高,并朝着一体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拓展人工智能、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同时生猪育种已成为行业未来研发主流方向,我国已将生物育种提升作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我国是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3,020万吨,同比增加39万吨,增长1.3%,占比62.36%。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存栏小幅增加,全国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加224万头,增长0.6%;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2,447万头,同比增加913万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同比增加6万头,增长0.1%。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猪价周期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一般3—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近年来猪周期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受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的特点、生猪固有生长繁育周期共同决定,以及受新发的大规模疫病影响。2025年上半年,供给充裕和消费季节性下降导致生猪价格呈稳中略跌、窄幅震荡形态,上半年生猪均价虽略有下跌,但生猪养殖行业总体上仍处盈利区间。
饲料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支出,占比达到整个养殖阶段的60%左右,因此饲料成本变化直接影响养殖盈利空间。饲料原材料主要由玉米、小麦、豆粕等构成,易受国家粮食战略、自然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2025年上半年生猪饲料原料价格小幅反弹,但同比下降,仍处于偏低水平。
2、生态能源业务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根据国家能源局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11.61GW,同比增长106.49%,累计装机已达1,098.51GW,光伏已成为中国装机规模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12.81GW,同比增长113.33%,占比约53.31%,连续超过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量。
3、生态环境业务
2021年以来,园林生态行业所处大环境日益严峻。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外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趋大;从行业环境来看,政府缩减债务规模以及发展模式转型所致,部分存量政府投资项目面临收款难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发布多重政策以支持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园林企业有望抓住时机破解应收账款回收难点。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司法机制。2025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中提出“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会上联合发声宣布将“重拳整治拖欠民企账款”。202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强调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坚决遏制新增拖欠。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权益保护,其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及时向民营经济组织支付账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账款支付保障工作,预防和清理拖欠民营经济组织账款。202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期限。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保持稳中求进发展策略,推进公司“数智化”转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公司通过合理调配公司各类资源用于生态农牧食品业务和生态能源业务的协同发展,继续缩减生态环境业务规模并尝试对该业务板块进行转型升级。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30.30万元,同比减少2.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1.80万元,同比增长73.68%,经营业绩向好。
1、深耕区域化,稳健发展大生态大农业产业链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已布局的自有产能和合作养殖产能稳健发展生态农牧业务,从生物安全防控、猪群健康管理、重大疫病防控、繁育管理、生产管理五大方面出发,通过加强团队能力建设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产能优化,合理调整猪场生产模式和结构,提高猪场产能利用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生猪销售204,214头,较去年同期增长21.52%;实现生猪养殖收入31,153.2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49%。
此外,公司切入发展基于生物科技的红曲系列产品、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将健康生态食品作为公司战略突破口,助力公司实现“种、养、食”相结合的生态大农业战略部署。公司红曲产品的产能较上年同期增长36.78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34.95万元。
2、逐步布局生猪核心育种,驱动养殖业务高效高质可持续发展
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更加重视生物育种带来的产业变革。近年来,公司在维持一定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布局投入种猪育种体系建设。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生猪遗传育种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科研成果转换应用,目前校产学联合形成的封闭式自循环繁育育种体系(回交育种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能最大限度减少引种带来的疾病和疫情,防控生物安全风险;并依托现有种猪群体,快速高效提升母猪的遗传水平,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同时,公司布局在湖北省兴山县投建生猪核心育种基地,包含育种产业技术研究院、育种繁殖场、公猪站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目前尚在建设中。
3、布局生态能源业务,对公司传统的生态业务进行补充和赋能
公司在“大生态”相关领域中,探索尝试向光伏及配套储能为主的新能源、新基建(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发电、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向转型,作为生态环境工程业务的转换及补充,形成建设业务的迭代升级。报告期内,生态能源业务拓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洽谈和签订了部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同。报告期内,公司共有6.30MW项目并网发电,实现绿色发电营业收入1,489.76万元。
4、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业务在手订单履约及重点项目清欠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以重点项目清欠工作以及应收账款回收为主,全力推进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收尾项目的结算。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时期,公司充分把握时机,由董事长牵头带领内部清欠小组,以应收账款催收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加大加快推进清欠工作。同时,对部分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工信部的政策,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工信部清欠平台以及法律诉讼的方式催讨欠款。
5、践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
公司一以贯之以“敬天爱人”为经营哲学,深耕“厚德、担当、简单、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过程,始终怀感恩之心,积极投入多项社会公益事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回馈社会。
公司深耕生猪养殖行业,以“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联农带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湖北省枝江市、宜都市等多地区,带动当地合作农户增收致富。报告期内,与合作农户结算67户,合计结算金额4,167.14万元。
6、探索“数智化”转型升级,拥抱新质生产力
公司经营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学习新质生产力应用,助推公司“数智化”转型。在生猪养殖业务方面,公司拟积极引入大猪场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对生物资产上链管理,建立可视化猪只监控系统,为未来的动产(育肥猪)抵押贷款做准备;在绿色能源业务方面,拟通过AI智能体模型提高运维管理能力和业务决策效率,拟通过资产上链提升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标准化程度和资产安全性,以便提高资产的融资和交易效率。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