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科力远(60047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
1、电池材料行业
(1)锂电材料延续增长态势
据GGII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210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77%;三元材料出货35万吨,同比增长15%;钴酸锂与锰酸锂材料出货分别为5.9万吨、7.4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8%、25%。储能电池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增长是带动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增长核心。
今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动力电池总装车量中占比已达81.4%。这一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撬动全球市场的杠杆。截至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生产商仍集中在中国。
其他材料方面,上半年,中国隔膜材料出货量136亿平,同比增长49%;电解液出货87万吨,同比增长45%;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行业研报显示,考虑有效产能,无论是电池企业还是材料企业,下半年各头部企业的产能率将均维持在高位。价格方面,在行业维持高排产及高产能利用率的情况下,锂盐、正极材料、负极、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等材料价格将迎来上涨。
(2)精炼镍产能爬坡,高镍材料获青睐
2025是国内精炼镍企业爬产的关键年,伴随中资企业海外建厂且投产后,中间品回流提速,国内精炼镍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内涉及精炼镍产能的企业超过20家,平均月产量超过3万吨,强大的原料的供应体系为国内精炼镍企业爬产提供了保障。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国内精炼镍产量高达17.3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加5.45万吨,增幅高达17.99%。
根据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整理数据,截至2025年5月,全国镍生铁累计产量13.09万金属吨,累计同比减少3.79%。国内方面,高成本镍铁产线基本完成出清,目前仍开工企业多为配套下游钢厂一体化自用。精炼镍需求较为分散,从库存和现货市场来看,2025上半年需求有额外支撑,国内持续去库,LME停止累库,25上半年仅累库3.2万吨。
上半年国内一级镍表观消费量表现亮眼,港口库存未现显著累库。从上半年表需表现为去库;一方面系精炼镍出口增长所致,另一方面二季度下游不锈钢贡献部分增量。
由于高镍和超高镍材料更能发挥高能量密度的性能优势,因此,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在正负极材料路径选择上较为一致,正极偏向于高镍和富锰锂基材料,负极采用硅基材料和锂金属。高工锂电则认为,2025年镀镍钢带在固态电池中已从“辅助材料”升级为“核心组件”,其高强基体与功能性镀层的结合,解决了固态电池界面阻抗、机械封装等关键技术瓶颈,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
2、电池行业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2025年6月动力电池月度信息。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29.2GWh,环比增长4.6%,同比增长51.4%。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
(1)动力电池保持快速增长,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
根据芝能汽车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总产量逐月递增,至6月达到92.51GWh,累计产量达513.81GWh。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产能释放,还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攀升。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纯电车型供给充足且价格更具竞争力,促使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累计达81.6GWh,尽管期间存在小幅波动,但整体趋势向上。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高达372GWh,占据了上半年动力电池总出货量的78%,同比增长68%。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快充技术和续航里程上的不断突破,以及海外车企对其的广泛认可。大众、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纷纷加速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进一步推动了其市场份额的扩大。
展望后市,锂电行业发展有望更加聚焦于安全性能的提升。2025年4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2)储能电池呈现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65GWh,同比增长128%。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1-6月,中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达45.6GWh,同比猛增174.6%,占全国电池总出口量的35.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超17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风电、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与5G基站建设加快的背景下,全球储能锂电池应用需求快速增长,不断拉动储能锂电池行业发展。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同比增长64.9%;根据市场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达430.7GWh。
(3)消费类电池出货量显著增长,国产替代趋势显著
近年来全球消费电子电池的出货量总体呈现出波动增长态势,据华经情报网数据,2020至2024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6.84%,2024年全球消费电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7GWh左右,预计2025年将增至76.2GWh。受国家政策补贴影响,2025年上半年国内3C市场消费增速明显,带动数码锂电池出货量增速超过25%。这一增长趋势表明,3C市场仍然是锂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消费电子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分层特征,主要由少数头部企业主导,且近年来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全球消费电子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国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4)固态电池加速产业化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持续加速,凭借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能力和高环境适应性,正逐渐从新能源汽车行业向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加速渗透。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出货量已经达到1GWh,预计2024年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3.3GWh,2025年进一步增长到11.1GWh,固态电池量产实现后出货量进一步快速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期,在2030年预计出货量达到614.1GWh。
