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优彩资源(00299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公司主营业务为涤纶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低熔点涤纶短纤维和涤纶非织造布等。自成立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1、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业务,定位于差别化、功能型产品。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产品将上游废旧PET原料回收利用,有利于解决废旧PET聚酯难处理的问题,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公司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主要应用于工程、地毯、汽车内饰、服饰等领域。
2、低熔点涤纶短纤维
公司依托再生涤纶纤维领域的业务优势进入低熔点纤维领域,于2018年12月建成年产22万吨功能型复合低熔点纤维一期项目,2021年10月建成年产22万吨功能型复合低熔点纤维二期项目。低熔点涤纶短纤维是以低熔点聚酯(COPET)和常规聚酯(PET)为原料,形成皮芯结构的一种环保新型复合涤纶短纤维,其中皮层熔点110~180℃,芯层熔点256~260℃。
低熔点涤纶短纤维优异性能的基础在于皮层的低熔点聚酯和芯层常规聚酯间的良好相容性,纤维在较低加热温度条件下可保证皮层熔化而芯层仍保持物理结构,冷却后在无任何化学粘结剂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粘连作用,具有高黏结强力、低热熔黏合温度、快速黏合、剥离强度高等特点,既保持了主体纤维特性,又能获得高孔隙率及回弹性的宏观结构。低熔点涤纶短纤维在下游应用过程中消除了传统化学黏胶剂使用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和排放,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目前,低熔点涤纶短纤维正在逐步替代家纺行业、汽车内饰行业等使用的传统化学黏胶剂,目前尚未有其他替代低熔点涤纶短纤维的产品出现。相关下游产品形式主要为与其他纤维混合经过非织造加工形成硬质棉等,大量应用于服装家纺、家具、汽车内饰、医用卫生等领域。
3、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是一种直接利用聚酯切片、短纤维或长丝通过各种纤网成形方法和固结技术形成的具有柔软、透气和平面结构的纤维制品。非织造布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通过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针刺、水刺、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最后整理成型。从工艺上来说,纺粘、熔喷、针刺、水刺、热粘合是较为普遍的工艺,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生产工艺以纺粘为主,纺粘工艺非织造布产量约占非织造布总产量的50%左右。公司非织造布产品属于纺粘非织造布类别。
非织造布具有独特的结构,生产工艺灵活,生产流程相对较短,通过后续各种整理工艺能够生产出具备各种功能性特点的产品,应用范围较广。纺粘非织造布特点有:高强度,具有较好的拉力强度;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老化、抗紫外线、延伸率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透气性;耐腐蚀性较好,对酸及一般非极性有机溶剂有较强的抵抗力;无毒、耐微生物、能防蛀、不受霉菌等作用。
鉴于非织造布的特殊结构和优良的性能,其应用于服装行业、汽车内饰行业、土工建筑工程行业、医疗卫生行业等。其中非织造布在服装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各种新型耐久性非织造布服装面料,各种服装饰衬里、服饰辅料(服装标签、花边、护胸罩、肩垫)等;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座套、遮阳板、车门软衬垫、车顶和行李仓的衬垫和覆盖材料、绝热和隔音材料、汽化器、空气过滤器、簇绒地毯的底布、沙发软垫材料等;在土工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地下排灌用土工布渗沟,公路、铁路建设中用于分离加固的排水用土工布,岸坡堤坝加固土工布,桥梁工程土工布,人工水池用不渗透土工布,防水沥青底布等;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有手术衣帽、口罩、纱布、缝合线、尿不湿、卫生巾等。
(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采购、生产、研发和销售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再生PET原料、色母粒、PTA、MEG、IPA等,公司结合生产需求及原料市场供应状况确定采购类别及数量。对于再生PET原料,由于受原油价格及再生PET原料供需市场影响,其价格时有波动,因此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原料保障及预警机制,确保采购数量和采购质量能满足生产需要;对于PTA、MEG、IPA等原生原料,公司主要根据生产需要与供应商约定采购规模进行采购。公司再生PET原料主要来源于废旧塑料回收经营单位/个人以及部分原生化纤生产企业,原生PET原料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大型化工生产企业或综合贸易商。
为保障原料供应,保证连续生产,公司定期召开产、供、销联席会议,生产部根据销售部订单安排生产计划,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并结合原料库存、市场供求状况确定采购类别及数量,对于生产急需、库存量较低的原料安排优先采购。
对于再生PET原材料采购,采购部业务员根据公司采购需求对接供应商,确定采购类别及数量、价格后签订采购订单;对于原生原料PTA、MEG采购,公司一般与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合同,根据生产需要约定月度采购量,并参考CCF月度均价进行结算;对于低值易耗品等临时性采购,由采购部确定供应商及采购品种后,并经采购部负责人等审批再与供应商签订正式采购合同。同时,在采购合同中就验收标准、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等采购条件进行约定。公司实行原料检测制度,在原材料到货后,根据送货单、采购合同对原材料进行验收;如验收结果与采购合同约定有所差异,由采购部与供应商协商采取相应措施。
2、生产模式
由于公司产品种类较多,客户需求多样化,公司再生涤纶纤维主要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的“以销定产、适度库存”模式,低熔点纤维产品主要根据生产线产能以及上月客户需求情况安排生产。公司生产前由技术人员根据订单技术指标以及原料库存情况进行配料生产。同时,公司也会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及客户历史销售记录,备货部分常规产品,以便于提升交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公司定期召开产、供、销联席会议,制定相应计划。生产部会根据销售部编制的每周销售计划编制相应的生产计划,并根据生产线各自的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参数模块、所需原料特点、品质类别及技术指标,分别确定生产人员、物料、设备,应对客户订单需求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质量控制方面,公司对生产过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制度,从最初的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受到严格的控制,以确保产品最终质量。公司按照产品工艺规程、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设备标准操作规程、原辅料检验规程、成品检验规程、安全生产规程等文件的规定进行生产。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销模式,销售人员直接与下游客户接触,销售订单确定具体产品数量、金额、规格。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纺纱、非织造布、服装家纺、汽车内饰等生产制造型企业,以及部分贸易型企业,产品主要在境内销售,部分用于境外销售。
(四)公司所处行业分析
1.公司所属行业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类制造业”的子类“C28化学纤维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C28化学纤维制造业”-“C282合成纤维制造”-“C2822涤纶纤维制造”。
2.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从发展政策层面看,公司的主要产品符合相关政策。其中,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是环保、绿色、循环经济的代表产品之一,大力发展再生涤纶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熔点涤纶短纤维在下游应用过程中消除了传统化学黏胶剂使用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和排放,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分2020年之前、2021-2025年两个阶段,以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对化纤再生循环产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具体如下:
