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工科技(00098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专注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深层探索,锚定新能源汽车与数字赋能两大赛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目标,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业务: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农用机械、医疗等行业提供“激光+智能制造”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激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
联接业务:公司拥有光通信行业领先的一站式垂直集成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产品的战略研发和规模化量产能力。产品包括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智能车载光等,广泛应用于全球AI算力和无线通信等重要领域,在全球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位列Top10。公司围绕AIGC、5G-A/6G、F5G-A、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致力于构建智能光网络世界,服务全球顶级互联网服务/数据应用商(AI计算)、NEM(网络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的世界级企业。
感知业务:公司持续巩固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领导地位,自主掌握传感器用敏感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深度赋能新能源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储能、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华工科技牢记习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1、技术创新
华工科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及行业发展大局,紧扣“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部署,以中央研究院建设为抓手,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切实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多项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策源地”。中央研究院联合21家支持合作单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应用领域开展协同创新:依托与华中科技大学、九峰山实验室共建的激光装备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多套半导体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测试;依托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在脆性材料加工领域形成行业领先技术实力。同时,公司通过与恺皓科技、海康威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瑞士Synova、立铠精密组建合资公司,前瞻性布局3D打印、水导激光、半导体、绿色农业、工业母机、医工结合等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强化核心竞争优势。2025年上半年,公司申请专利143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申请软件著作权56项。
公司通过开展“智创未来”第三届创新日活动、首届V5创新创业大赛及百万技术创新奖励等系列工作,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中央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及成效获多方肯定:由3位院士、11位专家参与的高峰论坛,为相关技术领域发展方向提供了前瞻性研判与路径参考;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面向3.2T的单波400G光引擎、华工筑砺·工业智能体平台、全天时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等首发尖端技术与产品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复材智能焊接、车载光模块、医疗门急诊辅助诊断智能体等突破技术瓶颈或重构产业生态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投资基金重点关注,为企业发掘和培育潜在发展方向提供了支撑;百万技术创新奖励的落地实施,则从激励层面切实激发研发人员创新内生动力,为人才链与创新链协同增效提供保障。
2、人才驱动
华工科技始终锚定“企业前途在创新,创新关键在投入,投入重点是人才”的发展内核,将人才视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广纳贤才。围绕核心技术突破,敢想敢干,创新启动“博士500”计划;加速人才国际化建设,全方位丰富全球引才渠道,发布“HEROPLAN”;持续深化“猎鹰计划”、“青苗计划”,鼓励全员猎头,推动人才队伍实现质与量的双跃升。公司坚持“引进培养并举,激励约束协同”原则,构建全周期职业发展体系,以“人尽其才,价值共创”为核心,迭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生态。在“青苗班”、“菁英班”、“高管充电坊”三级培训基础上,创新推出“产品线总经理集训营”、“销售移动课堂”、“院士在线”、“拔节计划”、“91人才课堂”、“精益人才成长中心”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同步探索线上培训方式,全面推广OPE微学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鼓励员工自主学习、自我赋能,着力打造“人人要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组织。依托中央研究院人才集聚高地与创新策源地的定位优势,公司以卓越工程师培育、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职称自主评审为重要抓手,构建起政校企三方联动的人才共育模式。深度践行“以用为本”、“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大人才观,高水平组建中央研究院“智囊团”,聘请10余位院士在内的27位顶尖专家提供技术创新指导;持续加大“猎鹰计划”推进力度,将创新资源、高素质人才向“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聚集,构建起行业标杆级人才蓄水池,为尖端人才培育注入强劲动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产业链布局