我国固态电池的研发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25年5月《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发布,规范了行业标准,同时新修订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化了安全标准,为固态电池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家电池厂商发布全固态电池产品或宣布量产时间表,国内外车企大力筹划全固态电池在3-5年内装车。从技术路线和规划来看,国内企业聚焦高镍三元+碳硅负极+硫化物路线。部分企业采用多元化电解质布局。
3、储能行业延续高增长态势独立储能电站迎来契机
2025年上半年,储能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市场需求表现火热下,行业投资扩产依然积极。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21.9GW/55.2GWh,同比增长69.4%(功率)/76.6%(容量)。
据测算,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约是目前装机总量的5倍,储能需求也将在“刚需”拉动下跨越式增长。在储能技术路线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依旧为主流技术路线,新增装机20.58GW/48.52GWh(含混合储能项目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部分),规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技术也加速落地。
根据CNESA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5年6月份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45项,其中国家层面发布5项。从重要程度来看,非常重要类38项,其中,广东、内蒙古发布数量居多,从政策类别来看,电力市场、电价政策、需求响应、发展规划类居多。
今年2月,“136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强制配储政策将成为历史,市场逻辑从价格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独立储能电站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抓手,多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独立共享储能模式。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5月,国内独立/共享储能共有90个并网项目,装机规模11.05GW/24.69GWh,数量同比增长95%,容量同比增长107%。
4、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两旺,市场不断扩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合资车方面,2025年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突破837,739台,实现正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旬,丰田在华累计销量突破2500万台。分析认为,电动化破局是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以广汽丰田为例,上半年其电动化车型销量18.52万辆,占总销量比重已达到了49%。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创新将持续推进,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整合与合作将加强。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主要业务
科力远坚持深耕节能减排事业,长期致力于先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探索,是集锂矿资源、电池材料、先进电池及管理系统、储能系统、电池回收等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建成依托自有矿山的涵盖采矿、选矿、碳酸锂加工的一体化流程,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储能电站项目的投建运业务,并提供储能柜及储能集成系统产品,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地位。
3、经营模式
(1)常规销售模式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轨道交通电池、储能电池柜及电池材料等业务板块采取常规生产销售模式,即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自有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或组装后,销售给下游客户。
(2)专线配套模式
依托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基于公司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公司旗下科霸生产的HEV镍氢动力电池专用正、负极片为合资公司科力美提供专线配套服务。
(3)自产自销模式
公司在锂电池材料板块部分采取自产自销模式,即通过自有矿山开采生产所需原材料,再进行选矿及冶炼后生产出产品直接销售。
4、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4.1电池材料板块
(1)镍氢电池材料
2025年上半年,公司HEV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得益于下游客户订单计划量的提升,产品销量实现了同比上升。常德力元HEV用泡沫镍实现销量134.84万㎡,同比增长41%,销售收入约1.18亿元,同比增长30%;科霸HEV用正负极板实现销售收入约6.34亿元,同比增长36%。
常德力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制造商,除为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外,其在消费类镍电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消费类泡沫镍实现销量140.32万㎡,同比增长3%,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冲孔镀镍钢带实现销量261.12吨;电磁屏蔽材料在莱尔德、飞荣达及微软等生产商实现了持续稳定的供应,实现销量1.49万㎡,同比增长16%,标志着科力远在电磁屏蔽材料领域的研发和供应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际一流企业的认可。
