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振华新材(688707)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18 12:08:3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振华新材(688707)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及消费电子。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公司属于“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公司属于“3.3.10.1二次电池材料制造”;按照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公司属于“1.2.1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

    2.行业发展情况

    下游市场需求稳健增长,但呈现消费理性回归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达44.3%。分价格来看,新能源汽车价格在20万元以下的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5%,占当期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比例为60%,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而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出现负增长。这种结构性分化既反映消费理性回归,也倒逼车企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寻找平衡点。

    动力电池2025年上半年市场发展情况: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5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9.6GWh,同比增长47.3%。但受乘用车市场内卷、下游追求极致低价等因素持续影响,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025年1-6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占总装车量达81.4%,三元电池装机量市场占比被挤压至20%以下。

    正极材料市场结构分化,磷酸铁锂主导地位强化。据鑫椤资讯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磷酸铁锂产量为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相比之下,三元材料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结构优化阶段。2025年上半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45.5万吨,同比下滑4.5%;中国三元材料产量为32.1万吨,同比增长7.3%,增速远低于磷酸铁锂产量的增速。

    三元材料技术迭代加速,高端细分市场表现活跃。尽管三元材料在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总量中的份额受到挑战,但其在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及优异低温性能等高端应用场景中仍保持重要地位,且内部技术迭代持续加速。中镍高电压三元材料因性价比优势,市场需求旺盛,已成为支撑三元市场规模的关键产品,鑫椤资讯数据显示其在国内三元材料市场的渗透率已达35%。高镍及超高镍材料主要面向高端应用,在长续航、高性能的高端电动车型中仍是主流技术路线。同时,其他非乘用车市场成为三元材料稳定的增长点,在高端数码产品及电动工具等小动力市场展现出强劲成长性。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数码及小动力等非动力储能市场三元材料出货量为2.8万吨,同比增长13.4%。

    上游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2025年上半年,三元材料上游原料价格走势分化,但整体趋稳。钴盐价格因政策影响企稳回升,而锂盐价格则经历探底后有所反弹,多种原料价格呈现涨跌互现格局。总体而言,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收窄,在相对理性的区间内运行。原材料价格的趋稳有助于缓解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的成本管控压力,促使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与产能优化中,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行业发展趋势

    3.1技术驱动下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三元材料技术持续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方向演进。其中,中镍高电压产品凭借其性能与成本的综合优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推动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大增程电动汽车量产临近以及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的迭代发展,三元材料在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上的优势有望得到巩固和提升,增强其在高端应用领域的竞争力。

    3.2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

    三元材料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渗透的同时,其应用场景正加速向多元化拓展。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功率型高性能电动工具等新兴市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及轻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新兴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和推广,有望为三元材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3.3产业链深度整合与全球化布局深化

    在存量竞争格局下,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稳定优质产能和强大客户合作关系的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将更加突出。面对全球市场的结构性差异和日益复杂的贸易环境,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重要性凸显。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中国三元材料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占比已突破七成。未来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具备全球化供应能力的国内企业有望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3.4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重要性凸显

    随着欧盟《新电池法案》等全球性法规的实施,对电池材料的碳足迹管理、回收材料使用比例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准入要求。在此背景下,具备“废旧电池回收—前驱体再生—正极材料制造”闭环能力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二)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公司持续聚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数码电池领域的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酸锂(NCM)三元正极材料。同时,公司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导入,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作为国内大单晶三元材料产业化的先行者,公司已构建覆盖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的全系列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产品体系,这是公司的基石业务与核心竞争力所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以下进展:

    1.1中镍高电压材料:公司新一代中镍高电压6系三元材料凭借优异的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及低直流内阻特性,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销售。其中,新能源车用材料已完成认证导入;应用于高安全二轮车及重卡的6系材料已进入规模化供应阶段;面向农用无人机领域的4.4V三元材料正在进行客户认证测试。

    1.2高镍及超高镍材料:公司在持续优化单晶高镍三元材料性能的同时,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无人机、电动工具、人形机器人、3C数码等领域的高倍率多晶高镍三元材料,部分产品已通过客户认证及小批量出货,其中部分国际客户(如丰田、三星)已进入百公斤级产品验证阶段。2025年上半年,公司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销量占比已达到50%,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公司开发了适配固态电池体系的高镍/超高镍材料,兼具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循环性能与安全性。

    1.3高功率材料:公司高功率产品在稳定性、高功率、长循环寿命方面性能卓著,目前已完成送样并处于客户测评阶段。产品主要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EV)以及匹配钛酸锂材料体系用于动力或储能方向(循环大于1万次)。

    1.4钴酸锂材料:为应对数码产品市场的技术迭代需求,公司主攻高电压方向,提升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力。目前,公司高电压钴酸锂的截止电压已提升至4.53V,其容量、循环寿命、存储性能等关键指标满足客户要求;4.55V钴酸锂已完成小试工艺定型,且部分客户正在测评中。

    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公司已掌握层状氧化物与聚阴离子两大主流技术路线的核心制备工艺,为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奠定基础。

    2.1层状氧化物材料:目前已有多代产品储备并实现出货及装车,新一代产品通过材料结构重构,容量及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有效适配高电压体系。

