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渝农商行(60107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2025年上半年,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和监管工作要求,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深入构建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全行活力、动力、价值创造力大幅提升,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主营业务发展有增有优。规模、效益持续增长,资产总额16,301.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1.89亿元,存款余额10,251.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2.49亿元,贷款余额7,65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9.7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7.41亿元、净利润78.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6%、3.79%。贷款质量、成本管控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1.1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11%、拨备覆盖率355.58%,具备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成本收入比26.58%,存款付息率1.52%、同比下降27个基点。市场形象稳步提升,A股纳入沪深300指数,H股纳入MSCI指数,排名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第112位、较上年末提升7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农商行和西部银行首位。
服务地方经济向上向好。一方面,保持“农村领跑”优势。发挥地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力银行”作用,将近70%的人员、80%的网点、80%的自助机具投向县域及农村地区,形成“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庞大网络布局。持续整合零售、网点、科技资源,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巩固县域地区经营优势。升级“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市100%的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探索构建生态特色产业知识图谱和产业大脑,“一县一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服务方案超40款,因地制宜支持地方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2,602.18亿元,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重庆同业首位。另一方面,加快“城市赶超”步伐。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精研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图谱,科技贷款余额998.05亿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余额802.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66亿元。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打造“国补”“文旅”等金融场景,信用卡及消费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增量规模居重庆首位。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8.46亿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获评最高级“一级”。加快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产品,联动政府部门、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及机构等形成“多方协作联动、相互成就共赢”的养老金融生态。高效服务“两重”“两新”,支持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点项目159个、贷款余额268.22亿元,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587.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69亿元,助力重庆“六区一高地”建设。
金融风险防控稳扎稳打。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落实监管新规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授信审查审批管理机制,细化专职审批人管理要求。全面推进智能风控,拟定三年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授信业务全面线上化及全面风险监测系统的升级优化。梳理全行信贷产品,基本完成产品树、产品量化评价标准的构建,推进系统落地。打造风险数据集市统一风险视图。
改革转型发展提速提量。加快推进全行体系性重塑、理念转变升级、动能新旧转换,通过细化落实一年预算、各条线制定三年规划、加快筹划“十五五”五年战略,实现全行战略短期、中期和长期有序衔接、滚动推进。积极构建和培育数字化获客、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贷后三大能力,系统性重塑业务流程;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系统性做好产业链营销和产业链风控,全面提升体系化展业模式;拓展和创设丰富的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生态,系统性打造社区商业、科技金融、特色农业、文旅等多种生态场景,扩展多种盈利模式,持续巩固提升本行核心竞争力。数字金融加速推进,关键工程落地实施,今年以来,持续推进建设型项目40个,10个项目投产(包含部分投产项目6个)。加大知识产权建设力度,申请各类专利及软著200余项,参与各项标准制定近50项。加速AI应用落地,完成AI中台建设和大模型垂直应用落地。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