此外,常德力元泡沫镍拓展了在镍锌电池、镍-氢气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市场的应用,获得了相关客户的量产订单,后续将进行产能扩张,以满足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①在用电侧储能领域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为一家储能企业的出口用镍锌电池提供基础材料,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系统及储能电池市场实现规模应用,2025年上半年泡沫镍供应量约18.05万㎡,同比增长196%。因镍锌电池的安全特性、电压特性及能量密度特性,其应用领域有更大的扩展空间。②在现有设备、产线及钢带镀镍技术基础上予以延伸,开发出一款镀锡铜带产品,该产品兼具良好的导电性、焊接性以及耐腐蚀性能,现阶段主要应用于镍锌电池负极集流体,镀锡铜带可以降低电池析气率,提高稳定性,已经成为首选的负极骨架材料,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完成新车间产能建设,具备量产保障生产能力。已完成2家国际客户的送样,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客户认可,并已承接1家国际客户和1家国内客户量产订单,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量12.02吨。③与一家储能企业进行新型镍-氢气储能系统项目的深度合作,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新型镍-氢气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无火灾或热失控风险、充放电速度灵活、无需常规维护、高低温运行好、成本低、无有毒物质、可100%回收利用等优势,随着新型镍-氢气储能系统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常德力元泡沫镍的需求量将会逐步扩大。
常德力元深耕泡沫金属材料设计、制造、推广应用20余年,在三维泡沫金属材料方面储备了多项核心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成功研发的三维多孔泡沫铜锰合金被应用于SOFC电堆(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阴极连接片,其特定的物相较传统的钙钛矿化合物等导电连接片具有更小的热胀系数和更稳定的导电性能。常德力元此项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实现了SOFC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目前已完成7家客户泡沫铜锰的送样,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客户认可,已获取其中1家客户已装堆50KW并出货。此外,常德力元紧跟电解水制氢行业先进电极技术的升级,联合电极厂、电解槽厂,利用自身产品设计优势,已与多家国内头部制氢企业展开合作,将三维泡沫金属引入到电极应用,先后向20家客户及实验室送样碱槽电极用泡沫镍、膜电极载体及支撑网3大类产品,同时可以匹配生产镍铁、镍钼等合金电极,后续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积累,探讨催化电极开发与应用的可能。
(2)锂电池材料
公司依托自有矿山,形成从锂矿石到碳酸锂的“采选冶”一体化产业链,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更大的利润空间。根据已有的详勘报告和预测,子公司东联公司下属四座地下含锂瓷土矿(同安、鹅颈、第一、党田矿)矿石资源储量或不低于1200万吨,结合地下矿锂元素含量高的特点,预计四座锂矿总储量折合碳酸锂当量40万吨。同安瓷矿已于2024年12月取得有效期5年的采矿许可证,可采选生产规模由5万吨/年扩大至40万吨/年,对应每年能够生产至少1万吨碳酸锂,有利于提高公司碳酸锂生产原料自给率。公司正与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二十三冶”)共同合作进行同安瓷矿40万吨改扩建项目,项目采用基建、生产同步作业模式,有效保障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当前40万吨改扩建基建工程正处于斜坡道巷道建设。公司将与五矿二十三冶共同提升矿山建设的自动化水平,建设绿色矿山,进一步提高矿石产量和安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影响。此外,党田瓷矿探矿扩产项目已顺利完工,公司亦将尽快推进其扩能换证及基建建设事宜,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矿区的产能;第一瓷矿、鹅颈瓷矿野外储量核实工作已完成。
子公司金丰锂业碳酸锂的规划产能为3万吨/年,采取边生产边扩充产能的模式,2023年7月实现一期1万吨碳酸锂产线拉通投产,并于2023年12月实现全面达产,同时一期工程建设已覆盖二期工程厂房、设备基础、公辅设施等,为后续快速建成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宜春地区所有矿山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停产整顿,导致碳酸锂生产的自有矿供给率未达预期,2025年矿山已恢复稳定出矿,碳酸锂生产原材料中自有矿的占比将逐步上升,制造成本逐步下降。并且公司正对提锂技术进行革新,计划将该技术在二期项目进行应用,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将综合考虑技术开发进度及市场行情变化等因素,加快推动产能拓展计划。受益于科力远在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过程中打磨的精益管理与智能制造能力,金丰锂业的生产管理日趋精益化,工艺流程不断完善,生产设备的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持续提高,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有力保障,均达到电池级碳酸锂水平,合格率100%,符合广期所交割标准,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已在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产品上实现应用。
4.2电池板块
(1)消费类电池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公司通过系统性强化全链条质量管理及多元化市场渗透策略,持续深化在两轮车、移动充电柜、充电宝、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平台布局,2025年上半年实现电池销售收入约5.42亿元,核心驱动力来自锂电池业务的强劲增长,该板块贡献收入5.0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94%,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凸显锂电池产品矩阵的市场竞争力。金科公司始终遵循做强锂电事业的经营方针,依托共享充电行业的经验和产业链优势,不仅成功拓展了多家新客户,更为众多老客户提供了一系列创新产品,获得了大量新产品订单。金科公司在共享充电业务上的生产销售规模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通过聚焦效能提升,通过工装升级、工艺改善、良率提升、设备改造等举措,实现项目的精益改善,进一步提升收益。此外,公司与消费类电池领域的多家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批电动滑板车、电动两轮车、扫地机器人、民用充电宝行业的客户已相继下达订单,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2)固态电池
公司在电池行业深耕多年,长期稳定地为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其中部分客户有固态电池业务规划,公司作为重要供应商紧跟客户技术路线,已基于下游客户需求展开应用于固态电相关材料的研究项目。公司以核心零部件研发为重点,已完成干法电极技术的阶段性突破,并将与中固时代、太行研究院等合作推进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联合开发,在河北保定建设固态电池开发实验平台及测试分析平台,强化技术孵化能力。科力远将干法电极技术与中固时代结构创新和系统创新技术结合,加快干法电极技术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共同开展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公司也将依托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的终端需求和工程化能力,以及镍系列电池与关键材料的技术与产品优势,与固态电池领域的优质合作伙伴寻求广泛合作,加快成果创新与应用。
