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瑞浦兰钧(00666.HK)发布2025年中期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主要业务
本集团主要从事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到系统应用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并以电动化+智慧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电力储能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作为优质的新能源科技企业,秉持技术创新驱动的理念,应市场之势,以问顶技术为基石,降本增效为主旋律,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国际化进程,助力全球新能源动力产业发展和绿色出行;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场景,让清洁能源遍布全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主要产品
1.动力电池系统
我们在动力电池方面,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我们与全球众多新能源汽车生态链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
2.储能电池系统
我们在储能电池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整的产品矩阵和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储能电芯、标准化电池箱、电池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舱、工商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户外柜、户用储能系统、模组等,满足集中式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等各种场景应用需要,并已通过国家强制标准GB、美国UL安全标准、国际IEC等标准认证。我们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四大储能领域,储能客户已覆盖全球。
业绩成果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8,892.5百万元,较上年底增长0.9%;净资产为人民币10,322.5百万元,与上年底基本持平。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收入人民币9,491.1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9%。本集团共销售32.4GWh锂电池产品,较上年同期增长100.2%。其中,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增长约119.3%;动力电池出货13.53GWh,同比增长约78.5%。
报告期内,本集团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持续保持增长。根据上海有色网(SMM)统计,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在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五,用户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中排名第七,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装机量排名第八,新能源商用车装机量排名第六。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本集团在国内重卡及换电重卡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二。
在乘用车业务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战略聚焦,全面提升高质量项目占比,已实现与客户A、客户B、客户C、客户D及客户E等国内头部车企和客户F、客户G、客户H等欧洲知名车企的持续稳定合作。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及增程式电动车(EREV)报告期内已获得十余款主流车型项目定点,客户涵盖国内领先自主品牌及国际知名合资品牌。混合动力电池领域装机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其中,问顶54Ah电芯凭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特性、长寿命、高安全以及优异的低温工作特性,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市场竞争力显着。针对高端大电量车型及超快充纯电动车型,公司正加速推进市场领先的创新电池技术研发,并正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合作。
在商用车与工程机械业务板块,我们凭藉技术优势实现市场主流产品全面覆盖与批量交付。旗下高安全、长寿命、长质保的动力电池产品系列可满足轻卡、重卡、矿卡、特种车等电动化需求,其中岁星324AhPro版电芯提升性能与经济性,C箱、G箱、F箱等标准化产品可定制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助力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电动运输体系,赋能干线物流、矿卡运输等多场景低碳转型。报告期内,我们深化与客户I、客户J、客户K、客户L等企业战略合作,新增超过50款车型公告并中标多个项目。在新能源重卡领域实现市场突破,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电池市占率7.5%,换电重卡电池市占率18%,且同比增长809%,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二,彰显强劲竞争力与产品优势。
