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海得控制(002184)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2 19:25: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海得控制(002184)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是为设备制造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场景提供综合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为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利用同属自动化领域范畴的电力电子技术为新能源电力及源网荷储提供专用设备及系统等。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战略,以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长期积累的用户和市场为基础,结合十几年来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和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开展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助力客户降低生产和管理能耗,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绿色智能发展。

    1、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主要是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OEM用户和电力、交通、市政等项目市场的电气成套商与系统集成商等用户,提供可帮助用户实现电气化、自动化等智能制造基础能力的电气与自动化产品的配套与服务。通过与国内外主流电气自动化产品厂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公司的自有产品,为客户提供包括执行层、控制层、数据交互层所需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与技术服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汇聚了公司成立以来覆盖全国销售市场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优势,众多分属不同行业的配套用户也是公司自主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潜在的销售市场。随着设备制造企业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制造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企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的客户资源将协同增强公司智能制造整体业务的市场拓展。

    2、工业信息化业务

    工业信息化业务主要为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制药、市政等行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服务及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实施。

    业务定位是帮助工业客户构建工业数字基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的基础能力建设,并结合行业需求提供以“一张坚强柔性的工业网络、一个专业开放的软件中台、一套集散可信的计算平台”为特征的专业应用方案,为设备制造行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客户提供管控一体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系统集成应用和解决方案等服务,助力行业客户提升生产效率,挖掘数据价值,保障运营安全。

    此外,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储能等技术相融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帮助高能耗行业用户实现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3、新能源业务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基于十几年来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积累和成熟的开发试验平台,为新能源领域提供高端专用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产品包括可覆盖风力发电行业所需的系列全功率变流器产品、双馈变流器产品、集中式和组串式储能PCS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产品涵盖低温型,高温型、沿海型、海上型和高原型等多种系列与规格,具有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并网特性友好等特点,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应用场合和满足各类主机配套用户的需求。公司经过长年的市场历练已成为风电和储能行业核心的电力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风电风机存量市场的运维、改造及备件服务业务近年来持续增长。

    2022年设立“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储能业务的实施主体,在储能产品和系统业务的发展上,从技术创新、智能化、商业化、可再生能源整合、模块化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目前产品包含集中式风冷、液冷储能系统,分布式风冷、液冷工商储系统,新能源发电侧站级EMS产品和工商储云运维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配储、共享储能、构网型储能、光储充一体化、工业园区储能、台区储能、离网微电网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设计、技术集成、智能控制、安全保障、数据分析、服务优化等全栈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覆盖中国的主要区域市场,报告期内积极拓展欧洲市场。

    综述,结合“两化融合”、“智能制造2025规划”、“国家新能源发展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市场机遇,公司主营业务通过依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以数字化(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信息化业务)和绿色化(新能源关键装备及储能业务)协同发展的战略:

    1、聚焦数字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为工业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软硬件控制产品、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和应用端的解决方案,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聚焦绿色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提供新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产品与服务,助力新型能源建设及工业用户节能降耗的需求。

    (二)、报告期内经营情况概述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产业结构重塑下加快全球布局的双重挑战。得益于制造业振兴政策的持续引导,行业需求逐步企稳回升,公司数字化业务季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平稳。公司绿色化业务虽面临短期价格剧烈波动、行业快速洗牌的市场情况,但随着行业新政的实施,“市场化”与“效益”渐趋平衡,行业或将逐渐步入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周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021.68万元,同比上升15.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6.09万元,同比上升234.32%,实现扭亏为盈。

    1、工业信息化业务

    根据中银国际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较2024年回落1.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受益于设备更新、产业技术升级等带来的需求增长,但同时受制于贸易摩擦导致的信心下降、部分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偏低及房地产收缩带来的传统原材料行业投资需求减少。基建投资增长依赖重大项目和新能源基建改造,传统基建投资增长偏弱。传统业务需求趋于饱和,新兴服务业新增有效需求难以支撑新旧需求的转换承接,叠加国产化趋势在轨道交通等行业进一步显现。除交通港口、电力、汽车等逆周期行业随着需求回暖、收入同比有所增长外,位列公司业务收入核心的轨道交通、煤炭、冶金等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降,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2、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

    上半年,工业自动化市场周期波动趋缓,整体筑底回升,展现出显著复苏的韧性。尽管仍面临价格竞争压力,在制造业振兴政策的持续引导下,一季度以来,汽车、半导体、锂电池等部分行业资本开支回升带动下游制造业整体需求持续回暖,终端库存去化改善,OEM市场时隔三年首次逆转与项目型市场的剪刀差。同时,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了人均综合销售成本,营运资金周转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报告期内,公司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略有增长,营业利润同比有所增加。

