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长海股份(300196)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0 14:10: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长海股份(300196)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叶蜡石、石英砂、石灰石等矿物为原料,配合纯碱、硼酸等化工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成的,具有结构稳定、质量轻、强度高、耐高低温、抗腐蚀、隔热、阻燃、电绝缘等多种优异性能,常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新能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属于国家倡导优先发展的新材料领域。

    公司主营业务为玻璃纤维及其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解决方案,拥有从玻纤生产、玻纤制品深加工到玻纤复合材料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玻纤纱、短切毡、湿法薄毡、玻纤织物、复合隔板、涂层毡、网格布、热塑性玻璃纤维及制品等,为短切毡及湿法薄毡细分领域领军者。玻纤纱是玻纤制品的基材;短切毡广泛应用于汽车车顶蓬、货车箱体、卫浴洁具、大型储罐、透明板材等多个方面;湿法薄毡可用于内外墙装饰、屋面防水、电子基材等方面;复合隔板可应用于蓄电池中;涂层毡可应用于建筑建材中。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并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除玻纤业务外,通过子公司天马集团进行树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不饱和聚酯树脂、胶衣树脂及辅料、乙烯基酯树脂、玻璃纤维制品、玻璃钢制品、丙烯酸树脂及羟脂、玻纤粘结剂及乳液等精细化工产品,不饱和聚酯树脂可以与玻璃纤维等材料组成复合材料,拥有轻质、高强、多功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电子等领域,公司树脂业务产品是玻纤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材料,是公司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

    (二)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分为采购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三大块。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比价采购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公司采购工作实行以采购部为核心的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制定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计划;技术中心负责制定、审核、批准重要物资的采购技术文件和重要物资清单;采购部负责组织对供应商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负责按采购计划实施采购;质控部负责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试验和验证,并参与供应商评价。

    2、生产模式

    公司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以销定产,采取柔性生产方式。销售部与国际贸易部根据订单签订情况、生产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生产能力,向生产调度中心填报销售计划或订单;生产调度中心根据销售计划或订单,向生产部门下达生产计划单,调整生产线产品品种及规格,同时向采购部下达材料采购计划单,并通知检验、仓储等相关职能部门。

    3、营销模式

    公司外销产品采用“经销商+展会”模式。一方面由经销商采购公司产品,以“常海”品牌进行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国内定期行业展会展示产品、接洽国外客户。公司参与的主要展会包括:世界大的复合材料展会法国JEC展会,中国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美国复合材料展览会,新加坡JEC展会等。

    公司外销所采取的“经销商+展会”模式,具体而言是指公司通过展会与潜在用户接触并结成销售关系;为节省外销成本,公司对外销售设置区域独家经销商,即公司产品直接销售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销售给终端客户。

    公司与经销商签订一定期限指定区域的独家经销协议,销售价格基于公司定价政策,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具体发货时间视客户订单需求并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安排确认;公司收到客户订单后,开具形式发票交客户确认;发货完成后备全整套单据,开具正式发票。货款结算则根据客户信用情况,采取L/C(信用证)结算、T/T(电汇)结算、D/P(付款交单)结算以及上述结算方式的组合。

    公司内销产品采用直销和代销模式,直销模式利用报刊杂志等广告方式,直接面对终端客户销售。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56.5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3,195.14万元,增加18.96%;营业利润19,626.6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57%;利润总额19,601.4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7.6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7,368.9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2.30%。归属于母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7,772.9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2.52%。

    报告期内,公司盈利水平较上年同期上涨,主要因素为:1、2025年上半年玻纤下游细分市场需求增长,特别是风电、电子、家电领域,拉动了玻纤产品需求。2、2025年上半年玻纤产品价格回升,叠加新增产能的释放,产销同比实现增长,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3、公司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深化技术创新与强化成本控制实现效率提升,提高产品的产销协调效率,优化经营效益。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从玻纤生产、玻纤制品深加工到玻纤复合材料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的玻纤企业,是国内规模大的无纺玻纤制品综合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少数能制造高端玻纤毡制品并不断进行制品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的完整,使得公司能够按照产品需求调节上游产品性能,提高玻纤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产品开发周期,并能通过产业链的拉长转移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玻纤行业持续开展产能结构优化,在风电、电子、家电等细分市场的需求带动下,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明显回暖。2025年1-6月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45%。

    一、上半年行业整体运行概况

    (一)产能产量情况

    1、玻璃纤维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现有玻璃纤维纱总产能规模约为870万吨,其中在产玻璃纤维池窑产能规模约为777万吨。2025年1-6月份,我国新增万吨及以上玻纤池窑产线5条,新增池窑产能规模约50万吨,同期有10条池窑产线处于冷修停产状态,休产产能规模约为51万吨。近年来头部企业持续推进产线冷修与高端化转型,生产线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趋势明显。

    2、玻璃纤维制品:市场需求结构深度调整

    (1)工业用毡布制品方面:

