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通达电气(603390)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30 13:11: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通达电气(603390)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属于智慧交通业务领域,主要应用于大中型客车、城市公交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其中以城市公交车为主。按照公司主要产品应用领域,公司属于智能交通行业下的智能公交子行业,处于智能交通行业生产制造中间环节。

    智慧交通行业是将先进的信息、通信、电子传感、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地运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以建立一种高效、便捷、安全、环保和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衍生的相关设备、服务、技术的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的产业领域。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城市交通管理等都是智慧交通的应用场景。

    1、产业政策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制定了“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发展目标,就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科技部印发《“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聚焦智慧、安全、绿色三大方向,提出六大领域18个研发重点,明确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燃料电池、高效驱动电机、车路协同无线通信、车辆主动防护及自动预警等技术”等智能绿色载运装备技术的重大研发方向;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作为重点研发任务之一。

    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23年-2025年作为试点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将“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通行便利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

    2024年,工信部等部门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开展,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不断遴选符合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开放测试道路、发放测试示范牌照等;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技术要求》(GB/T43766-2024)、《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环境技术条件第1部分:公共道路》(GB/T43758.1-2024),明确智能网联车运行安全测试要求。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延续2024年以来的“以旧换新”政策,提出扩围支持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以及强化资金支持等内容。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汽车方面提到“延伸汽车消费链条”;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等部门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相关实施细则。报告期内,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多地地方政府部门颁布补贴相关具体实施方案。

    2、行业现状

    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在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等主管单位关于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等政策、精神指引下,产业生态逐步构建,为技术落地提供支撑,智慧交通行业朝着绿色、高效、精准服务、数据驱动创新方向发展,面临技术瓶颈、法规伦理、普惠性需求等挑战,未来将持续深化,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公共交通、物流运输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以智能公交为代表展现出多元技术应用与政策产业协同的发展态势,智能化、绿色水平不断提升。

    在汽车产业绿色智能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及全球化贸易格局变动的机遇下,我国商用车出口市场呈现“传统市场与新兴机遇并存,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并正在经历从“以价取胜”到“技术输出”的转型。但是,贸易壁垒、合规风险、供应链波动等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地区冲突等导致的风险仍然存在。

    报告期内,在以旧换新政策有效带动、公交客车进入新的换车周期、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态势、国产车性能及价格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优势等因素影响下,下游市场整体需求持续向好,尤其是公交客车销量增长显著,且出口业务保持增长。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报告期内,全国公路客运量为576149万人次,同比减少1.2%;全国公路货运量2057052万吨,同比增长4.0%;全国公共汽电车城市客运量为1850683万人次,同比减少5.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报告期内,商用车销量212.2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货车销量185.6万辆,同比增长1.8%,客车销量26.5万辆,同比增长8.7%;商用车出口50.1万辆,其中货车出口43.0万辆,客车出口7.1万辆,同比增长均达到10%以上;新能源商用车出口4.9万辆,同比增长2.3倍。根据慧眼看车数据,报告期内,我国5米以上客车累计销售5.88万辆,同比下降5.1%,其中公交客车累计销量为2.22万辆,同比增长16.0%。

    根据慧眼看车发布数据,报告期内5米以上客车排名前十的制造企业销量集中度超过90%,仍呈高度集中态势;各部门定稿发布46项汽车相关新标准,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车等领域,通过强化安全技术、规范智能网联等方面推动行业变革,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整合。面对这一趋势,行业内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兼顾合规与用户体验,加速向安全、绿色、智能方向转型。

    3、发展前景

    商用车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政策引导、技术变革及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绿色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短期内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商用车行业整体发展承压,并存在政策驱动下加速老旧车辆淘汰趋势;长期来看,在政策引导、技术变革、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商用车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交通模式难以应对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公共交通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每年承担着百亿人次的客运量,兼具短期民生保障与长期战略价值;物流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经脉”,是支撑城市经济循环的重要纽带,通过优化线网布局及智能调度系统、提高运载工具新能源渗透率、建设充电桩网等方式,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设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以及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并在短期内形成政策驱动的市场需求。长远来看,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运输是低碳发展的核心载体,通过“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协同等技术,促进节能降耗;共享出行模式降低车辆保有量,能够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重塑交通生态。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缩小城乡出行差距,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电商快递、冷链物流等高端货运需求持续增长;在政策推动下,公路货运趋向承担“最后一公里”角色,货车市场在总量增长的趋势下细分领域呈现分化。

