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罗牛山(000735)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一核两翼”生态布局战略,核心聚焦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业务,将其作为战略要基及核心利润来源,全力深耕生猪产业链;同时,积极协同发展冷链业务,并维持房地产作为有效补充的战略定位。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功构建覆盖集良种繁育、商品猪养殖、饲料生产、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环保利用、科研创新及食品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的生猪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战略方向、主营业务结构及核心产业链布局均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
1、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业务
2025年,中央财经委会议再提“反内卷”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对于生猪养殖行业,农业农村部在近期的生猪生产调度会上提出要调减全国能繁母猪存栏100万头左右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二次育肥等的监测监管等措施。政策引导下,行业内卷式竞争态势有所缓解,生猪养殖行业逐步进入高质量竞争阶段。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043万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政策引导初现成效。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长0.6%。上半年受出栏压力缓慢释放、需求整体平淡及政策调控加码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出现趋势性下行,但下行幅度有限,行业价格整体仍处在磨底阶段。需求端方面,2025年上半年需求运行态势仍遵循季节性走势。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屠宰量同比增幅明显,二季度开始月屠宰量同比增幅约20%。本年屠宰量同比激增,一方面是受到2024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下,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体重下降,屠宰量随之上升;定点屠宰政策不断推动落实情况下,乡镇一级屠宰场大量关停,屠宰业务持续向规模屠宰场集中,进一步推高屠宰量。供应端增量明显的同时,需求端呈现陆续好转迹象,共同支撑屠宰量在春节后小幅度回升,且高于去年上半年同期水平,但由于存栏量持续增加,需求因为季节性变化而出现波动,导致屠宰产品市场价格进行“过山车”式的变动。
2025年上半年,饲料市场呈现出价格受原料波动主导、养殖需求结构影响品类需求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特点。原料供应端受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与国内农业生产状况制约;养殖需求端受生猪、水产、禽养殖产能与发展趋势影响;成本端的运输与生产加工成本增加企业压力;政策端的农业补贴、环保与质量监管政策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数据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2、冷链业务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冷链物流业务总需求量预计约1.92亿吨,同比增长4.35%;我国冷链供应链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多地陆续出台支持性政策,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国内主导的首个国际冷链物流标准《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要求》已于2024年11月份正式发布,我国在冷链领域的国际规则主导力也在持续增强,在此背景下为冷链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加快智能化、国际化布局成为当前冷链物流企业竞争新的着力点,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3、房地产业务
2025年上半年,在中央及地方政策不断出台推进下,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逐渐稳固。随着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房地产进入稳市场新阶段,围绕“稳市场、促转型、防风险”的主线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逐渐清晰。
2025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其中,住宅投资35770亿元,下降10.4%。1—6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下降5.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43万平方米。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持续调整状态,但是整体降幅缩窄,在行业仍处于显著调整的过程中,中央及地方继续加力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从扩张需求、优化供给、降低房企成本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4、教育业务
2025年1月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核心方向,推动职业教育向高端化升级。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多重驱动下,民办教育行业出现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等新特征。根据教育部6月27日发布了最新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民办高校共计829所,较2024年增加了30所,创历史新高。
(二)公司经营情况
2025年,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深化调整。继2024年产能调控基调后,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的指导方向。监管部门随之出台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暂停能繁母猪扩产、暂停二次育肥销售及控制生猪出栏体重,旨在多维度引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平抑价格波动,优化行业经营环境。
面对上半年生猪价格回落,公司坚守战略定力,聚焦管理效能提升与成本优化。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84亿元,同比下降44.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1.71万元,同比下滑102.61%。业绩下滑主要受双重因素影响:一是生猪行业整体产能恢复导致销售均价下行;二是房地产业务收入结转同比大幅减少,其利润下降致使公司整体由盈转亏。期内生猪出栏量31.71万头,同比下降16.20%。
报告期内,公司深耕核心战略,养殖成本持续下降,生猪繁育效率提升。屠宰业务在海南省内市场优势巩固,完成覆盖全岛的战略布局。种猪培育取得突破,以屯昌黑猪为核心的高繁抗逆型及高繁优质瘦肉型新品系育种研究获得积极进展。
各板块经营表现:公司核心生猪产业链业务(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依托海南区位优势及本地化运营经验,公司积极拓展省外布局,贵州养殖基地已落地运营,并计划进军广东市场。虽因生产规划调整导致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16.20%,但在猪价企稳与成本优化的双重作用下,养殖板块仍保持盈利。屠宰端,海口、三亚、保亭、万宁四厂稳定运营,临高、儋州新厂加速建设,支撑全岛产业链布局;下游渠道也在大力拓展,提升品牌溢价。房地产板块作为存量土地开发业务,坚持打造精品“好房子”,报告期内因项目收入结转节奏影响,业绩同比下滑,项目开发销售工作正常推进。冷链物流板块在竞争加剧背景下,强化客户服务与定制化方案,成功引进优质客户,并依托自有资源优化运输路线,运输业务毛利同比显著提升。教育板块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已构建覆盖饲料生产、兽药动保、良种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及冷链运输的“全产业链”体系,显著提升了抗风险能力与成本优势。在现有养殖规模基础上,公司持续深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型,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良种繁育优势
依托近30年技术积淀及高素质研发团队(行业专家+研发骨干)公司通过全基因组测定选育和国际优质种源引进,在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降本增效。同时,公司深耕海南本地特色猪种资源,重点提升屯昌黑猪等本地黑猪的生长繁殖性能及经济效益,打造“罗牛山”特色种猪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产业链配套优势
公司已构建“饲料营养+兽药动保→良种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运输+终端销售”的一体化业务体系。
上游:潭牛饲料厂投产提升饲料产能与原料采购议价能力;旗下上海同仁药业提供高质量动保支持。
中下游:严格执行贯穿全链条的饲养标准、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实现源头可溯、过程可控。屠宰环节执行严格检疫检验,自营猪肉采用全程冷链运输,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并分散经营风险。
3、质量和食品安全优势
公司始终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在饲料生产、繁育养殖、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标准,目前已建立了涵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先后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国家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评定、出境动物养殖企业注册和供港注册认证、HACCP认证。依托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全链条溯源管理,并在养殖阶段严格做好出栏前的药残控制,切实保障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4、科技研发优势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省农科院三亚研究院等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为生猪生长繁殖过程的技术规范、养殖环境优化等方面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2025年屯昌黑猪量产及数智化升级落地,将会持续巩固公司在海南畜牧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5、节能环保优势
公司坚持生态友好和绿色养殖的发展模式,规模化猪场及新建项目均采用生态循环技术,持续创新提升环保标准,公司是全国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的畜牧企业之一,公司环保实践高度契合海南低碳岛建设政策方向,优势益发凸显。
6、现代化养殖设施优势
公司五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均采用全封闭建设工艺,配置自动喂料、自动清粪及环境(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通过持续优化猪舍设计,应用智能装备,显著改善猪群健康环境,提升疾病防控能力,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7、精细化运营管理优势
作为国内生猪规模化养殖先行者,公司拥有专业经营与人才团队。公司上下锚定成本目标,持续优化生产流程,细化操作标准,保证各环节规范化运行。通过合理配置人员、严控养殖细节等措施深挖成本潜力,推动生产经营指标持续提升。
8、人才梯队与持续培养优势
公司全面布局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完善的“选、用、育、留”机制及赋能管理体系。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及技术科研课题开展深度合作,为公司稳定输送技术生源并提供科研支持,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内部培训与考核机制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