2020年发展目标: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建立废旧化纤纺织品的回收物流链,增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等有效供给,推进再生纤维、绿色纤维标志与认证体系建设,提升再生纤维产品市场认知度、认同度。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化纤再生制造体系。废旧化纤再生循环产量世界第一,废旧化纤纺织品的资源利用率提升至12%,再生总量达500万吨/年,高值化利用率达30%。
2025年发展目标: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完善化纤再生产循环产业全链条建设,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实现废旧化纤纺织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实现废旧化纤纺织品再生资源利用率增长66.7%、达到20%,总再生量增长一倍、达1000万吨/年,高值化利用率增长66.7%,高值化利用率达50%。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公司掌握废旧PET聚酯物理化学回收法核心技术,在物理回收法的基础上加入以化学方法提升废旧PET聚酯熔体品质的技术,通过在生产中除去杂质提升原料粘度,显著降低了物理回收法中原料特性粘度的损失,同时显著提升了制成品品质。目前再生涤纶短纤维产品所使用的原料主要包括回收PET瓶片、泡料,泡料主要来源于化纤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浆块废丝、纺织服装类企业生产时的边角余料等,与回收PET瓶片相比,泡料价格低、杂质多、特性粘度差。行业内企业间由于技术水平差别,生产同等级产品所需的瓶片、泡料配比存在较大差异。公司通过技术研发,突破并掌握了泡料类再生原料的均质、除杂、增粘的核心技术,提高原料中泡料的使用比例,降低生产成本。
公司掌握一种低熔点再生共聚酯的制备方法,可获得色泽良好的结晶性低熔点再生共聚酯,所采用的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无需将催化剂从解聚产物中除去便可用于再共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公司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了《纤维级循环再利用聚酯(PET)泡料》、《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绿色采购规范》、《再生有色粗旦涤纶短纤维》等行业标准。2017年11月,公司参与共同研发的“废旧聚酯纤维高效高值化再生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被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评为“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2018年12月,公司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1年3月,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评为化纤行业“十三五”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2年12月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
(2)研发优势
公司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不断采用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被批准设立江阴市院士工作站、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2015年8月,公司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再生有色纤维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2017年3月,公司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评为“2016年度全国化纤行业应用创新企业”。
公司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物理化学法再生聚酯纤维高效柔性化制备技术,负责再生聚酯纤维制品高效液相增粘匀化、再生聚酯短纤维纺丝成型等物理化学法再生聚酯产业化关键技术。
通过多年人才培养与建设,公司的研发团队已经锻炼成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队伍,形成了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同时,公司还与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数据资源共享、项目开发合作、人才培养、检验检测、技术分析论证等多个方面合作,以进一步提升研发工作的成功率。
(3)产品优势
公司一贯秉持依靠新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战略,坚持产品的优、新两个方面的领先,形成了以高品质、多品种、可定制为核心的产品优势。公司产品定位于差别化、功能型,产品系列丰富,满足水利、公路土工用布、地毯、隔音材料、汽车内饰、纺织服饰等多领域需求。
公司生产的再生聚酯纤维具有功能型、高品质、全色谱、色差小、色牢度高等特性,并通过GRS、SGS、INTERTEK认证。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公司汽车内饰用再生聚酯有色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土工用粗旦再生有色聚酯纤维制备关键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品质优良。2016年12月,公司子公司恒泽科技纤维纺织原料、纺织纤维等产品上的图形商标(注册证号:12175357)被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江苏省著名商标。
(4)环保优势
公司顺应国家“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坚持“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环保经济发展道路,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低熔点涤纶短纤维等主要产品均具有环保友好特征。2016年3月,公司取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最具社会责任先进企业”,2017年3月,公司取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颁发的第一批“绿色纤维认证证书”。2023年,公司先后获评为江苏省“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
公司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产品将上游废旧PET原料回收利用,有利于解决废旧PET聚酯难处理问题、有利于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有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另外公司基于原液着色工艺生产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产品,可以省去印染工序,避免产生大量的印染废水。
公司低熔点涤纶短纤维产品在下游应用过程中消除了传统化学黏胶剂使用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和排放,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
(5)管理与品牌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公司主要管理团队成员均具有多年的涤纶纤维行业经验,其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泽新先生在本行业从业20多年,从行业发展趋势到产品生产工艺再到企业管理流程都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心得;主要管理团队的经验使得公司能够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深入了解技术工艺细节,从而保持在行业内的市场领先与技术领先优势。
2016年12月,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一批《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生产企业名单。凭借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客户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2018年3月,公司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评为“2017年度全国化纤行业品牌质量先进企业”。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