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ST八菱(002592)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代码:C)中的汽车制造业(代码:C36)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代码:C3670)。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处于整车制造的上游,其景气度主要受整车产销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2025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国家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汽车出口量仍保持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保持高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9.9万辆和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汽车出口量达到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为927万辆,同比增长25%,销量占有率达到68.5%,较上年同期上升6.6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两新”政策将继续有序实施,新能源免购置税优惠面临退坡,叠加企业新品供给持续丰富,有助于拉动汽车消费增长。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部分地区暂停汽车置换补贴等以旧换新活动需要密切关注,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行业稳定运行仍面临挑战。
(二)公司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热交换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专业从事汽车热交换器和外饰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目前主要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汽车热交换和外饰件产品的设计、制造等一体化的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如下:
1、汽车热交换器
(1)传统燃料汽车热交换系统产品
公司在传统燃料汽车领域的热交换器产品有散热器、中冷器、油冷器、冷凝器、HVAC等,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系统和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冷却系统)。
(2)新能源汽车热交换系统产品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交换器产品有电机电控散热器、电机IGBT水散热器、DHT油冷器、电池冷却器、电池液冷板、冷凝器等,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冷却系统、空调系统和电子功率件冷却系统。
2、汽车外饰件
公司的外饰件产品有前保险杠、后保险杠、尾门装饰板、后扰流板、上安装板组件、裙板、后扰流板左右副翼等,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车和传统燃料乘用车领域均有应用。
(三)公司主要客户
公司产品目前主要供应整车配套市场(OEM),少量供应售后服务市场(AM)。公司在整车市场的主要客户有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长安汽车、赛力斯、岚图汽车、东风汽车、一汽解放等主流整车厂。
(四)公司的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1、研发模式
公司产品研发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模块化开发为趋势,以前瞻技术布局引领未来。
在整车配套市场中,公司主要采取OEM驱动型(订单响应型)研发模式,根据OEM(整车厂)的需求和规范,与OEM的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参与其车型的早期开发,确保零部件设计与整车设计完美匹配。公司一般通过招标、定点、技术交流会等方式获得OEM的具体需求,然后按照OEM发布的零部件技术参数、性能指标、接口标准、成本目标等需求标准进行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完成产品开发和生产件批准(PPAP)文件交付,并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提供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公司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配套需求,提供模块化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同时,公司还采取技术驱动型研发模式,根据公司产品战略规划、市场与技术趋势,以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储备为核心,系统化地进行基础研究与先行开发,以期在未来行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生产模式
由于每一款车型都有不同的技术规格,不同客户对产品外观形状、性能指标、产品标识等方面需求差异较大,需要根据不同车型设计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所以公司产品属于非标准件产品,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因此,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销售订单为驱动进行生产安排。公司在收到客户的订单需求后,结合产品库存情况,下达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并根据客户指令配送到指定地点。同时,为保障稳定供应并提高生产效率,公司会根据客户中长期采购计划和主要产品适配车型的市场销售情况,对公司产品需求进行预测进而制定备货计划,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
3、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铝材、塑料、装配件及生产耗材等,主要采取计划与订单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采购。公司采购部门根据客户订单及其中长期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予以实施,并结合原材料安全库存、到货周期等情况进而进行动态调整。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对主要供应商实施严格的评审考核办法。在供应商导入阶段,公司会从质量、价格、技术能力和供应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初步考核后,公司向供应商小批量采购进行试产,试产成功后正式导入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对其进行定期评审。公司采购部门依据相关大宗材料的市场价格行情走势,通过询价、议价和比价等方式在合格供应商名录内择优进行采购。对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公司一般与其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和供货质量协议,后续根据公司实际采购需求实施具体采购计划。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供应整车配套市场,少量供应售后服务市场,因此,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产品销售。
整车配套市场对供应商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流程极为严格,首先要通过其潜在供应商审核和供应商工程技术能力审核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录且通过定期审核,才可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进入客户供应体系后,主要通过与客户进行同步产品开发并通过参与竞标方式获得相关车型的配套项目,在合作开发产品投产后则获取相应配套产品订单。按照该模式,在客户新车型前期研发、设计阶段,公司即开始参与并承担配套热交换器或外饰件的研发、设计、样品试制、样品测试、装车路试及图纸确认会签等工作,待新车型研发成功后则直接转入后续量产的配套供应。产品进入量产阶段后,客户一般会与公司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后续按照其生产配套需求向公司下达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
(五)公司的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较早聚焦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热交换器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建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具有齐全的实验设施,具备与整车厂协同创新和同步设计开发能力,形成了产品同步研发、检测定型、柔性制造、后期维护、持续改进等一体化配套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公司在热交换器和外饰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掌握了行业的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起草了多项机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制造企业等。公司依托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严格的质量管控、丰富的项目经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国内诸多主流整车厂的供应商,并长期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与创新
