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天智航(68827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是中国机器人TOP10成员企业、医疗机器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2020年7月7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我国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
公司基于对骨科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挖掘,致力于用智能化的方法去重塑骨科手术流程,整合上下游一切相关的技术要素,研发以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打造骨科手术智能骨科平台并推动骨科手术智能平台成为骨科行业的基础设施,帮助医生精准、安全、高效开展手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造福患者,引领骨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智能手术时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为医疗机构。公司面向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涵盖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设备与耗材、技术服务等方面,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公司核心产品,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1.0)”于2016年获得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各项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公司研发的“天玑II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2.0)”于2021年获得NMP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研发的“天玑关节手术机器人”和“天玑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获得NMP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变更注册备案批复。公司研发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于2024年获得欧盟CE认证。公司研发的“天玑关节手术机器人”、“天玑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获得NMP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变更注册备案批复。公司研发的“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获得NMP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已在国内2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超过12万例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和生产模式
公司的采购需求源自产品和研发,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和流程。公司核心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采用“自主设计-全球采购-部件加工-软件嵌入”的生产模式。即公司研发设计产品构型、制定产品标准、应用规范并通过申请软件著作权、专利等方式进行保护。所需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秀供应商提供,核心精密部件由公司或优选供应商定制加工,最后公司负责完成产品的软件嵌入、总装调试后交付客户。
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天智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建立起骨科手术机器人末端手术工具和一次性手术工具包的生产制造能力,能满足骨科手术机器人生产需要和医疗机构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一次性手术工具包的需求。
2、销售模式
公司实行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联合销售模式。在两种销售模式下,公司提供产品应用培训和临床技术支持以及辅助其医疗机构提升科研与学术能力等工作。目前,公司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管理队伍、渠道分销体系和临床支撑体系。
同时,公司正在探索为医疗机构提供“购买技术服务”的业务,即公司负责提供智能骨科机器人微创中心全部技术输出(包括实现技术输出的装备及服务),医疗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获得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技术而实现为适宜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从而使公司的收入结构从原来依靠单一的一次性设备销售收入转变为既有设备销售收入、配套手术工具包销售收入及获取持续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在内的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从而保证公司能够形成稳定营业收入来源。
3、研发模式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已经建立涵盖前沿技术研究、先进产品预研、产品化开发三个不同层级的研发体系。同时,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建立“产、学、研、医”的研发体系,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合作各方签署了相关协议,对职责、权利义务和知识产权归属进行约定,其中,高校与研究机构专注于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为产品开发提供支撑;医院负责提出临床需求,进行临床应用验证;公司负责突破产品研究的关键技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处行业基本特点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5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之“C3581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修订),公司所属行业可归类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4.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之“4.2.1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公司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从更具体的领域而言,公司属于医疗器械行业下的医疗机器人行业中的手术机器人子行业。手术机器人行业与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行业发展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
(2)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
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变革期,手术机器人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尤其是在微创手术和复杂手术的应用上,手术机器人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操作,还能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各国政府和国家机构都在通过政策支持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家开始投入资源研发自己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3)主要技术门槛
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手术机器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医用外科技术的结合对于手术机器人产业十分重要,同时要注重与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软件控制、动力学等多学科技术交叉,所以行业的核心技术需要“产、学、研、医”的深度结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投入,初创科技公司的技术追赶难度很大。同时,行业内的企业通过申请发明专利的方式保护自身的技术,对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形成了技术壁垒。
