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苏轴股份(43041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一)商业模式
公司系深耕滚针轴承行业的创新型实体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为滚针轴承及滚动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前身苏州轴承厂,最早成立于1958年,成立60余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滚针轴承行业,拥有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
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即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支滚针和第一套滚针轴承,七十年代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滚针轴承行业标准,八十年代注册“中华”商标,公司于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维持至今,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证券交易所首批上市企业。
公司秉承“造轴承精品,扬中华品牌”的使命,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公司已成为国内滚针轴承领域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专业制造商之一,为滚针轴承行业的头部企业。
公司生产的各类轴承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的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扭矩管理系统、新能源电驱系统、智能座椅系统、发动机、变速箱和空调压缩机等重要总成,同时还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高端装备、机器人、工程机械、减速机、液压传动系统、电动工具、纺机、农林机械、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领域。
公司通过直销开拓业务,建立了长期、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公司依托于先进的研发技术能力,持续在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中寻求拓展,在多个具有高成长潜力的行业中进行了战略布局,通过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满足其需求的高品质滚针轴承系列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还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和售后服务,为客户不断创造可持续价值。从中获取收入及利润。滚针轴承及滚动体的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未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影响。
(二)核心竞争力
1、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丰富的产品制造经验,公司在掌握轴承制造及相关加工工艺核心技术和多项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研发不同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引领市场需求为牵引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结合业务拓展和市场需求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已在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未来将继续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力度,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公司还拥有一支从设计开发到制造的非标团队,研制过程中形成了多项专利。
公司具有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江苏省高性能精密滚动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等平台和资质。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用圆柱滚子轴承的研发”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通过江苏省机械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主持编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参与编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8项。公司应邀参加第三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
2、质量与品牌优势
公司秉持“将零缺陷且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准时送达客户”的质量理念,通过了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EN9100:2018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价值链各环节均在管理体系下有效运行。产品质量持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并获得客户的认可,公司获得“江苏质量信用AAA奖牌”,并获评“苏州市质量奖”。公司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2025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了Nadcap热处理认证。
公司以“造轴承精品,扬中华品牌”为使命,坚持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结构、用户结构调整,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挺进全球中高端轴承配套市场。
“中华”品牌先后被认定为苏州名牌产品、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SZZH”、“SBFCN”商标获得了马德里国际注册。冲压外圈滚针轴承获“苏州制造”品牌认证证书、“江苏精品”认证证书,“向心滚针和保持架组件”获“江苏精品”认证,滚针轴承荣获“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中华牌”获“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2023—2025年度)”证书,公司首批入选“恒生A股专精特新50指数”,2025年上半年,公司首批入选“北证专精特新指数”,荣获2024年度“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及第十六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天马奖,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资本市场知名度。
3、客户优势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优秀的滚针轴承、圆柱滚子轴承供应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逐步提升的管理水平、稳定且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与客户项目同步研发的专业能力,已与博世、博格华纳、采埃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华域汽车、耐世特汽车、麦格纳、蒂森克虏伯、吉凯恩和安道拓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持续稳定的配套关系,成为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商,国际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
4、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在汽车转向、传动、制动和电驱等领域,已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高端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减速机、液压传动系统、电动工具、纺机、农林机械、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诸多领域,也抓住“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产业链安全可控”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市场和行业机会在深耕拓展。
