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神农种业(300189)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及主营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优质油菜、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选育、繁育、制种、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依托核心种子品种带动的粮油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务。公司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耕大食物观,坚定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速海洋水产业务布局,探索从传统农业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农业转型,推动高产、高效能、高质量种子(苗)品种的育种研发和商业化推广。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子,油菜籽、大米等农副产品和农化产品,销售区域覆盖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及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境外地区。公司在重庆、湖南、贵州、海南儋州拥有四家核心子公司,覆盖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等核心品种主产区,在各区域子公司建有科研育种基地。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种业业务经营模式
①新品种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工作以取得自有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创新及高效的繁殖制种技术为目标,由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及子公司协同开展,或与农业科研院所、其他种业企业及农业专家等通过协议方式合作开展。
A育种条件
生物育种研发是种业公司发展的核心,需要种质资源、育种基地、育种技术设备和科研团队。为保持公司科研实力,提升创新能力,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公司子公司重庆中一种业设立有农作物研究院,下设水稻研究中心、油菜研究中心、玉米研究中心、杂粮研究中心,并建立了分子育种实验室。公司在重庆垫江、南川、巴南、四川、贵州、湖南、海南等地建有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及覆盖主要生态区域的多点测试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培养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在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公司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与中国农科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牵头承担了重庆市水稻、油菜等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参加了国家及地方多项重大农作物良种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子公司重庆中一种业作为国家首批种业阵型企业,参加了重庆市垫江县全国水稻制种大县县企共建项目,4个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案例入选全国典型,进一步夯实了公司的育种科研实力。
B育种程序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育种方向及目标;收集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材料;选育优质、高产、抗逆、好制种的亲本材料;新组合测配、观察、多点比较试验、推荐参加各级区域试验;新组合示范、展示、种子繁育与大田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C育种周期
一般情况下,从收集种质资源、创制新材料,到选育出新品种需8-10年,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可缩短到3-4年。
D品种所有权归属
公司油菜、水稻、玉米品种绝大多数为自主选育,其品种所有权完全归公司所有;部分与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合作选育的品种,其品种所有权为公司与合作方共有,各自权属比例通过合同进行约定。近年,公司通过代理开展了大豆、高粱种子的经营,并启动了大豆和高粱品种创新,一批自主培育新品种已进入试验审定阶段。公司持续多年的稳定发展,源于公司在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上有自己的核心科研团队和产品,创立了Q优、神农优等系列水稻,庆油、晶油等系列油菜,新中玉、劲单系列玉米品牌。公司将持之以恒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稳定的科研团队、制定切实有效的科研激励措施,确保公司持续推出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
E研发模式的风险
在自主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下,对公司自身研发实力的要求较高,公司需要具备前瞻性市场预判能力以精准定位育种方向,并依托充足的种质资源、稳定的科研基地及高素质团队保障研发效能。长期高投入、育种周期长及关键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研发进度滞后或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公司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成果保障体系、优化技术路线协同、动态评估市场与政策风险,确保研发模式的高效与可持续性。
②主要生产采购模式
公司的存货来源于自产与外购,其中,油菜、玉米、杂交水稻种子等农作物种子产品大部分源于自产;农化产品、周转材料源于外购。由于种子生产属大规模种植生产,而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故公司自产的种子主要采取委托制种单位生产的方式获得。委托制种生产模式分为“组织农户集中生产模式”和“租地雇工集中生产模式”两种。
在“组织农户集中生产模式”下,由公司委托的制种单位组织当地农户进行生产,同时负责农户生产管理并集中收购种子,或公司直接组织当地农户进行生产,如出现自然灾害、技术不当等情况影响制种产量,主要风险分别由制种单位或公司承担。
在“租地雇工集中生产模式”下,由公司直接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农户租赁土地,并雇佣农户进行生产,如出现自然灾害、技术不当等情况影响制种产量,主要风险由公司承担。
③主要销售结算模式
农作物种子产品销售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公司+经销商+农户”和参与政府采购的销售模式。其中,采用经销商销售模式运作的主要方式:1)定期通过信用评估选取经销商;2)向经销商销售的产品主要为买断销售,并先收取部分货款;3)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即为该产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期后涉及的销售退回做退货处理。
(2)生物资产管理模式
①农作物种子
油菜、玉米及杂交水稻种子等农作物种子产品,其发芽率、纯度、净度、水分等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的种子为合格种子。为了持续保证种子的质量标准,存储条件尤为重要,需要封闭仓储,严防虫、鼠等危害,低温低湿以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公司在所销售推广区域均建有符合条件的种子仓库,在重庆垫江基地、贵州毕节基地和湖南望城区均建有标准化冷库,较大程度提升了公司种子冷存的质量保障水平。
种子入库时,需抽样一定数量的产品经过水分测定、净度分析、发芽率检测、DNA纯度测定、精选处置等过程,办理合格品入库;对于库存种子,在品质及价值上,公司每年两次检测其出芽率,芽率不合格的按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数量上,公司每月进行种子抽样盘点,年度终了,公司会组织全面盘点,将盘点结果与系统记录核对,出现差异时,根据形成差异的原因按照会计准则和公司规章进行处理。
②水产种苗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深远海网箱养殖管理实践,并针对引进的部分鱼类种质资源进行了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养成实验,已形成生物性资产。现阶段管理重点围绕种质安全、基础养殖流程与风险控制展开。
种质管理:外购苗种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如疫病监测报告),并对活力、寄生虫等指标进行人工抽样检测;自产苗种执行基础分级标准(体型均匀度、畸形率),不达标批次实施淘汰,保障生物资产健康度。针对高价值种质资源,通过人工抽检与性状记录进行初步保护。
生产管理: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关键参数(溶解氧、pH值、温度等),记录养殖环境数据并调整投喂频率。饵料管理以市场通用配方为主,针对肉食性鱼类采用高蛋白饲料,并通过人工抽样监测饵料转化效率,优化基础投喂方案。养殖周期内定期抽检生物资产生长指标(如体长、肥满度),确保达标率符合预期。
(三)公司行业地位
1、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当前,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种业创新体系持续完善,种源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然而,面对全球种业竞争新格局,我国在种质资源深度挖掘、育种核心技术突破、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国家将种业振兴置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高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要求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充分发挥"南繁硅谷"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强调,明确提出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农业农村部紧抓落实,密集出台《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种业基地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从品种选育、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全链条发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种业政策支持体系。