    3、新能源业务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5139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4890万千瓦,海上风电249万千瓦。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73亿千瓦,同比增长22.7%,其中陆上风电5.28亿千瓦,海上风电4420万千瓦。从新能源的装机数量上看,已全部完成十四五初期提出的新能源装机建设目标,但由外部环境变化与技术转型所引发的电力系统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新能源项目的回报率持续下行,风电产业链的各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增收不增利”的压力。海上风电虽有爆发式增长,但在绝对规模上仍与陆上风电存在差距。风机头部制造企业业绩虽有增长,但受电价持续下行、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毛利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风电主机大型化降本趋势下,产业链零部件环节需协同承担降本任务。报告期内,鉴于变流器业务加量不加价的市场情况,叠加各项期间费用的合理优化,公司新能源变流器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毛利率有所下降。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外新型储能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较2023年增长约98%;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60%。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翻番,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7376万千瓦;江苏、新疆、浙江等11个省(区、市)新增装机突破百万千瓦。我国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独立储能、共享储能和新能源配建储能,合计装机占比近90%。据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随着新型储能产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储能造价水平稳步下降,2024年储能EPC中标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25%,储能系统中标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44%。尽管装机规模持续增加,但伴随中标价格的持续走低,叠加显著的结构性错配,整个储能行业面临短期阵痛的供需出清过程。为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公司在集中式储能市场对新项目订单更注重风险管控,主动收缩在集中式储能业务上的市场投入,聚焦于优质客户和项目,在保证订单交付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在研发、运营和管理端的资源整合,适度调整投资规模和进度,落实各项降本增效的措施,费用同比大幅减少,同时公司在工商储业务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方面的探索初见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综上,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业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和技术优势

    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业务主战略,公司在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上不断夯实自身能力,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另外,7家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5家子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家子公司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通过以提升工业用户效率和安全为出发点,以为工业用户构建数字化基座为抓手,通过提供高可靠性的采集、计算、存储、分析、决策和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结合行业应用和用户体验,相继研制开发了一批包括冗余中型PLC、边缘控制器、具有Web功能的SCADA软件、轻型MES软件、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业容错服务器、工业企业私有云平台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及系统,从解决行业痛点出发确立产品与系统的研发方向,逐步积累和丰富自主可控产品与集成技术的研发能力。

    自2008年投入风电风机变流器等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至今,开发了从1.5MW到20MW的全系列变流器产品,并参与了16MW的国之重器的项目,产品技术适应了每一次电网标准的更新,解决了行业中碰到的诸多难题。通过近十几年在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和技术积累,遵照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加快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开发,并拓展工业行业顺应绿色化发展要求对大功率电力电子的需求,结合行业生态的共建,构建具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自上市以来,相继建立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和工业自动化、信息化两大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学研一体化,行业生态融合、投资和兼并等手段,在行业客户的应用开发、自主产品研发、融合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既是公司基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国产替代趋势的内在要求。公司作为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建立了包括软硬件和系统构架的各类实验室和研发试验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599项(授权数427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授权数62项),实用新型专利359项(授权数320项),外观专利50项(授权数45项)和软件著作权297项,注册商标73件。公司通过不断提高研发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持续保持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人才优势

    基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IT技术的复合化应用需求,公司凭借近三十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实践与应用,通过专业化人才管理和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智能化应用为方向的复合型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短期与中长期涉及薪酬、福利、晋升,积极探索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样化的激励形式,鼓励员工在上市公司平台上的内部创业创新,坚持“以诚聚才,任人唯贤;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用人原则,保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公司十分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报告期内通过自上而下地持续推进“领导力发展项目”,引入“管理干部360°反馈项目”等,着重加强对公司现有中高端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提升公司经营质量赋能。

    (三)管理优势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组织能力建设与改善,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断改善自身IT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协同管理综合平台系统建设打造和提高全数字化流程管理的能力,为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产品销售型、集成工程型、研发制造型不同的业态整合了包括CRM、销售与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应收管理、WMS、MES、售后服务、知识管理等各类系统;按照公司IT战略和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能力的要求打造在人事管理、研发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质量控制、客户服务、资金安全、战略规划、风险管控等数字化系统管理能力;通过PLM系统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版本控制、审批流程等研发管理能力。同时,公司通过加强流程体系建设与项目全流程控制,进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四)市场优势

    公司通过多年来建立的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依托积累的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储备和较强的研发成果转化能力,依托公司多年来在工控市场形成的品牌美誉度,把握市场对多专业,交叉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产业联合等手段,不断推出可有效满足工业用户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的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和具有行业特征的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以关键软硬件产品、行业最佳实践方案等为主要特点的市场竞争优势,以绿色化理念推动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绿色化业务,实现两个业务方向上的紧密协同与内部资源的互相赋能,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得控制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