公司将继续推进“国内国际双轮驱动”战略,重点布局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机器人、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高潜力领域。公司已在德国设立全资子公司,进一步提升境外知名度及国际竞争力。公司将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更好地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本地化服务的要求。通过国际化战略,快速开发新客户、新项目,逐步成为更多全球百强企业的供应商,公司的营销网络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5、管理优势
公司作为滚针轴承及滚动体的专业设计与制造公司,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引入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PLM项目开发管理系统、ERP财务与供应链管理系统、MES生产现场与质量管理系统和WMS物流条码管理系统等。各车间实行阿米巴独立核算模式,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推行更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和降本增效。5G全连接项目完成,实现全公司内5G专网覆盖,金蝶“云星空”管理系统加快落地,公司的管理层大多具有二十余年的轴承行业从业经验,从而能够更好的将严格规范的管理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和关键技术人员等未发生重大变动。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5年上半年,公司面临国际市场剧烈震荡,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和关税冲击等多重挑战,公司经营层迅速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持续优化经营管理,继续推进“国内国际双轮驱动”战略,发力国内自主品牌业务,挖掘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业务,聚焦创新、聚焦成本,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利润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1、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25.9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8.45万元,下降0.33%,基本持平,其主要原因系公司本报告期受国际市场剧烈震荡,大国博弈、地区冲突和关税冲击等多重挑战的影响所致。
2、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成本22345.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9.82万元,增长0.63%。营业成本略高于营业收入增幅,主要原因系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业务毛利率,而海外出口业务下降,整体拉低公司毛利率水平,尽管公司一直在持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控,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但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完全抵消海外出口下降的影响,导致营业成本同比略有上升。
3、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8256.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5.38万元,增长11.56%。其主要原因系公司本报告期继续推进“国内国际双轮驱动”战略,发力国内自主品牌业务,挖掘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业务,聚焦创新、聚焦成本,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利润率及受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收益大幅增长所致。
4、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332.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96.24万元,增长23.84%。其主要原因系公司本报告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比上年同期增加859.19万元及收到的政府补助比上年同期增加624.04万元等因素影响所致。
(二)行业情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以来,全球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美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经贸形势和供应链的冲击持续加码,后续其关税政策仍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对机械工业的外贸构成了多重复杂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态势积极,二季度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扰动,行业运行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展现韧性。在存量政策与新一轮“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叠加效应下,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带动机械工业产销形势整体好于上年。汽车产销稳定增长。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加工装备延续增势,智能升级趋势明显。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3.5%、10.4%和35.6%,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快速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总体趋稳。上半年挖掘机累计销售12.1万台,同比增长16.8%,其中国内销量同比增长22.9%。
机械工业的几大行业是轴承工业的下游市场,直接影响着轴承市场的走向和企业的盈利状况。2025年上半年,中国轴承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汽车轴承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占轴承行业总规模40%以上;机器人关节轴承需求快速增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轴承制造企业正加快向精密化、轻量化、长寿命方向发展。纳入中国轴承行业协会数据统计的147家主要企业生产轴承45.97亿套,轴承销售量46.77亿套,产销率为101.75%,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为增长7.4%和增长4.99%;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16.62亿元,同比增长7.17%。147家企业完成轴承业务收入491.35亿元,同比增长9.75%;完成利润总额56.12亿元,同比增长34.35%,利润总额较去年相比增长的企业占59.86%,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企业占37.41%,持平4家。
今年以来,机械工业价格形势依然严峻,3月至5月出厂价格降幅始终在2.1%,6月份降幅为2%,已连续29个月同比下降。应收账款规模加大、回收期拉长,截至6月末,机械工业应收账款总额达9.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105.3天,比全国工业长35.5天。专项调查显示,上半年53.4%的企业应收账款总额同比增长,42.5%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同比增加,39.9%的企业应收票据总额同比增长。二季度以来国外采购商订货更加谨慎,企业接单也面临关税扰动和汇率波动的多重风险。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出现波动,回稳态势仍需巩固。
展望下半年,机械工业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内需不足、外需不稳。从外部看,国际环境总体趋紧,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关税博弈加剧,贸易不确定性加大。从国内看,市场出现波动、有效需求不足、外贸出口承压,部分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价格内卷压缩利润空间,账款回收难加大经营压力。同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持续加码加力。国家层面持续释放利好于机械工业的政策和措施,“两新”政策扩围提质、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将印发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着力提升优质供给能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不断增强。
综合判断,预计下半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而机械工业的总体态势也将为轴承工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