4.3储能板块
公司参与设立的储能产业基金在2024年投建的河北井陉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及河北望都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已分别于2025年2月、2025年5月顺利商转并网,根据两个电站实际运营情况,投资收益优于预期规划,为公司贡献了良好的回报。
在国家对独立储能利好政策的持续加码、能源安全与电力市场对储能的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储能产业联合体对储能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进行了更为深度广泛的密切合作。公司制定了明确的储能生态投建运计划,成功开发储备河北、山东、内蒙古、广东等省份优质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超过10GWh,其中在河北、山东等地自主开发申报储能电站项目超过5GWh。2025年上半年,科力远已完成其中3GWh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谷山梁1.2GWh独立储能电站、河北博野0.2GWh独立储能电站、山东诸城0.2GWh独立储能电站、山东罗庄0.2GWh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这些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将为科力远和联合体相关企业的投资收益和储能业务奠定坚实基础。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完成开工建设和实现并网的储能电站项目不低于4GWh,将于今年3-4季度逐步释放及落地。通过储能电站的滚动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和资本化,将实现公司储能产品及电站运营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96.40亿元,同比增长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8.30亿元,同比增长2.99%;资产负债率69.08%,同比上升4.6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23.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1.87万元,同比增长187.2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2.79亿元,同比增长134.39%。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聚焦储能,打造关键技术攻坚能力
公司聚焦先进储能材料和关键储能技术,依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联合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围绕储能调频、绿色提锂、固态与半固态电池、数字化安全诊断、电池回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联合攻关,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提供支撑。公司创新“镍氢+锂电”的混合储能技术,以两种和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的储能器件混合搭配,通过优势互补组成优化的储能系统,有效满足储能调频调峰等多元化场景需求;干法电极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并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中固时代开展技术合作,将干法电极技术与其结构创新和系统创新技术结合,加快干法电极技术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报告期内拥有有效专利696件,包括发明专利321件,实用新型专利313件,外观设计专利62件;其中,国内专利657件,国外专利39件。
2、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赋能,锤炼先进储能系统精益制造能力
公司以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研发,保障生产过程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推动基于品质向上的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改善。通过广泛运用可视化、数据化和通讯功能,摆脱设备运行、品质控制对人员技能与经验依赖所导致的主观偏差,具备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制造能力,显著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一致性,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与质量管理成本。
智能制造能力获充分认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目前,公司正基于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能力,打造一流的先进储能系统精益制造、交付和服务能力。
3、借势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混合储能和固态、半固态电池示范应用
储能产业面临高速增长与严重内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同时,随着“136号文”发布,强制配储取消,产业逻辑从价格导向价值导向转变,低水平产能加速出清,唯有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与场景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产业逻辑的变化,促使储能从“唯产品”的旧周期加快迈向“产品向场景打通、行业向生态升维”的新周期。对此,单一个体、单一环节、单一模式无法有效应对上述系统性变化,必须以全局视野统筹谋划,重塑产业生态。
2024年,公司牵头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公司通过发挥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的长板优势,搭建四大平台(基于产品供应链的大联盟平台、基于产融深度结合的大资金平台、基于大项目大场景拉动的大市场平台、基于技术创新突破的大研发平台),夯实六个一流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产品和服务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商业模式打造能力、产融深度结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打通“产品-场景-运维”全链条通道,实现了产品向场景打通,形成了整体解决方案,可高效快速地满足市场综合需求,为公司储能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关键支撑。
依托大储能创新联合体在独立储能电站、智能微网、零碳园区等场景端的需求拉动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围绕混合储能、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技术,定制高匹配度的落地及成果转化场景,助力技术研发与验证,解决市场化应用课题。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