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南威软件(603636)发布2025年中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3.14亿元,同比上升38.49%,归母净利润-7204.52万元,同比上升37.23%。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43亿元,同比上升20.72%,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3735.36万元,同比上升21.01%。本报告期南威软件存货明显上升,存货同比增幅达44.87%。
本次财报公布的各项数据指标表现尚佳。其中,毛利率24.2%,同比减29.06%,净利率-23.89%,同比增54.75%,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38亿元,三费占营收比43.91%,同比减38.5%,每股净资产3.94元,同比减8.86%,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03元,同比增136.92%,每股收益-0.12元,同比增40.0%
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
财报体检工具显示:
最近有知名机构关注了公司以下问题:
问:祝贺南威发布新产品,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我们看到,南威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已是国内领先企业,建立了深厚的 G端壁垒。这次毅然进入大健康这个专业性极强、竞争也异常激烈的领域。请问,公司如何将过去在 G端积累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在大健康赛道上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
答: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本次战略升级的底层逻辑。我们认为这是“使命的延伸”和“能力的复用”。我们深刻地洞察到:中国大健康行业目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如流程冗余、服务割裂、数据孤岛、用户体验差、健康价值获得感低等等,本质上是一个制度性的、社会级的系统工程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二十多年来最擅长、做得最成功、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我们的竞争优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拥有在中国最复杂的数字系统里,成功推动制度性创新并实现大规模普惠服务的独一无二的组织基因。具体来说,这种基因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我们是“制度性创新”的设计师和推动者。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河南的“一次办妥”、福建的“全网通办”等,这些改革的背后是极其复杂的跨部门流程再造和利益破壁协同。它挑战的是几十年的工作惯性和组织壁垒。我们不仅仅是技术提供商,我们还是模式创新者、核心设计者和全国推广者。现在,我们看健康领域,患者为了解决健康问题“多次跑、多头问、多花钱”,这和当年政务信息化的痛点何其相似!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我们操盘大型改革的经验,去设计和构建一个“健康服务最多跑一次、健康问题不见面解决”的中国式健康管理新范式。这种改变系统、重塑流程的能力,不是任何一个单纯的互联网或 AI公司所具备的。第二,我们拥有“国家级的信任”作为基石。我们能支撑起全国范围的电子政务系统,意味着我们的技术研发力量、产品体验水平、安全合规能力,都已经通过了国家最严苛的考验。当我们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大健康领域时,我们带给政府、医院和用户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任感,这也是南威刚进入大健康行业就能迅速建立广泛合作的原因。第三,我们具备“G端+B端+C端全链路整合”的实战经验。政务信息化,本质上就是打通 G端、B端和 C端之间的壁垒。我们的产品,早已在亿万级的民生服务中,磨炼出兼顾各方利益、用户体验一流、系统稳定可靠的超强能力。医疗健康生态的复杂性,恰恰需要这种能够“向上对接政策、中间协同机构、向下服务用户”的全链路整合能力。我们不是从零开始学习如何与 G端和 B端打交道,我们是在我们最熟悉的主场作战。除了我们的组织基因优势,我们选择在这个时机布局大健康事业,还有一个关键的变量,那就是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大模型是我们实现新使命的“超级生产力工具”。它能将我们从上一代医疗 AI技术深渊中解放出来,较低成本地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健康干预、高效率的医患沟通和智能化的疾病风险预测。当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医学的专业性,所以南威在成立北京茶寿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后,立即携手北大医学部共建大健康联合实验室,并与中华医学会合作探索疾病的个性化管理方案。所以,我们不是在跨界,我们只是在用我们最核心的能力,去解决一个更伟大、也更具价值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