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中国化学(601117)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6 17:43: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国化学(60111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述

    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建筑工程及其工程和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投资、建造、运营及服务,是我国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公司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超大项目组织实施能力,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加快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国际工程公司。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化学工程

    公司突出化学工程优势业务深耕发展,以总承包业务为主,重点开展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天然气以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化工厂和化工园区规划、咨询、设计、投资、建造、运营、检维修全生命周期服务。

    经营模式:公司化学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等。

    2.基础设施

    公司拓展基础设施业务适度发展,围绕国家“两新一重”建设部署,积极参与主导园区规划与建设,适度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建筑工程业务,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综合服务。

    经营模式:公司基础设施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等。

    3.环境治理

    公司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抓住“双碳”机遇,加快环保产业布局。以工业环保和工业节能治理为重点,积极发展污水、土壤修复、固废/危废处理、白色污染治理、烟气治理等环保领域业务,向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新兴业务拓展,在环境治理领域打造投资承包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环境治理业务主要为区域自然生态保护、节能降碳、流域综合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碳中和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理、烟气治理、土壤修复等工程建设和运营。

    经营模式:公司环境治理项目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等。

    4.实业及新材料

    中国化学实业板块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高端化学品与先进材料为核心,深化“T+产业”一体化模式,聚焦高性能纤维、相变材料、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中国化学高端装备制造板块正向“创新技术+特色实业”一体化产业链延伸。污废处理项目生产负荷逐步提升,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业务逐步做强做大,成为实业板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发力点。

    经营模式:中国化学大力推行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或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拓展实业。

    5.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好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所属贸易公司围绕服务主业开展贸易业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分物资品类做好集中采购供应服务,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经营模式:服务主业,以投资驱动市场开发,通过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推动产融结合的项目建设。以少量内部资金引入外部资本,推动重点项目融资。

    (四)行业分析情况

    1.上半年宏观经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分化态势,发达经济体在货币政策调整和财政刺激政策影响下增长有所放缓,新兴经济体面临汇率压力和贸易冲突等增长压力。总体看,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中国顶住外部压力,总体实现平稳增长,政策托举内需、转口支撑外需,新动能持续引领经济高质量增长。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方面,全球产业链重构压力持续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艰巨;内部面临人口结构转型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考验,传统增长动能转换仍需时日。机遇方面,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创新突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步伐加快。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政策加速了传统化工产能的淘汰,成品油需求下降推动行业向低碳技术转型,抑制了市场规模扩张。受行业现状、政策引导、技术趋势和市场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化工项目的建设总体呈现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显著趋势,新能源材料、低碳技术主导的细分赛道持续增长,市场空间广阔。

    2.行业政策分析

    (1)化学工程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力推进设备更新,安排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将继续为石化化工行业带来落后生产设备更新和化工技术改造的新机遇。2024年7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培育5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打造高效绿色安全融合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6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坚决淘汰一批、退出一批、更新改造一批老旧装置储罐,有效提升化工企业本质安全度,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解决问题,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促进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2)基础设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呈现出“传统基建提质、新基建扩容、民生短板补齐、区域协同深化”的总体特征,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内需求扩大。优化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及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推动投资结构从“量”向“质”转变。通过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撬动社会资本,力争实现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乘数效应”。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2025年,城中村改造年均投资有望达到1.3万亿元,保障房、“平急两用”工程年均投资也分别预计达到3822、5022亿元,可进一步发挥专项债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提振市场信心和社融规模。传统基建投资中,交通投资占比接近30%,是重要增长点。2025年的交通投资将更加注重稳定有效投资、降本提质增效,聚焦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运输枢纽补链强链、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等重点领域,2025年谋划启动或有序推进实施20个左右重大工程包、40个左右单体重大项目。政策重点扶持下,“新能源”“新基建”等投资仍有增长空间。

    (3)环境治理

    当前,我国环保行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新的格局下,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涉及水、土、气、固废处理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5年,我国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

    在细分行业中,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加速推进,“零排放”在多个行业成为工业污水排放的强制要求,精细化处理需求将深化存量市场的发展,预计国内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按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达到1262亿元;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释放。非电领域的大气治理需求市场规模约有1023亿元,固废处理产业中,餐厨垃圾“十四五”期间市场空间可达2300亿元,垃圾焚烧增速将持续放缓,新增市场需求约51.8万吨/日,危废处理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到1979亿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标预计包括黄河、长江等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生态修复延续性和空间依然广阔。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涉及土地整治、水利工程建设、土壤改良培肥、耐盐碱作物种子研发与培育等方方面面,预计市场空间可达千亿元级。

    (4)实业及新材料

    2025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延续政策驱动与结构优化态势,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与安全发展。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及国内稳增长政策支持下,行业运行稳中有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8%。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智能制造、智慧供应链建设路径,推动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水平提升。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工业领域循环经济攻坚行动计划》,强化化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与绿色低碳工艺推广,促进行业循环发展。4月,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化工行业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专项行动,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提速,夯实安全生产基础。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化工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指导意见》,加大清洁生产审核与末端治理力度。6月,科技部启动“先进化工材料”重点专项,瞄准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关键材料突破。

    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半导体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等新兴领域增长动能强劲,带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受地缘政治及供需变化影响,石油、天然气及部分关键矿产资源价格高位震荡,叠加“双碳”目标下环保成本刚性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压力持续存在。主要产品涵盖高性能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生物可降解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环保型涂料、新型催化剂、专用化学品等十类,其中半导体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增速领跑。