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和生产,是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系统过程。检验科技创新成功与否,最终标准是市场化程度和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手术机器人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支撑,才能完成科学成果向技术应用的转化,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实现产业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集中在美国、以色列、法国和中国。国外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主要有强生(Johnson&Johnson)、史赛克(StrykerCorporation)、捷迈邦美(ZimmerBiomet)、美敦力(Medtronic)、施乐辉(Smith&Nephew)等。国内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主要有佗道、键嘉、和华瑞博、铸正、微创、骨圣元化、鑫君特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仍位列第一。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核心产品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200余家临床机构,完成超过12万例骨科机器人手术。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从手术机器人产品发展趋势来看,5G通讯、3D打印、智能材料、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将不断整合进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体系中。手术机器人将越来越智能化,与医生、患者的交互水平越来越高。
从手术机器人应用趋势来看,手术机器人能够胜任的适用证范围越来越广,并将全面融入医疗业务全部场景。智能化、个性化、远程化的手术方式将伴随着手术机器人产品的不断迭代进步而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方式。手术流程也将逐步围绕手术机器人重塑,手术机器人将逐步成为手术全流程的核心要素。
从行业参与者来看,有大量新公司加入到手术机器人行业,创新型公司会不断涌现,手术机器人行业将逐步形成有诸多产品线的行业巨头和专注于某个专用型手术机器人产品的细分领域龙头并存。
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患者认知并最终认可手术机器人手术,行业整体市场空间快速扩大,客户群体也将由一、二线城市优势医院向区域医疗中心下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是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基于对骨科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挖掘,致力于用智能化的方法去重塑骨科手术流程,整合上下游一切相关的技术要素,研发以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并推动骨科手术智能平台成为骨科行业的基础设施,帮助医生精准、安全、高效开展手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造福患者,引领骨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智能时代。
报告期内重点经营工作如下:
(一)聚焦经营主业,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2025年上半年,招投标活动逐步恢复带动行业回暖,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始终坚定锚定战略规划,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导向,积极主动应对多重挑战,动态优化业务布局,在骨科领域持续深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31.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89%。
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量是衡量企业产品力、商业拓展能力、服务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综合指标。报告期内,公司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临床支付服务,通过提升医生临床操作体验以及患者治疗获益,有效带动设备使用量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数量超过2.2万例。截至2025年6月30日,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12万例。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品矩阵再更新
报告期内,公司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与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两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天玑思睿是公司最新的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平台,该产品源于临床对手术机器人产品多功能覆盖、人机高效协同、安全可控的迫切需求,实现了骨科手术向决策智慧化,操作精准化及治疗个性化方向发展;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是一款术中三维影像产品,该产品是基于公司对与机器人配合的术中影像的特定要求的理解进行研发的,该产品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天玑思睿协同,将更好地实现术中影像与机器人操作的实时交互,让“看见”与“执行”同步,大幅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精度与安全性。
(三)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稳步完善业务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既定出海战略开展工作,积极参与海外展会,全面展示公司的技术创新成果、产品矩阵、综合实力,多渠道拓展海外业务,与多家国际潜在合作伙伴接触洽谈,稳步构建国际业务网络。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先发优势
公司关注骨科临床需求,已经完成了多款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迭代开发,实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价值、产品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统一。骨科手术机器人所具有的“精准”、“微创”、“智能”、“低辐射”的临床优势获得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建立起了用户粘性,在后续跟踪服务方面优于竞争对手。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大型医疗装备,临床医生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才可以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由于骨科手术机器人购置成本较高和临床医生形成的使用习惯,竞争对手很难进入已经采购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医疗机构,公司先发优势明显。
2、“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研发机制模式。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医疗机器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医疗机器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医疗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以及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优势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承担了多项国家、地方科研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了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资源,建立起了公司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奠定了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预研一代、转化一代、上市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奠定了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3、创新型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经验
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开发工作,从2010年获得了国内首个骨科手术机器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许可证起,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均按计划获得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许可证。在此过程中,公司积累了实施创新型医疗器械成果转化所需的产品标准制定、临床方案制定的丰富经验,为公司持续进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4、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完整的高素质协同创新团队,覆盖机械、控制、软件、临床等医疗机器人研发相关专业,对涉及医用机器人产品标准制订、注册检测、临床试验和质量管理等医疗机器人产品研制与产业转化的各个环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319人,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88人。公司主要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公司研发人员121人,占员工总数的37.93%,主要研发人员均来自境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知名医院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5、技术优势