技术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深入整车厂商供应体系的重要保证。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建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专注于热交换技术和外饰件产品研发,成功掌握了国际先进的铜质硬钎焊工艺技术、双波浪散热带结构技术、高强度高效散热器冷却管技术、高效率电池冷却器结构技术、外饰件全自动生产技术、保险杠机器人冲孔超声波焊接技术等多项行业核心技术,截至报告期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83件,能够快速响应技术迭代和产品开发需求。
(二)同步开发能力与模块化供应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整车厂的车型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新车型开发和改款周期越来越短,同步开发能力成为整车厂考核零部件供应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公司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二十余年,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和发展,不仅具备参与客户产品前期设计和整体配套方案设计能力,还具备换热模块系统集成能力和模块化供应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同步设计、检测定型、柔性制造、后期维护、持续改进等一体化的专业服务,并形成了在设计模式、检测装备、制造工艺、专利技术、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作为诸多整车厂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提供从概念设计到量产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不仅能够提供单一零部件产品,而且能够提供模块化系统总成,致力于通过模块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实现与整车厂的协同发展。
(三)精准交付能力与响应速度
汽车制造是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一个零部件的延迟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摆,造成巨额损失,所以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成为关键竞争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且成熟稳定的供应体系。公司在南宁、柳州均建有生产基地,目前正在安徽芜湖新建一个新能源汽车配件智能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本地化供货能力;同时还在主要客户所在地设有中转仓库和售后服务站,并且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等)实时监控供需动态,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交货周期;公司生产线具有很强的柔性制造能力,一般情况下,同工艺系列产品的生产设备可同线同时混合生产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还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线部分工装夹具,使得同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不同工艺系列的产品,满足客户对产品多品种、多规格、多批次的柔性生产需求,保障订单及时交付。
(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公司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智能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系统整合企业资源,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决策智能化,提升运营效率。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柳州八菱均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
(五)精益制造与成本控制
汽车行业对成本敏感度高,具备成本优势的零部件企业能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公司通过精益生产、规模化效应、供应链优化、生产工艺创新和自动化生产等措施,持续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和能耗,降低产品成本,实现成本控制,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成本优势,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六)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和性能,整车厂将质量视为第一生命线,卓越的质量是整车厂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标准之一。公司按照国际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建立了严苛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检测实行全流程质量管控,确保产品合格率,并通过了IATF16949等国际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具备可靠性验证能力,拥有完善的实验室和测试设备,能模拟极端环境(高温、低温、振动、腐蚀等)对零部件进行耐久性测试。公司测试中心于2010年首次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定,是国内汽车热交换器行业一流的对外开放式测试试验服务平台,具备按国家相关认可准则开展对外实施汽车换热器检测和校准服务能力,不仅可以对热交换系统零部件进行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还可以进行整车换热性能标定及匹配测试、性能优化分析以及零部件寿命分析和结构优化,完全满足行业标准以及整车厂对零部件长期可靠性的标准要求。
(七)客户资源与合作深度
汽车零部件具有独特的行业特点,供应商资格认证程序复杂,且认证周期长,一旦通过下游整车厂商的供应商认证,进入整车厂的合格供应商名录建立起供销关系后,通常会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公司依托卓越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进入了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岚图汽车、东风汽车、赛力斯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的供应商体系,成为其一级供应商,参与整车研发的早期阶段,深度融入客户的供应链。公司通过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快速解决售后问题,建立长期信任,提高客户合作粘性,增强订单的稳定性,并与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公司产品覆盖了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和商用车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客户结构,有效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三、主营业务分析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行业竞争压力,在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公司管理层带领全体员工凝心聚力,紧跟行业趋势,持续迭代技术与产品,深化战略布局,实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营业收入28330.73万元,同比增长3.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77.56万元,同比增长83.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521.05万元,同比增长95.04%。其中,母公司报表营业收入22806.14万元,同比增长32.28%;净利润5462.77万元,同比增长172.00%%。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系公司投资收益增加而股份支付费用减少所致,其中投资收益增加1549.67万元,股份支付费用减少1186.73万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120073.93万元,较期初增长6.08%;负债总额25899.61万元,比期初增长3.42%;净资产94174.32万元,较期初增长6.84%;资产负债率为21.57%,比期初下降0.56%。其中,母公司报表总资产117512.98万元,较期初增长5.94%;负债总额24518.33万元,比期初增长3.29%;净资产92994.65万元,较期初增长6.66%;资产负债率为20.86%,比期初下降0.54%。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