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精达股份(60057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作为传统制造业领域内专注于电磁线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迄今已拥有逾三十年的行业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国内电磁线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特种电磁线、特种导体以及模具制造与维修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漆包铜基圆线、漆包铜基扁线、漆包铝基圆线、漆包铝基扁线、银铜合金导体、特种合金线材及特种导体线材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电力输变线路、人工智能、军工、航空航天、家电、特种电机、5G通讯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公司目前已建成覆盖长三角(铜陵、常州、常熟及上海)、珠三角(广东佛山/东莞)和环渤海(天津)的三大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洲、南美、北美、东南亚、中东、日本等全球市场。
公司控股子公司恒丰特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及航空航天、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消费电子、移动通信、精密医疗器械等领域。恒丰特导拥有专业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团队,并在112G/224G高速传输镀银铜导体、高强高导合金导体及超微细先进导体制备等领域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作为国内特种导体行业的主要生产企业,恒丰特导在生产规模与市场销量方面位居国内细分领域前列,已确立显著的市场地位与技术竞争优势。截止目前,恒丰特导越南工厂已量产。
2、行业情况
电磁线是电能传输与电磁转换的核心材料。从家用电器至新能源汽车,从轨道交通至航空航天,其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和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磁线行业延续稳步增长态势,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光伏)、特高压输电、工业电机及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持续需求驱动。伴随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高效节能电机、大功率充电桩、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系统的电磁线用量显著提升,推动行业整体规模进一步扩大。
新能源汽车仍是核心增长引擎。扁线电机需求的快速增长驱动了高导电率、高耐温电磁线的技术升级。此外,变频家电、5G基站及数据中心的高频电磁线需求亦保持稳健增长。原材料(铜、铝)价格波动仍是行业关键影响因素。2025年上半年,全球铜价总体呈现震荡上扬态势,但涨幅趋缓,叠加电磁线企业成本传导机制日趋成熟,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同时,国内再生铜利用比例的提升与绿色低碳生产工艺的推广,进一步优化了行业成本结构。在政策层面,中国“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电机能效标准提升,推动高性能电磁线替代传统产品。欧美市场也因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监管趋严,对低碳电磁线产品的需求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电磁线行业仍处于上升周期,高端化、绿色化成为发展方向,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3、经营模式
公司通过年度销售战略会议明确目标,依托历史业绩与市场动态分析,构建“战略规划-执行优化”双轮驱动体系。运用数字化工具量化评估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精度,动态调整年度产销方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业务可持续增长。
(1)采购模式:
建立集约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行“集中采购+信息化管控”策略。通过集中采购中心统一获取原材料,同步运行自研供应链协同平台(SCM),打通上下游数据链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供应链生态。联合研发与供应商现场评估机制保障合作伙伴质量,形成“质量稳定、响应高效、成本可控”的供应体系。
(2)生产模式:
融合自研MES系统与6S精益管理方法,实施数据化的人机料精准管控。采用“订单导向+柔性生产”双模式并行机制,平衡计划性与灵活性生产需求。依托智能排产系统动态协调库存周转率、交付周期及市场波动,实现产能弹性调配,在提升订单交付准时率的同时降低库存冗余及管理损耗。
(3)销售模式执行“高端市场聚焦、中端市场渗透”策略,打造“大客户深度合作+全域渠道覆盖”的立体销售网络。核心渠道采用直销模式,通过定制化服务与批量订单确保业务稳定性;同步拓展线上电商渠道,依托精达电商平台覆盖国内外中小客户需求,实现全渠道协同与销售边际成本持续优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重新梳理并确立了“绿色高效的电磁能转换开拓者”的企业使命、“成为全球电磁线行业领导者”的发展愿景以及“诚信、创新、开放、共赢”的核心价值观。
报告期内全公司产品生产和销售总量分别为180,509吨和182,081吨,同比增加6.95%、8.60%。其中:特种电磁线产品产量144,275吨、销量145,154吨,分别比去年增加7.10%、8.83%。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18.56亿元,利润总额4.06亿元。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精达股份,历经三十五载,成功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前三的电磁线制造商。在品牌价值与客户服务、行业规模与战略布局、产品质量及技术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优势、组织管理与人才战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品牌价值与可客户服务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铸就品牌,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高品质产品、诚信经营与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公司位列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安徽省民营企业制造业营收百强,荣获"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十强"、"‘十四五’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称号。精达牌系列电磁线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入选市级重点保护商标。凭借行业内的良好声誉与企业形象,公司已积累大批稳定客户资源,同时公司通过建立“技术协同+快速响应”的全周期服务、提供“驻场沟通+技术对接+全流程需求管理”的定制化服务以及“需求定制+全球交付+长期共赢”的合作范式,形成“高端示范+中端覆盖”的市场渗透力,与H公司、T公司、通用汽车、联合电子、方正电机、日本电装等众多优质客户建立了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品牌与客户服务优势已成为公司重要无形资产之一。
2、行业规模与战略布局
通过“两极拉伸”,以“主攻高端、辐射中端”的市场策略,聚焦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调整公司产品结构的同时开发新产品,抢占新材料、新能源、5G通讯、军工、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支持下,利用自身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生产销售布局,扩大新兴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3、产品质量及技术研发创新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尤其注重新产品与新材料研发领域的创新突破。为系统推进科研管理,公司制定《科技创新、持续改进项目管理办法》,并成立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依托电磁线研究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20个研发平台,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新产品与新材料的研发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构筑企业技术壁垒。
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公司聚焦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创新,推进核心工艺与关键设备的一体化创新。建立分级分层的设备维护保养体系,将TPM全面生产维护体系融入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设备全员参与管理与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控。
同时,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52项(其中发明专利150项、实用新型专利199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82项(已发布72项)。公司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与积极性,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优势
公司自2005年组建数字化团队以来,逐步开发了ERP、MES、IDS等十大核心模块。公司坚持以“数字驱动材料智造”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为指引,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涵盖一线执行、企业管理与领导决策的一体化管控;构建了主数据管理(MDM)、流程引擎(BPM)及集成总线(ESB)三大中枢系统。2019年至2025年期间,累计投入数字化建设资金上亿元。公司完成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并成功通过“电磁线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能力”AAA级认证,为企业运营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有效强化了核心竞争力。
公司成立了专业的软件子公司,现有技术团队50余人。该子公司致力于将内部沉淀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及解决方案对外输出赋能,2024年度已实施32个外部数字化服务项目,助力行业客户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公司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已通过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分类分级二级认证,并部署AIPSSM防御系统与VLAN隔离技术构成双重防护机制,建立起融合制度规范、技术手段及专业认证的“三位一体”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工业数据安全。
5、组织管理与人才战略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公司进行了科学的岗位细分和分级管理;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如绩效薪酬、股权激励等;制订完善的培训和晋升体系,如“层级评定及聘用”等晋升制度、实施《师带徒》、与上海交大、合工大等合作定期开展培训班等。近三年,公司开展各类培训52000多人次,累计培训经费上千万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