在储能业务领域,我们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以大电芯技术为驱动,引领大容量系统及长时储能发展潮流。我们旗下「问顶392Ah」电芯及其配套「PowtrixTM6.26MWh」储能系统,通过结构与化学体系创新,在关键性能维度实现更优平衡,并顺利通过多项极端安全测试,于储能安全标准升级及全球化市场开拓方面达成双重突破。报告期内,我们与客户M、客户N所等头部储能集成商深化战略协作,同时成功进军海外市场,融入国际主流储能企业以及区域龙头供应链体系。此外,我们还先后与客户O、客户P、客户Q等企业签订超过20GWh储能电芯采购协议,彰显在储能市场的强劲竞争力与广泛市场认可度。
技术研发成果
由于我们长期致力于研发,我们已开发广泛的关键技术研究,用于我们的产品。凭藉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我们的创新研发能力,加上我们在制造方面的卓越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经验丰富且全心投入的领导团队,我们能够开发及生产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
动力电池方向
–混动电池,报告期内,完成了混动电芯的快充升级,推出适合混动领域不同型号电池以满足客户100公里,150公里,200-300公里的续航里程的需求,同时完成问顶首款动力电池的量产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混动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功率性能,以满足不同工况不同国家的质保需求;
–纯电电池,报告期内,继续推动4C-6C超充电芯的开发,配合客户完成超充电芯的夏标,并积累相关的运行数据;进一步提升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到195-200Wh/kg,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同时在锰基材料,富锂材料等新型正负极体系,结合客户需求,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后续应用在车上的可行性;
–低空飞行器电池,针对于新兴领域,我们结合青山集团的资源优势和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开发了适合低空飞行器的高能量密度电芯,能量密度≥310Wh/kg,支持大功率放电,给低空飞行器提供持续动力。同时我们与低空飞行器新兴企业御风未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达成eVTOL领域能源解决方案层面的深度合作。在CIBF2025上展示了低空飞行器领域第一款高能量密度电芯。同时准备将半固态及固态的相关技术,运用到该领域,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商用动力及储能电池方向
–电力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电芯。基于原280Ah电芯尺寸,开发了314/320Ah系列电芯产品。通过「问顶」技术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4%,减低交流内阻10%以上,同时通过「双高」固液界面设计,实现了180Wh/kg高质量能量密度、95%高能效(0.5P)、长寿命(10,000次以上)、高安全电芯的开发,电芯已批量交付国内外重大客户。为匹配下一代6.25MWh+系统,开发了更高容量的392Ah及587Ah电芯产品,将质量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至190Wh/kg,能效96%(0.25P)以上,循环寿命可达10,000次以上,满足20年以上的日历寿命要求。此外,为了响应市场上1P产品的需求,升级开发了314Ah-1P产品,1P能量效率及循环寿命指标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满足「光储同寿」等更长寿命使用场景,升级开发了314Ah超长寿命电芯产品,通过预锂技术,将循环寿命提升至12,000次,并实现「三年零衰减」,同时具备25年以上超耐久日历寿命。
–商用车动力电芯。228Ah电芯采用低衰减预锂技术,并结合微观固液界面技术,大幅提升循环寿命,赋予产品「千次零衰减,万次长循环」的性能特点,充分适配商用车领域对超长循环的性能需求,产品设计寿命提升至15年以上。324Ah电芯提升了在矿山等恶劣工况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双高固液界面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6,000~8,000次长寿命循环、190Wh/kg高能量密度以及长耐久高安全的特性。其中,应对市场换电以及其他商储电动化等各种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需求,324Ah商储共享电池系统已实现批量交付。
–户用储能电芯。72/100Ah电芯基于电极结构设计和电解液优化创新,能量密度超165Wh/kg,循环寿命6,000次以上,满足10年以上产品使用需求。同时电芯可支持低温零下10℃快速充电,为极严寒地区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系统方向
–乘用车领域:我们开发的首个出口欧洲整车厂铝合金箱体CTP项目已通过设计测试验证,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量产并出口欧洲。同时,我们推出创新的GREENCTP系统,实现电芯可单独更换,已完成结构仿真和样品测试。4C快充系统实测10%-80%快充时间小于10分钟,满足高安全标准。此外,行业独有的FDC与CMU一体化技术实现量产,成本降低2%以上;低成本CTP系统计划2025年实现铝转钢,降本10%以上;自研BMS系统芯片国产化率达60%,综合成本降低10%,适配48V至800V电池系统。