    (5)现代服务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服务实体经济,财务公司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加速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资金管理效率,探索科技金融全链条服务,绿色金融实践深化,支持清洁能源、低碳转型项目,服务公司主营业务,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成员单位的影响,加强行业协同和风险预警,提升发展质量。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123456”工作思路,持续强化穿透式管理和“六个一体管控”,大力弘扬“六干”精神,扎实推进“三张计划表”和“九个专项行动”落地见效,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深化改革取得实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防控得到加强、安全环保底线持续受牢,发展态势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营业绩方面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07.22亿元,同比减少3.15亿元,下降0.35%,其中营业收入904.22亿元,同比减少1.88亿元,下降0.21%。2025年1-6月,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9.63亿元,同比增加2.96亿元,增长8.07%;实现净利润33.80亿元,同比增加2.65亿元,增长8.5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1.02亿元,同比增加2.63亿元,增长9.26%。公司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稳步推进。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060.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23亿元,增幅1.24%。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646.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76亿元,增幅1.46%,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9.87%;境外新签合同额414.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亿元,增幅0.36%,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0.13%。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1986.35亿元,占比96.38%,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新签勘察设计监理咨询合同额15.94亿元,占比0.77%;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54.89亿元,占比2.66%;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3.21亿元,占比0.16%。

    一是主业优势持续巩固。化学工程领域新签合同额首次上半年突破1600亿元,主业优势更为突显。深入实施“T+EPC”模式,成功中标多个重大项目,合同额近1000亿元。积极抢占前端制高点,获取竞争主动权,承揽山能准东煤制烯烃、延长榆能煤制油等7个总体院业务,项目投资总额近1600亿元。化工建设“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彰显,继续蝉联“全球油气领域承包商”第一名。

    二是经营布局不断优化。深化落实重点客户ABC管理机制。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上半年中标超过100亿元,赛鼎公司中标兰花节能环保项目,工程科技公司签约福建厦鹭整体搬迁项目。

    三是国际化战略走深走实。积极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海外“朋友圈”,受邀参加2025国际产能合作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赴欧洲、东南亚开展系列商务活动,加快打造实施“走出去”战略桥头堡,上半年在印尼签约系列项目超70亿元。新国别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签约纳米比亚全球最大绿氢绿氨项目,海外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2025年上半年完成的重点工作

    1.科技创新一体攻坚,研发动能更加强劲。

    坚持“灯火通明搞科研”“灯火通明促转化”,加快打造“创新中国化学”。一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聚焦科技创新组织召开“新春第一会”,全面点燃创新热情。制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大力实施PMO项目管理法以及“赛马”“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深入推进“百—万—百万”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二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持续拓宽“T”的来源,与知名专利商和工程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签署多份战略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技术整合能力明显提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加强与知名高校联合攻关,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创新课题进展顺利。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稳步推进“星火计划”实施,重大项目对科技创新牵引作用不断增强。四是创新成效不断显现。推动优势技术转化为现实效益,上半年5项技术分别入选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先进适用技术名单和推广目录,行业话语权持续提升。

    2.战略布局一体优化,主责主业更加聚焦。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一是主业地位更加牢固。化学工程领域新签合同额创新高,主业优势更加突显。深入实施“T+EPC”模式,成功中标多个重大项目。积极抢占前端制高点,承揽7个总体院业务,业主投资总额近1600亿元。深化落实重点客户ABC管理机制。巩固设备更新市场优势。二是战新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焕新行动、启航行动;落实“一平稳五优化”工作要求,推动特色产业有序发展。华陆新材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三是国际化战略走深走实。积极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海外“朋友圈”,受邀参加2025国际产能合作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赴欧洲、东南亚开展系列商务活动,加快打造实施“走出去”战略桥头堡,“拼船出海”氛围愈加浓厚。

    3.精益管理一体穿透,价值创造更加有力。

    聚焦完成“一利五率”“一增一稳四提升”考核指标,着力提升管理效能。一是企管能力持续提升。聚焦落实“123456”工作思路,制定“三张计划表”,开展“九个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争先进位并实行挂星管理。二是开源节流初见成效。全面推动降本增效。大力推进框架协议采购,优化采购流程,推动型钢、板材等20类物资框架协议采购。三是项目管理展现作为。加强重点项目分级管控,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助力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在广东加快投产。统筹推进完工结算,紧盯重点项目督导帮扶。四是“数字化学”稳步推进。加快建设一体化管控平台,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中心顺利启用,实现对生产、运营指标的一屏概览。全面推动AI场景建设和应用,推动DeepSeek等大模型接入工作,助力管理提升和风险防控。

    4.深化改革一体推进,效率效能更加提升。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加快打造“四新”现代新国企。一是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基本完成,改革示范效应持续显现。二是瘦身健体成效明显。按照“三级是常态,四级是例外”要求,持续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强化股权全链条监管,开展控股不控权、参股不参管等国有权益损害排查,有效维护了企业权益。三是公司治理不断完善。按照新《公司法》要求,统筹推进各级企业章程修订,有序撤销监事会机构。严格落实所属企业董事会议案备案机制,切实提高董事会治理效能。四是“三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调整优化两级总部“三定”方案,着力提升组织运行效能。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全面加强薪酬监管,推动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联动挂钩。

    5.风险防控一体统筹,发展底线更加牢固。

    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安全环保强基固本。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充分发挥QHSE督查大队作用,通过“四不两直”排查整治隐患;深入推进质量大检查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星级标准化工地建设,全方位彰显中国化学的良好形象。二是资金管控稳健运行。强化账户资金全级次监控,“一企一策”制定带息负债管控方案。强化投资全过程管理。三是海外风险总体可控。持续完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严格落实海外重大项目和特殊国别项目提级评审机制,严把合同质量关。组织开展恶性竞争等专项整治,经营风险防范堤坝持续夯实。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化学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