基于研发人才优势、积累的创新型医疗器械成果转化经验及“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优势,公司逐步建立起了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累积申请专利61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5项),累积获得专利授权42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2项),目前有效专利412项(其中发明专利78项)。除此之外,公司对骨科机器人控制系统在内的37项软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上述专利、软件著作权及相关非专利技术,构建了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壁垒。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骨科手术机器人构型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一种专业性极高的设备,主要原因在于应用的手术环境具有特殊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机环境复杂,包括患者、手术医生及其助手、护士、操作员等相关人员,手术床、影像设备、患者生命体征维持设备、手术其他配套工具设备等。这些人员和设备必须与手术机器人系统间都存在电气、机械、或人机交互的接口,合理设计人机接口是手术机器人构型的基本要求。第二,工作区域主要限制在手术室内,手术室可利用的面积、高度都受限制。手术相关的人员、设备和器械都必须布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并且要兼顾到手术环境的无菌环境要求。手术机器人的体积、形状、活动空间范围需严格设计,手术机器人需要的执行机构、控制计算机、位置传感器、力学传感器、手术工具等需要高度集成设计。第三,机器人活动空间与医生手术操作空间不可避免存在干涉。因此,如何通过构型设计,合理避让医生手术工作空间,是手术机器人构型的难点。第四,手术机器人构型还关系到手术安全控制、手术流程简洁要求等方面。公司通过多年技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已掌握一整套骨科手术机器人构型设计的流程方法,基于此,开发出多种构型,满足骨科手术机器人要求。
(2)骨科手术机器人高精度在线标定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手术工具定位的前提是让机器人知道手术路径的空间位置,这一过程称为机器人标定,即计算机器人工作空间和患者空间的映射关系。为保证手术安全、准确,骨科手术机器人标定的误差要求在0.5毫米以内。高精度的机器人标定涉及标定器结构、空间定位算法设计,需要克服患者术中移动、机械加工误差、传感器精度漂移等问题。公司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融合特征点和特征曲面的ICP方法,实现基于术前图像的手术规划和图像注册,并在关节手术机器人上得到应用和验证。
(3)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与处理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需要借助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多模态医学影像)用于手术规划和引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这些图像包括手术之前获取的CT、磁共振等三维图像、手术当中现场获取的透视二维X光图像及CT图像等。这些多模态影像反应了患者手术部位的不同的结构与功能信息,这些信息均有利于医生更好的进行手术计划与手术机器人控制,以达到手术治疗效果。为将这些来自同一患者的术前和术中影像以像素级的精度融合在同一个空间坐标系下,公司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多模态医学影像预处理与融合算法,并且计划将这些算法体现在手术机器人的主控软件当中,供医生在手术之前进行完善的术前计划,在手术当中将术前计划与现场获取的患者位姿信息进行高精度的融合,以指导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操作。
(4)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规划自动形成特征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公司采用基于先验几何结构的特征识别技术,通过传统医学影像处理当中的模板搜索、特征提取、阈值判断等算法,实现X线和CT图像中的标记点、套筒等图像的自动识别,误差小于1个像素,超越人眼观察的极限。一方面减少人为操作,加快手术流程,另一方面提高准确性,减少操作错误。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在充分理解顶尖医生在手术规划关键步骤中的思考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可普及的手术规划建议方案,帮助手术机器人技术在临床应用当中快速产业化落地。
(5)主被动融合光学跟踪技术
公司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当中包含光学跟踪子系统,该子系统目前仍然采用被动光学跟踪技术,该技术相对成熟,精度稳定可控,但是该种被动光学跟踪器受跟踪器尺寸限制精度难以继续提升,并且跟踪器与光学跟踪相机之间无法进行主动通讯。公司研发的主动光学跟踪技术采用“跟踪器主动发射-光学跟踪相机受控拾取”的方案,精度高、跟踪器小型化、耐久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可以进行双向通讯等性能优势。公司2021年及以后上市的产品均采用了主动与被动跟踪融合的技术方案,结合了两种技术的优势,提升了产品的性能。
(6)光学跟踪器制造工艺与测量技术
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当中包含多种不同型号、不同应用场景的光学跟踪器。光学跟踪器对加工精度、装配精度、耐消毒性与测量都具有独特的高要求。由于公司产品当中的光学跟踪器采用了宝石型被动反光球,没有成熟的制造工艺和测量技术可以借鉴。对此,公司自主发明了一整套包含光学跟踪器的成型、测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的技术。
(7)末端手术工具模块化设计技术
在骨科手术中,不同术式对手术机器人有不同的要求,包括需要不同类型的图像(X线、CT),不同的标定装置和手术工具。骨科手术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通过模块的组合满足不同术式的需求,实现一机多用,目前已可以开展多种术式,且仍在持续的扩展。
(8)高重复定位精度机器人工具现场装卸技术
公司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为通用骨科手术平台,覆盖多种类型适应证与全身不同手术部位,为适应不同的手术要求,公司研发、注册并生产一系列专用工具配合手术机器人共同使用,根据手术现场需要为机械手臂装配专用手术工具,为保障每一次现场的装配都能确保综合手术精度,公司设计了专门的装卸结构与相应的高精度(微米级)加工工艺与质量保障技术。
(9)骨科手术机器人批量生产精度保障与控制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医用设备,产品精度性能合格并确保临床应用顺利进行是产品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司根据骨科手术的临床需求和机器人产品特点,设计出了一套骨科手术机器人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并开发出了相应的检测装置,该方法已被手术机器人行业标准引用。为了确保每一套手术机器人在交付后精度有保障,发生精度偏差时能够自检并提示,公司在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以及生产体系当中都内嵌了坚固的支撑环境,保障了目前装机医院手术的安全有效。
(10)现场沉浸式的人机交互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本质上是协助医生更好完成手术的工具,在远期实现标准术式的自动化操作能力之前,离不开医生在手术当中的密切协同。通过打造围绕医生的“手术操作舱”,将手术所需关键信息,机器人动态信息,患者信息提取后直观提供给手术医生,同时让手术医生能够“足不离操作位,眼不离手术区,手可以直接控制进程”就成为关键技术。在“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中已经体现了这种沉浸式人机交互环境的关键要素。
(11)自平衡机器人稳定支撑技术
公司产品骨科手术机器人在精度控制上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这需要一系列要素的保障。其中,为保障手术过程当中机械臂子系统处于高度平衡与稳定的状态并且方便移动,公司专门研发了自平衡机器人稳定支撑技术模块。该模块安装于机械臂子系统底座,平时处于收纳状态,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当中可以稳定支撑整个机械臂子系统,保障手术亚毫米级定位精度。(12)骨科手术机器人专用手术室设计与应用技术
公司的长期目标是持续推进智能骨科手术解决方案的逐步实体化落地,为配合骨科手术机器人更好的完成手术操作,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获取与机器人手术全程控制手段,公司长期坚持在数字化手术室领域开拓,并且结合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软件与硬件,为医院定制骨科手术机器人专用手术室。在包括远程规划、音视频交互、专业教育、术中设备集成等领域持续进行定制化整合,该技术为应用技术,其便利程度取决于公司对机器人手术与骨科医生的深刻理解。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提交专利申请2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项),新获得专利授权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项)。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积申请专利61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5项),累积获得专利授权42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2项),目前有效专利412项(其中发明专利78项)。此外,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软件著作权累计申请并获得备案授权37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