    2.2聚阴离子材料:通过优化粒径级配,有效提升了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截至目前,公司建设的聚阴离子材料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全面的产线评估与验证工作。

    3.固态电解质材料

    公司成功开发出粒径小(纳米级)、空气稳定性好、离子电导率高及分散性优等特性的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现已实现吨级稳定制备,在现有三元材料改性升级及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方面的应用有良好前景,并已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ATL)、中汽新能、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微宏动力、丰田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品验证工作及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建设。

    4.其他材料布局

    公司已完成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及磷酸锰铁锂(LMFP)材料在客户端的送样工作。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业绩变动原因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281万元,同比下降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43万元,亏损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及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1.产品销售价格承压: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正极材料环节议价能力减弱,产品销售单价持续低位运行。公司虽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采购策略等方式努力控制成本,但产品售价下降仍对毛利空间构成一定压力。

    2.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报告期内,碳酸锂等主要原材料价格虽总体处于低位,但波动性犹存。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存在时间差,价格传导的滞后性对阶段性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敏感的中低端车型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三元材料需求形成结构性替代。公司传统优势产品(如中镍5系材料)市场需求显著收缩,而新一代6系高电压材料在客户端虽已完成认证,但报告期内尚未形成大批量订单,未能完全弥补传统产品需求下滑缺口。

    4.产能利用率不足及固定成本影响:受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及产品结构调整影响,公司部分产线产能利用率偏低,导致单位产品分摊的折旧、人工等固定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闲置产能停工损失直接计入成本对整体利润形成较大压力。

    5.期间费用刚性支出增加: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拓展新市场,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除投向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外,还有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研发费用同比上升。同时,为维护客户关系网络及拓展新业务渠道,销售费用亦同比有所增加。尽管面临上述挑战,公司在产品研发、客户拓展等方面仍取得积极进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面对当前行业格局与市场环境,公司将坚持“稳固基本盘、开拓新增量、聚焦降本增效”的总体战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强化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提升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增强安全性能及降低供应链/技术/工艺成本等关键技术方向,巩固单晶高镍材料领域领先优势,加速推进6系三元材料的批量交付。紧密跟踪前沿技术趋势,加快高镍/超高镍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LMFP)、固态/半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固体电解质等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2.优化市场与客户结构:拓展多元化应用市场,在巩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储能、电动工具、电动二轮车、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开发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深化与现有战略大客户合作,并加快在国内外优质动力电池客户及小动力、消费电子等细分市场的客户认证与销售覆盖,构建更均衡、健康的客户生态。

    3.深化降本增效与精益管理: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签订长单、战略合作、参股上游资源及布局电池回收等方式,提升原材料成本管控能力,平抑价格波动风险。持续推进精益生产与数字化转型,从采购、生产、技术、管理等全流程挖掘降本潜力。强化应收账款与存货管理,提升资产运营效率,保障公司稳健可持续发展。

    4.审慎推进产能建设与海外布局:科学规划现有产能,推动生产线柔性化升级,提升应对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需求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审慎决策后续产能扩张,避免资源错配。密切关注海外市场动态及政策导向,加快海外客户认证进程,稳步推进国际化布局,以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并在应对市场挑战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深厚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能力优势:公司在锂电正极材料领域拥有二十余年的深厚技术积累,已形成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大单晶产品布局,能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不同续航里程的需求。公司前瞻性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其改性三元、富锂锰基等下一代技术领域,构建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梯度化技术储备体系,有效保障了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和领先性。

    2.优质客户资源与战略协同优势:公司已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ATL)、中汽新能、珠海冠宇、微宏动力、赣锋锂电、湖南立方等主流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报告期内,通过成功导入新产品及提供定制化开发服务,公司进一步深化了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协同效应。同时,持续拓展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为公司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绿色智造与品质保障优势:公司依托贵阳、义龙两大稳定运营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与品质保障方面优势显著。两大基地均为“零碳工厂”,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深度融合工业智能化技术与生产制造流程,建立了覆盖原材料检验至成品出货全流程的高标准、精细化质量控制体系,有效确保了规模化生产条件下产品的高一致性与高稳定性,赢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

    4.产业链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优势:公司通过参股红星电子,积极构建“材料-电池-回收-再生”的全产业链闭环体系。红星电子采用自主开发的无机法除杂工艺技术,实现了钴、镍、锰、锂4种关键金属元素的高回收率;同时,开发的前驱体合成新工艺,显著降低了加工过程成本及碳排放。该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将有效降低公司原材料综合采购成本,增强供应链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在成熟技术应用方面,6系三元材料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导入认证;高镍及超高镍材料作为当前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销量占比已达到50%,且在国际客户端(如丰田、三星)已进入百公斤级产品验证阶段。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新一代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材料结构重构,容量及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有效适配高电压体系;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建设已基本完成。面向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材料开发同步推进,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稳定制备,目前正积极推进客户产品验证工作及年产百吨级中试产线建设;此外,适配固态电池体系的高容量(300mAh/g)富锂锰基材料已向多家目标客户送样。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发明专利8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振华新材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