华工科技始终致力于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肩,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协同创新,加速解决核心组件和基础共性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战略行业应用落地。公司以旗下投资平台为依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秀标的,已在激光产业链和ICT光电子产业链完成深度布局,并新拓展新能源、MEMS等传感器领域,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通过投资参股、产业赋能、资本链接、人才配置、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式,打造深度产业圈层,培育出锐科激光、华日激光、长光华芯、云岭光电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创新,提高了能量光电子、信息光电子产业链的完整度、竞争力,形成“研发—使用—改进—成熟”的产品发展路径,协助产品经营主体拓展新领域、谋划新增量、发展新伙伴。
4、全球化经营
华工科技在全球已设立武汉光谷总部、鄂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华工科技光电子研创园、华工科技荆门产业园六大产业基地,在华中、华南、华东、华北四大片区设有60余个办事处;北美、澳洲、德国、加拿大四大海外研发中心,40余个销售服务中心。报告期内公司全球化经营全面提速,在海外业务拓展、海外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化人才、全球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海外业务拓展迅速,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市场的出口订单均有突破,公司通过12家海外子公司、10家办事处及泰国、越南等工厂的本地化运营,优化供应链体系,全面构建起“技术领先—本地生产—全球交付”的全球化生态,海外业务收入结构与全球竞争力持续升级。
5、产品力打造
智能制造业务:在智能装备领域,围绕“单机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产品体系,加大AI及智能装备研发力度,成功打造全球首台智能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面向汽车行业,研发新一代开卷激光落料设备及钣金自动化智能产线;开发超大尺寸轮胎模具清洗设备,适配大型工程车辆轮胎生产。针对船舶行业,推出激光切割和喷码共横梁的集成机型、多头及全幅面喷码划线装备,并围绕管舾生产打造自动化产线,实现料库管理、自动上料、喷码、切割、焊接工位自动分配的全流程扩展应用。在储能领域,推出激光液冷板焊接装备,实现技术突破。在核心单元技术及工业软件等的研发方面,拓展人形机器人在激光加工上下料场景的应用;攻克飞秒激光弱化传感器、OFC激光测距传感器,提高设备控制精度;拓展工业软件、机器视觉、运动控制研发平台,批量应用在汽车、船舶等领域,强化领先优势。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才智平台,面向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深度开发激光应用技术及智能制造前沿科技创新方案。完成“光灵”智能控制软件平台架构搭建,完成跨尺度复杂曲面激光微纳纹理加工设备工程样机开发。3C电子领域,推出DMD激光金属沉积焊接装备、折叠屏支撑板高速精密切割装备,芯片Bonding金线外观检测设备、PDLC调光膜检测设备形成首台套销售;新能源领域,形成“制、储、运、用”全链条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出碱性电解槽工厂整体技术方案,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并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半导体领域,三代半SiC、GaN系列智能装备成功完成首批批量交付,实现高端晶圆制造装备自主化突破;深入智慧农业领域,打造全天时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2.0,将“激光智造+AI”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布局3DP服务型制造业务,聚焦SLM技术大规模量产行业痛点,定制开发3C行业批量化金属件SLM增材制造领域解决方案,助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在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产品及方案成功拓展到船舶海工、能源装备等行业,深化“AI+工业制造”融合,将机器视觉、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智能工厂与新产品(如激光除草机器人、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工业智能体平台),公司设计实施的绿色船厂项目获评省级智能工厂,国内首条商用车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投产,公司获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最高等级(AAA级),入选省市智能化改造咨询平台及武汉市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联接业务:公司持续夯实全球光模块供应商行业领先地位,在AIGC、云计算、5G-A/6G、F5G-A行业应用等推动下,业务全面向高端升级。在AI业务领域,公司具备200G、400G、800G全系列高速光模块批量交付能力,产品涵盖业界最新的全光源、全DSP、下一代先进可插拔解决方案。成功卡位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源池,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公司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已成功推出业界最新的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1.6T系列光模块产品方案,及下一代3.2TCPO等解决方案。在5G/5G-A业务领域,基站应用光模块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客户侧10G/100G/400G/8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CPO、LPO等),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3.2T等更高速产品应用,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解决方案。