    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建筑保温用玻璃纤维网格布等建筑用玻纤制品市场延续了此前的低迷走势,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未见缓解。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为46658亿元,同比下降11.2%,其中住宅投资35770亿元,同比下降10.4%。同时,水利、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能源、环保及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新需求和应用持续涌现,这共同推动了具备节能、绝缘、安防等功能的各类玻璃纤维工业用毡布制品的快速发展。

    (2)电子用毡布制品方面:

    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上半年我国微型计算机总产量达到16645万台,同比增长5.6%;集成电路2395亿块,同比增长8.7%;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零售6085亿元,同比大增30.7%,仅有移动手机总产量小幅下降4.5%,达到70741万台。在电子及家电、汽车等后续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下,电子用玻璃纤维毡布市场持续向好。

    (3)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制品方面:

    上半年,我国新增风力发电装机5139万千瓦,同比增长98.9%;新增光伏新能源21221万千瓦时,同比增速达到107.1%。此外,上半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1556.5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新能源车累计产量687.2万辆,同比增长36.2%。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都是典型的“新动能”产业,其高速增长为玻纤行业提供了需求增长点。

    (二)进出口情况

    1、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呈现“量减价增”态势

    2025年上半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累计出口量为99.6万吨,同比下降5.3%;出口金额累计14.3亿美元,同比上升0.3%,出口均价同比增长5.9%,行业正逐步实现出口产品价格恢复性提价。

    1-6月份玻璃纤维纱产量同比增速约为4.9%,延续自2023年以来的低速增长态势,为持续改善市场供需形势提供坚实基础。

    2、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规模仍在持续收缩

    2025上半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累计进口量为5.0万吨,同比下降3.7%,进口金额累计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45.0%。上半年内需市场整体呈现复苏势头,然而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规模仍呈现持续收缩势头,反映出国内市场尤其是中低端竞争仍然激烈。

    (三)行业经济效益情况

    价格及经效方面,受供给端前期持续开展产能调控、产量保持长期低速增长及需求端电子、电器、风电等部分细分市场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全行业整体市场供需形势出现明显好转,1月份玻璃纤维细纱及制品率先实现价格回调,3月份起各类玻璃纤维粗纱及制品也逐步实现多轮价格回调。受此影响,2025年1-6月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45%。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业链优势

    公司拥有以玻纤纱、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为主的纵向产业链,及子公司天马集团以玻纤纱、玻纤制品、化工类产品及玻璃钢制品为主的横向产业链。通过整合,公司形成了一体化产业链布局。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增强了公司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控制力,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风险,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一体化布局使得公司能够在玻纤及复合材料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和市场联动。例如,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对玻纤产品的特定需求可以反向推动玻纤生产的优化和创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提升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公司与子公司天马集团在原料、产品、设备、客户等方面存在极高的相关度,子公司天马集团生产的化工辅料是公司现有各类玻纤制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天马集团玻纤增强材料产品则使用了公司生产的短切毡、薄毡等玻纤制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玻纤纱—玻纤制品—树脂—玻纤复合材料产业链。同时,公司对相关业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降低了原料成本和相关费用。公司将天马集团经营管理工作和技术研发工作纳入公司整体规划中,双方取长补短、统筹资源、共同提高,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销售团队的整合,在市场开拓、客户资源共享等方面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取得并分享更为广阔、优质的市场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2、持续创新与研发优势

    公司及全资子公司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子公司天马集团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企业等,建有江苏省玻璃钢/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不饱和聚酯树脂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于公司技术创新平台和专业高效的团队,确保公司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始终保持高水平。目前公司已建有两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主打产品高性能玻璃纤维短切原丝毡,极致化同步研发从玻纤原料、原丝、短切原丝毡到复合材料深加工全产业链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填补汽车轻量化关键材料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持续位于行业前列,获评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司在玻纤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专利和创新成果,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

    3、成本控制优势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优化、能源利用等方面实现了规模效应,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还提高了公司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增强了对上下游的影响力。公司注重原材料的优化采购和库存管理,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集中采购等方式,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价格优势。同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4、品牌与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注重产品质量,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出库的每个环节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来使员工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优质率。采取责任承包制,提高车间员工的责任心及积极性。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并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确保产品出厂的质量水平。正是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公司“常海”品牌才为广大客户所认同和接受,短切毡、湿法薄毡才能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拥有一定话语权。公司坚守诚信,以优异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口碑及品牌效应。

    5、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管理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玻纤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动态和技术前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在现有的管理基础上持续推进管理创新,逐步转变理念,不断优化和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管理团队内部协作紧密,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配合默契,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能够高效地将战略规划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确保公司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目标的顺利实现。研发团队不断壮大,坚持不断自主创新,先后开发了多项技术成果,保证了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营销团队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能够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向,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服务团队长期从事一线客户服务,具有完善的服务理念和成熟的服务模式。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海股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