    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运营成本核算制度,提出补贴补偿、价格机制优化等政策,助力公共交通企业维持运营,提升可持续化运营能力。2024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立足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发展实际,坚持城市公共交通公益属性,进一步明确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公交优先地位,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求保障用地、资金及路权优先,为行业发展提供法治基础。

    公共交通领域相关运载工具在政策驱动下,将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城乡一体化方向转型。企业需把握时机,深化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在万亿级市场中构建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二)主营业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业务分为智慧交通、移动医疗两大领域。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聚焦“车-路-场-云”四位一体技术矩阵,面向整车制造与运输服务双端客户,打造集智能硬件、软件平台与数据服务于一体的行业解决方案。逐步形成智能网联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机与热管理系统、车载部件等三大产品系列,涵盖功能性部件、车辆运营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及展示的智慧应用、数据存储服务等,解决了车端数据采集及初筛、云端数据分析、车端与云端数据交互等问题,形成“智慧平台+智能终端+数据服务”的全链条业务覆盖;同时,面向客户提供专用车改装设计及生产服务。在移动医疗领域,提供健康筛查、康养服务等移动医疗车,搭配云端互通平台,形成远程诊断机制,构建了“移动检测+云端协同”的新型服务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智慧交通领域,尤其是大中型客车和城市公交车业务,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更。

    2、公司主要产品

    (1)智慧交通领域

    1)智能网联系统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包括智能交通管理云平台、智能座舱系统、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等,适用于各类商用车及其运营管理。

    ①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

    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依托“通达云”,通过连接车、路、场的传感器设备,汇聚物联设备信息,进而构建一张感知网络,并结合各经营流程,如运营调度、主动安全、客流分析等N个智慧应用,构建管理一张图。物联感知的一张网和业务管理的一张图借助智慧交通SaaS云脑(形同数据工厂),进行数据提炼、加工、分析、融合等预处理,将处理后的主题分析数据依据不同角色,面向车企、行业监管部门及市民用户分发个性的数据服务,形成数据闭环。

    具体以智慧公交、智慧场站、智慧传媒、数据中心、智慧出行、智慧监管六大板块为业务发展方向,围绕车辆运营数据分析、应用、增值服务,面向客户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智慧公交:提供智能调度管理平台、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车联网安全预警云平台、TDMS视频管理系统、客流分析与仿真平台、智能收银管理云平台等多套车辆管理解决方案;以及ERP运营管理综合平台、智慧公交枢纽云平台、公交大数据分析平台(公交大脑)等车辆运营企业内部管理解决方案,实现多系统数据集成、打破应用系统界限、进行数据沙盘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及决策科学性,助力企业数字化管理发展。相关解决方案通用于公交车、景区摆渡车等客车及其运营管理,以及物流车等商用车及其运营管理。

    智慧场站:提供智慧场站管理系统、充电运营管理平台、智能电子站台管理系统,适用于不同的停车场、路侧站台管理,智慧场站管理系统可实现视频监控、自动抓拍、自动巡检、安全预警等功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安全防范;充电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多桩融合、商家互联互通,提供充电服务、运营管理、结算清分等业务功能的SaaS服务;智能电子站台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电子站牌将提取的车辆实时位置、空车率、周围商圈及旅游景点等信息嵌入候车区,并与自动售货、共享充电等电子化设备互联互通,打造“候车+生活+休闲”的出行驿站。

    智慧传媒: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集成化管理车端、站场的电子显示屏等媒体资源,实现媒体设备管理、视频在线制作、实时发布、远程监控等功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渠道、可触达的信息发布服务。