感知业务:持续打造以“集成化精准感知”与“智能热控”为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感知领域,围绕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感知层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冷媒气体传感器、车载CO2气体传感器、MEMSMOX传感器、车载感知集成传感器、温度/温湿度变送器等战略新产品开发。公司逐步完善光学与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空气质量与集成传感器、控制器/变送器等智能传感器产品矩阵。压力传感器国产替代加速,公司采用自主设计的陶瓷电容芯体结构,一举打破了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市场。PM2.5、水温、湿度、多合一等车载类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首次获得飞行汽车领域项目定点。热管理领域,PTC加热器以卓越性能赢得国际顶级车企海外订单;创新研发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显著提升系统效率,柔性加热膜技术突破则解锁了曲面/异形区域温控的全新应用场景,引领热管理解决方案多元化发展。
三、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赋能两大赛道,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5%。
(1)智能制造业务
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公司精准洞察市场需求,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营业收入16.76亿元。
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紧抓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深化布局。在行业聚焦方面,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五大重点行业的订单占比高达94%。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其技术应用从传统的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延伸至激光清洗、淬火、熔覆等高价值加工工艺,订单同比增长43%。船舶行业方面,全球首台喷码划线智能装备批量应用,管法兰切焊自动化产线、超大幅面激光复合铣焊产线等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取得重大突破,带动订单同比增长26%。商业航空领域通过自研国产化高端装备实现突破,订单同比增长220%;轨道交通行业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在激光落料、自动上下料等应用取得显著进展,订单同比增长67%。国际业务方面,三维五轴激光装备获得欧盟头部客户的准入许可并斩获批量订单,大幅面高精度坡口设备在船舶行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多头激光落料自动化产线、高端钣金自动化装备等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持续放量。通过“技术驱动+场景深耕”的战略布局,公司巩固了在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全球产业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核心支撑。
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深化行业变革,向“行业产品驱动型”产品线转,专精特新产品批量销售转化大幅提升。3C电子领域,精密部件焊接智能系列装备、激光精密标记系列装备等获得批量订单,3Dlaser激光倒角智能装备突破首个批量订单,UTG超薄玻璃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成功斩获行业头部客户千万级订单,打造高速厚板切割设备、VC散热模组上下盖打标一体机,实现大额批量销售;汽车电子领域,MCU铜排激光焊接设备突破行业龙头客户,实现批量销售;新能源领域,储能电池智能自动化产线在国际市场落地订单近千万;深入智慧农业领域,全天时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2.0发布上市,已完成黑龙江实地验证,实现农业领域激光应用0突破,打造“智能AI农业装备”新标杆;布局3DP服务型制造业务,进一步提升在3D增材SLM制造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拓展增材制造在3C消费、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打造新增长极;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在海外筹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子公司及销售办事处,海外业务同比增长95%。
(2)联接业务
公司围绕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精准契合市场需求并持续向高端升级。公司在全球权威机构LightCounting发布的2024年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位列全球Top10。报告期内,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长主要源于对AI应用领域市场机遇的把握,公司400G、800G光模块实现规模交付,客户版图、交付份额进一步扩充;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业界首发1.6TLPO、1.6TLRO产品,以及1.6T3nmDSP方案,产品性能行业领先;行业首推3.2TCPO解决方案,可支撑51.2T交换机,并适配液冷散热方案,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在无线业务领域,4G/5G/5G-A基站应用光模块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布局开发低轨卫星通信模块及下一代前传光模块技术;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在关键客户处完成测试导入。在F5G-A业务领域,25GPONOLT和ONU批量交付,并推出50GPONOLT产品,同时布局车载光模块技术开发。公司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工程将于三季度正式竣工投产。
(3)感知业务
公司继续保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全球领导地位,报告期内,整体实现营业收入21.54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2.11亿元。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国产及合资品牌,在海外市场获得多个高端汽车品牌项目订单;传感器向汽车、光伏储能领域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一系列新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在行业头部企业销售规模大幅增长;压力传感器基本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在小型化、大量程方向不断拓展,2025年上半年新定点和转量产项目超过15个,销售规模超去年全年销售水平。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