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明阳科技(83766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座椅调节系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业提供高性能、高强度、高精度、高难度零部件的专业化定制服务。公司拥有自润滑轴承(DU)、传力杆(LG)、粉末冶金零件(PM)和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件(MIM)四大系列产品,以及调节机构总成件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座椅的调节系统,并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工业。
1、自润滑轴承(DU):自润滑轴承是由自润滑复合材料冲压成型,主要包括轴套、衬套、垫片、导轨、滑板和关节轴承等机械零件。自润滑复合材料分为无油润滑和边际润滑两种复合材料类型,按表面自润滑层复合形式,又分为粘接自润滑复合材料和烧结自润滑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系数低,能达到消除噪声、减少振动的目的。目前,自润滑轴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械及航天航空机械等领域。部分产品示例如下:
2、粉末冶金零件(PM):粉末冶金零件是以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为原料,采用压力填入模具内制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成形坯,再经过高温烧结使合金元素进行合金化,最后通过适当的后加工等方式得到所需的零部件。部分产品示例如下:
3、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件(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件是将金属粉末与有机粘结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采用适当的方法混合成均匀的喂料,将粉末状态的喂料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粒状物后,在加热塑化状态下用注射成形机注入模具型腔内获得成形坯,再经过化学或溶剂脱脂,最后经烧结形成致密的金属零件。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件具有精度高、组织均匀、性能优异、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部分产品示例如下:
4、传力杆(LG):传力杆又称同步杆、连接杆、星形杆等,用于汽车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连接座椅两侧的调角器及驱动电机(电动型)或手轮(手动型)。部分产品示例如下:
5、调节机构总成件:调节机构总成件公司第五大品类产品,该系列产品区别于上述四类基础核心零件,每个总成件由若干零件有机组成。如扶手阻尼铰链,适用于各种车辆座椅、高端轮椅等两侧扶手的角度调节;同心电动铰链,可应用于汽车座椅电动腿托、汽车座椅电动中央扶手、座椅肩部电动调节、高档沙发电动腿托、医疗多功能床电动调节等场景。部分产品示例如下:
公司汽车领域客户以大中型汽车座椅企业为主,包括业内头部的华域汽车、中航精机、申驰实业、佛吉亚、日晗精密、李尔等,主要提供座椅调节系统、扶手、头枕的核心零部件等;公司还在工程机械等领域内供应粉末冶金零件和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零件产品,积累了希恩等一批知名客户。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管理和技术创新,建立并实施IATF16949:2016汽车产品质量体系、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和GB/T45001-2020/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公司是国家标准《塑料-钢背二层粘接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国家标准GB/T39142.1-2020)》的牵头起草人,同时也是行业标准《汽车座椅调节机构用粉末冶金滑块技术规范(行业标准JB/T14396-2022)》的牵头起草人。
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坚持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采用改进、创新的产品研发模式,从材料配方、生产工艺、自动化生产设备、检测系统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首先,公司研发人员根据下游客户需求和公司生产技术人员反映的技术问题确定研发项目需求。公司下游客户根据公司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对公司产品的技术要求、产品规格、性能指标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公司生产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会发现存在的技术难题,或者提出技术创新的方案。其次,公司研发人员根据研发项目需求制定研发方案,研发方案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对研发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研发方案通过可行性评估后,由总经理负责审批。再次,研发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研发部门进行样品试制及相关性能测试。样品经公司内部测试通过后,交付给客户进行测试。最后,客户测试通过后研发流程结束。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体系的完善,制定了《研发中心管理章程》、《员工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研发制度。公司于2012年获得江苏省“机械工程协会粉末冶金会员单位”认证,2019年被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评为“会员单位”,并于2020年获得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2022年度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采购模式:
公司产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粉末、高分子材料、板材、管材、棒材、模具、耗材等。公司采购部根据生产要求汇总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询价后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并签订采购订单。供应商根据采购订单安排送货至公司指定仓库。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并保证原材料质量,公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供应商管理制度,通过实地考察、询价对比、供货及时性、供货良品率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公司制定并定期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录,对合格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公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确保原材料供应的及时、稳定。
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多为定制化产品,一般在接到客户订单后由智造交付中心根据订单要求负责落实。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技术参数及制图,并根据客户订单的规格、数量和交货期完成生产任务。公司根据《IFTA16949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手册,公司质保部根据生产计划和检验标准,进行全过程监控与检验,保证产品质量。
销售模式:
公司客户以大中型汽车座椅企业为主,如华域汽车、中航精机、申驰实业、佛吉亚、日晗精密、航嘉麦格纳、李尔等。公司客户一般都有严格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通常要求供应商具有汽车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证书。公司销售人员通过直接拜访、参加展会、客户推荐等多种方式接触客户。公司通过生产制造能力、质量控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评审,成为其合格供应商并获得汽车项目的配套资格。公司获得配套项目后,需要开展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和批产前现场核查(SOP),最终获取订单。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较上年度未发生重大变化。报告期末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5年,随着国家稳经济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内经济预计将呈上升态势,内循环升级对公司而言是扩大国产替代进口的较好机会。对此,公司将加快产品与技术的升级,瞄准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需求,大力提高汽车座椅核心零部件的产品产销占比,以及积极开拓新领域和市场。为此,公司将制定如下计划:
1、继续深耕现有产品,加强与下游核心客户协同开发的紧密性,进一步提升在协同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紧抓市场需求变动趋势,以快速适应下游行业需求变化。
2、加快推进新产品向纵向和横向发展的进度。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总成部件的双向拓展,延伸产业链。
3、积极开发新市场,公司产品除乘用车上使用外,还可应用于很多其他市场。为此后续公司将围绕核心技术产品进一步将市场外延拓展到商用车市场、工程机械市场、电动工具市场等。
4、加大研发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以研发创新和开拓市场为引才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人才团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技术、品质、成本上不断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5、全面升级成本及精益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能,赋能公司战略发展。
6、持续推进公司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进度,提升公司生产与管理现代化水平,减少对“人”的依赖程度。
7、持续抓好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护员工健康、生命安全;加强日常环保作业监测,做到生产良性循环,履行社会职责,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行业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1至6月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两新”加力扩围政策继续显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效果明显,带动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及链条行业效益向好。各地大力度推动“两新”政策落地实施,有效释放内需活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效果明显,汽车行业效益改善明显落后其它消费品。随着国家反内卷工作持续推进,对改善行业利润的促进效果也已经有所体现。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积极稳定燃油车消费,推动报废更新的实施良好。期待车市油电同权推动油电同强,未来汽车行业总体形势必能持续稳中向好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终端销量达到了1083.0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0%。在新能源渗透率方面,上半年达到48.89%实现历史新高;中国品牌市占率从2020年上半年的32.26%增长至今年上半年62.08%。这两项核心指标的“上扬曲线”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以及中国汽车品牌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
根据大公国际《2025年二季度汽车行业研究: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态势延续,反内卷治理与技术革命双轮驱动格局重构》行业研究报告,2025年上半年提振汽车消费政策及活动持续推出。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多部门发布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6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政策持续推动完善县乡地区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助力新能源汽车下乡。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到,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信贷消费规模,并发挥专营特色功能,丰富居民购车消费信贷供给以及支持汽车经销商信贷;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此外,202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到计划近期印发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实现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座椅功能配置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越来越多车系,尤其是新能源车系,优化升级如座椅电动调节、人机交互界面、座椅按摩、加热、通风等功能,这将为汽车行业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