    数据中心:公司搭建的通达云,能够快速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服务器资源和服务器配置,满足用户流量增长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实现大数据平台的统一管理和租户相互独立相结合,具有易管理、高可靠性和灾备机制的特点,以云服务形式为客户提供IT基础服务资源。

    智慧出行:基于GPS/北斗、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在实现车辆实时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公交平台及智能电子站牌,提供线路信息、车辆实时到站信息等服务,通过实时公交平台进一步提供线路换乘方案规划、站点定位等服务。

    智慧监管:打造交通行业监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和行业壁垒,实现业务联动和数据联动,实现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预警、应急指挥与协调联动、辅助决策分析、公众信息服务及整体业务管理。

    ②智能座舱系统

    围绕车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方向,运用高清视频处理、高清视频智能识别、无线网络通信等技术及AI算法,逐步形成了乘客信息管理系统、监控调度系统、中控屏、智能仪表、智能收银系统、T-BOX、辅助驾驶系统(包括ADAS司机驾驶辅助系统、360全景行车辅助系统、电子后视镜)、DSM司机行为监控系统等为核心的智能座舱系统系列产品,实现车端数据采集、初步处理以及车端与云端数据交互等功能。

    ③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为满足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对运行安全的需求,基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温度复合式系统,模糊智能控制算法等技术,形成针对易燃物、烟雾的智能报警系统;利用光触媒、紫外线照射,结合车厢送风系统,形成了车载智能空气净化系统;结合智能疏散系统、车载智能消防灭火系统,形成全覆盖的运载工具安全管理系统。

    2)新能源汽车电机与热管理系统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控及氢燃料电堆的工作温控;热管理系统以电子风扇、电子水泵为核心零部件,能够提高动力系统工作效率、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延长使用寿命,具备远程升级和数据存储功能;可适用于客车、卡车、物流车等商用车以及新能源推土机、新能源装载机等工程机械。

    3)车载部件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车辆轻量化、环保、美观等需求,不断进行工业、机械结构、软硬件设计迭代,包括塞拉门、电池托盘、车载照明产品、风道、车内顶等多个品类。

    除上述产品,公司基于移动医疗车研制经验,整合核心科技成果,多维度发展专用车业务,并通过“车厂联合开发”等新模式,加快新车型落地,打开市场。

    (2)移动医疗领域

    公司基于多年车载电气产品研制、生产的技术积累,以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为目标,解决高精密医疗设备在车上的抗震、抗电磁干扰等问题,将高精密医疗设备与车结合,通过5G通讯技术,以及云平台的搭建,构建用户、医生、医院及管理单位的互联互通渠道,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筛查、远程线上诊断等医疗服务,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目前的产品有5G智能综合体检车、一站式CT体检服务车、5G智能眼科巡诊车、移动PCR实验室以及5G智能康复理疗车等。

    3、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研发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以自主研发为主。为保持在细分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公司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政策、技术研发人员绩效指标与产品销售情况挂钩等方式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市场敏感度,另一方面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合作,共同承担省市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克服行业技术难点和瓶颈,不断将新的技术理论转化为有效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公司产品均采取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市场策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快速定制化研发及服务能力,以及配套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具备先进的生产能力,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客户的订单情况来确定生产计划和组织安排生产,采用柔性生产模式,可以快速切换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充分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规格不一的订单要求;同时,公司通过不断调整产线、优化生产工艺,力求在柔性化产线设计的基础上,满足标准化、大批量生产需求。公司采取“以产定购+合理库存”的采购模式,采购科根据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以及生产原材料的安全库存量等数据制定采购计划,向供应商提出采购需求并确保到货时间;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流程、采购管理流程以及仓储管控流程。

    公司的销售模式,按照销售渠道,可分为直销模式与经销模式:直销模式指公司直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经销模式指经销商根据客户需要向公司定制化采购再销售的业务模式。按照产品销售面向的对象,可分为标配销售模式和终端销售模式:标配销售模式是指产品订单需求来自商用车生产厂商;终端销售模式是指产品订单需求来自商用车最终用户(主要为各地公交公司)。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商用车生产厂商,通常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因此公司以直销、标配销售模式为主。