–商用车领域:我们开发的高集成化F型标准箱,采用独有集成方案,单包能量达100kWh,能量密度≥165Wh/kg,重量成组效率≥85%,峰值充电倍率2C,满足重卡应用场景。高压电连接接口采用三组合方案,物料成本降低15%。同时,突破大容量铁锂电池安全技术瓶颈,实现单体热失控后整包不起火、不爆炸,显着提升产品安全性。
–储能领域:进一步巩固5MWh储能系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最新版CSA/ANSIC800:25、NFPA855、UL9540A在内的多项核心标准,在第三方权威机构和海外客户的鉴证下,整舱成功通过了大规模火烧测试;此外,整舱也通过了低温-30℃、高温55℃等极端环境下的一系列功能、性能测试,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5MWh储能系统今年的预期出货量将达到去年的3倍,这一增长态势不仅体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也将持续深化客户信赖,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面对未来大容量电芯的应用,我们将以392Ah方案来实现6.26MWh系统,在同等20尺标准集装箱尺寸下,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5%,结合全新的主动均衡技术,该系统的经济效益、性能以及安全性表现都将得到显着提升。
业务展望:
技术与产品创新
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在上海、温州和嘉善设有研发中心,针对电池材料与技术研发、电芯及系统设计、新产品开发与迭代等。截至报告期末,我们有1,072名研发人员参与研发工作。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已获授2,977项专利,包括244项发明专利,2,66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66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涉及固态电池的专利授权5项,涉及半固态电池专利授权4项,涉及磷酸锰铁锂电池授权1项。截至报告期末,拥有已注册商标273件。
所有该等发明专利均与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创新有关,涵盖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结构、系统集成、电池管理系统、生产技术、设备以及电池回收等方面。我们在电池材料、电池设计、电池结构、生产工艺及设备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技术优势,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安全性、可靠性、长续航等优越性能的产品组合,同时提高生产效益。我们的研发重点如下:
–「问顶」技术。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工商业电芯及储能系统时代,通过使用「问顶」技术,我们规划开发高容量500~600Ah+系列的下一代储能电芯,有效提高电芯的集成效率和降低成本。全新升级的6MWh+储能产品,保持20英尺标准预制舱体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大容量电芯的应用和舱内排布的优化,使整舱电量突破6MWh,进一步为客户提供经济效益、安全性能、循环寿命三大优势兼备的全能型储能系统产品。将全平台导入BMS主动均衡,相比常规被动均衡效率提高20倍,将大幅降低场站运维时间成本,提升系统可用率;在系统环境耐受性上,我们会进一步提升系统在极低温(-30℃)、极高温(55℃)、抗风沙、低噪音、耐暴晒、高海拔、短时构网等一系列性能,使其充分适应全球恶劣环境,解决客户痛点问题;此外,我们将研制全新的液冷技术使6MWh+的储能集装箱系统支持0.5P的运行工况。
–半固态方形电池。我们下一步计划提升半固态电芯的快充能力,以满足目前市场上的需求。在上述产品方向的基础上,我们同时也在积极布局下一代高比能电芯,包括多电子反应体系电芯,低空飞行电池等等。
–固态电池。目前,我们正在对全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解液反应界面性能及固态电池生产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全固态电池的目的是在乘用车上实现长续航、安全性及能量密度的平衡。
–三元锂电池系统。在商用车领域,针对未来大电量的干线运输场景,我们开发了采用叠层技术的S型标准箱,单箱电量113kWh,单箱强度满足三倍国标要求,适应重卡与矿卡多种工况场景;系统总电量可达683kWh,帮助传统重卡在不改变底盘条件下实现后背电量提升50%以上;特有的结构设计,使整车成本实现大幅降低,并且降低电池重心提升行车安全性。独有的定向泄压和灭火技术,能够保障电池单体失控后包外不起火,有超高的系统安全性。
–磷酸锰铁锂电池。我们已开始开发的磷酸锰铁锂电池。由于电压高、锰供应充足、成本低的特点,磷酸锰铁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可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每瓦时成本及更佳的低温环境效能,且与三元电池相比具有更佳的安全性能。
–回收技术。我们计划继续研发动力电池剩余能量测试及二次使用解决方案及流程等回收技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动力电池的成本效益,并提高回收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循环次数。我们亦致力于通过回收技术降低电池重组应用、认证测试及生产的成本。我们已获得国家工信部颁发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资质。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