在粮油安全领域,国家持续强化油料产能提升政策支持。中央连续四年通过一号文件部署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明确提出“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潜力”,支持发展特色油料作物。《规划》更进一步提出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水产种业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和《规划》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和建设海上牧场,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海南省以“向海图强”为战略引领,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推进渔业“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着力建好“蓝色粮仓”。其《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精准聚焦水产种业与深海网箱养殖,依托三亚崖州湾水产种业南繁基地,强化抗逆性、高生长性能苗种选育,并积极推动种质资源跨境合作,打造水产种业创新高地。
全球种业正迎来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革命性机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方向,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海南省行动方案亦提出打造“国家海洋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为种业特别是水产种业创新指明了发展路径。在此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国种业正迎来生物技术突破、政策红利释放、金融资本加持的三重机遇。基因编辑、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加速突破,种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首批获《全国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和“国家农作物种子进出口权”的四家股份制公司之一,也是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拥有水稻南繁育制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资质。公司是农业部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种业企业,被中国种子协会认定为“企业信用评价AA级信用企业”,并任常务理事单位及水稻分会副会长单位。公司多次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海南省诚信示范企业等荣誉。子公司重庆中一种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培育的“庆油3号”油菜品种连续四年(2022-2025)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并在2025年国家推广目录中由成长型品种跃升为骨干型品种,其示范片入选2024—2025年度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支撑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庆油8号”首次入选2025年国家推广目录成长型品种,示范片入选2024年全国大豆油菜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并有3个示范片入选2024—2025年度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支撑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2025年,公司与子公司重庆中一种业再次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目前,公司共拥有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神农种业、重庆与贵州子公司)。此外,神农水产种源成功通过国际BAP认证。公司还通过ISO9001认证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持续在种业领域保持行业前列。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领先的育种技术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公司致力于油菜、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以及海洋水产的育种研发。公司培育的“庆油”系列在优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特高含油率育种的突破,曾两次刷新我国冬油菜区含油量最高纪录,在高含油量油菜品种培育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4年底,“庆油”系列油菜累计推广4000万亩,居全国第一。其中,“庆油3号”“庆油8号”推广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九。公司参与主持的“油菜稻田免耕轻简化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连续三年入选重庆农业主推技术,助力重庆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水稻方面,公司研究建立了高效的优质高产抗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特别是在寡照高光效优质育种、耐热优质育种及多优良性状聚合育种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了西南极端寡照和高温伏旱对水稻品质改良和产量提升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优质、高产、耐热、抗病等多优良性状的有机聚合。
公司在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优质种质资源。公司正在研发的育种种质材料已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进入太空,进行高含油、宜机收新品种育种实验。丰富优质的种质资源为公司的育种研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助于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优良品种。
(二)“大食物观”引领下的海陆双链种业创新发展战略
公司深度践行“大食物观”理念,精准把握国民膳食结构从“量能保障”向“品质升级”的转型机遇,依托海南自贸港的海洋资源禀赋与政策优势,将产业布局从传统耕地向深远海资源拓展,创新构建以“蓝色粮仓”为核心的立体化食物供给体系。通过深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实施“农作物种业+水产种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陆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深远海网箱养成”的海陆全链联动模式,加速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落地,深度契合国家“向海洋要食物”的战略导向,充分释放优质种质资源供给潜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海陆协同创新的生态竞争优势
公司创新性构建了海陆全产业链生态养殖体系,将通过深度融合两种生物资产管理模式形成战略互补,同时叠加海域资源独占性优势和政策赋能,形成“陆基育苗+海洋育成”的产业闭环。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依托自主建设的陆基工厂可实现精准化育苗管理,通过智能水质调控系统、疫病生物防控体系和自动化投喂装置,确保优质苗种的稳定供应;同时借助深远海纯净水域的生态自净能力与规模化养殖优势,打造绿色、低密度的海上牧场,使产品兼具健康品质与生态价值。在风险管控方面,公司通过陆海联动的空间布局分散经营风险,以陆基工厂的可控环境对冲深远海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同时运用规模化养殖技术有效降低边际成本。通过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促进资产周转效率的大幅提升,形成“生态品质+稳定供应”的双重市场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完善覆盖种苗繁育、智能养殖、风险预警的全维度技术体系,致力于构建现代渔业产业护城河。
(四)纵深推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公司研发工作以取得自有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创新及高效的繁殖制种技术为目标,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开展新组合新品种生态测试,各子公司在各自区域开展育种创新及配套技术研究,广泛与全国农业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种业公司及科学家等开展合作,针对良种培育的薄弱环节与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联合体攻关,致力于推动种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打破种质资源的瓶颈约束,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公司坚持以党支部结对共建为抓手,探索科企联盟、校企共建模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新格局,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