    公司产品定价原则为“成本费用+合理利润”,综合考虑销售规模、销售区域、竞争状况等多个因素后,通过商务谈判或投标等方式确定销售价格。

    公司注重参与国内外举办的本行业知名展会,一方面展示公司最新研发成果,扩大公司影响力,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另一方,积极开展行业交流与合作,获悉最新行业动态。报告期内,公司参加了上海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展览会、中国环博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CICEE)。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较上年同期没有发生变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秉承“以优质的产品为业务发展基础”的经营理念,报告期内,聚焦主业,围绕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开展研发工作;充分利用投资、合作等不同方式,推动业务发展,挖掘市场空间;紧抓产品质量关,持续优化成本管控工作。报告期内,在以旧换新政策有效带动、公交客车进入新的换车周期、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态势、国产车性能及价格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优势等因素影响下,下游市场持续向好,加之公司持续有效维护市场开拓成果,公司经营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2134.9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73%,与行业发展趋势一致。

    1、聚焦主业,挖掘新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在卡车领域实现营业收入约3992.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90%,带动公司在除客车外商用车领域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增加。

    公司基于现有产品进行技术迭代、优化和新功能开发,形成产品系列,并在商用车的不同应用领域,挖掘应用场景。公司通过不断研制新产品,提高在不同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报告期内,主要围绕高压风扇、电动翻版小型投币机、户外广告彩屏等新产品,以及新型号的调度屏、中控屏等七大重点产品的研制开展工作。截至报告期末,户外广告彩屏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其他项目产品处于试产、样机试制等不同阶段;智慧交通管理云平台的优化工作主要围绕系统应用模块化开发展开,拟通过系统应用模块化设计,提高对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通达科技完成设立。作为公司在欧洲地区的二级全资子公司,通达科技承担相关区域市场需求分析、定向产品开发等功能。公司拟通过业务主体本地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效率,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海外业务布局。

    2、推动新领域业务持续发展,完善产业布局

    公司持续完善在移动医疗领域、乘用车领域和专用车领域的产业链布局,提高业务协同性,推动相关业务可持续发展。

    移动医疗领域,公司一方面积极参与医疗车采购、租赁投标项目,开拓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与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研制、推出新车型,探索市场需求、积累产品经验、寻求业务机会。报告期内,公司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祺迹汽车对“5G智能眼科巡诊车”进行升级,推出集“防筛诊治”为一体的“慧眼移动医院”,为患者提供预约、检查与治疗、随访,全链条健康管理服务;并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共同研制5G智能康复理疗车,搭载先进理疗设备,为患者提供运动康复训练、呼吸康复训练等服务;启动与广州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就5G脑心动车(老年痴呆筛查车)的研制工作,拟搭载多维度多场景老年筛查评估系统、阿尔茨海默病血浆标志物监测体系、老年痴呆早期快速筛查与干预脑机接口系统等,实现老年痴呆系统性筛查;并启动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侨医院)就5G骨科筛查车的研制工作。

    乘用车领域,电池托盘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94.83万元,较上年同期实现约7倍增长。在完善的团队建设、全流程服务的机制下,公司不断推出新型号电池托盘产品并获得客户准入,为业务突破式增长奠定基础。

    专用车领域,报告期内,完成一款纯电动冷链物流车型号公告,另有一款甲醇渣土车进入型号公告申报阶段;同时,积极联合智驾方案提供商布局无人物流车项目,目前该项目仍在开发阶段,暂未形成收入。

    3、质量、成本两手抓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核心产品质量关,按照研发、制造、交付等业务环节制定具体绩效指标,进行全品类质量监控和重点产品质量考核,定期进行原因分析,以结果为导向,通过严把零部件输入、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提高产品合格率,依托数据分析,推动“零缺陷”制造建设。报告期内,实现重点产品一次合格率进一步提升,塞拉门、智能仪表等多款产品一次合格率维持在100%。

    公司持续深化成本管理,提高产品研、产、销各环节资金投入分析要求,细化成本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通达电气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