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之星公开数据整理,近期上海银行(601229)发布2024年年报,该份财报由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给出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并对财报中的关键审计项目说明如下:
1. 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
项目内容
- 会计政策:请参阅财务报表附注三、8金融工具和附注三、30主要会计判断所述的会计政策,及财务报表附注五、6发放贷款和垫款和附注五、7.2债权投资。
- 关键审计事项:上海银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量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的预期信用损失。对于运用风险参数模型法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过程中涉及到若干关键参数和假设的应用,包括信用风险阶段划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折现率等参数估计,同时考虑前瞻性调整,在这些参数的选取和假设的应用过程中涉及较多的管理层判断。
- 影响因素:外部宏观环境和上海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参数模型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在评估关键参数和假设时,上海银行对于公司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所考虑的因素包括历史损失率、信用评级及其他调整因素;对于个人贷款和垫款所考虑的因素包括历史逾期数据、历史损失经验及其他调整因素。在运用判断确定违约损失率时,管理层会考虑多种因素,判断可收回金额。这些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担保方式、索赔受偿顺序、抵押物可收回金额、借款人其他还款来源等。管理层在评估抵押物的价值时,会参考合资格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的抵押物评估报告,并同时考虑抵押物的市场价格、状态及用途。另外,抵押物变现的可执行性、时间和方式也会影响抵押物可收回金额。对于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确定预期信用损失时涉及的关键参数和假设包括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抵押物可收回金额、折现率等。
审计应对
- 内部控制:利用毕马威信息技术专家的工作,了解和评价与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审批、记录、监控、阶段划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定期更新以及预期信用损失计提相关的关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
- 模型和参数评价:利用毕马威金融风险管理专家的工作,评价上海银行评估预期信用损失时所用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参数的适当性,包括信用风险阶段划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及前瞻性调整等参数和假设的合理性,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键管理层判断的合理性。
- 参数验证:针对涉及主观判断的输入参数,我们进行了评价,包括从外部寻求支持证据,比对历史损失经验及担保方式等内部记录。作为上述程序的一部分,我们还评价了管理层对关键假设和输入参数相对于以前期间所做调整的理由,并考虑管理层所运用的判断是否一致。
- 宏观经济预测:我们对比模型中使用的宏观经济预测信息与市场信息,将其与公开信息进行核对,以评价其准确性;评价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使用的关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数据核对:针对关键内部数据,我们将管理层用以评估预期信用损失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清单总额与总账进行比较,以评价清单的完整性。我们选取样本,将单项发放贷款和垫款或债权投资的信息与相关协议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进行比较,以评价清单的准确性。针对关键外部数据,我们将其与公开信息来源进行核对,以评价其准确性。针对需由系统运算生成的关键内部数据,我们选取样本将系统运算使用的输入数据核对至原始文件以评价系统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 系统逻辑测试:此外,利用毕马威信息技术专家的工作,选取样本,测试发放贷款和垫款逾期信息的统计逻辑。
- 信用风险评估:评价管理层做出的关于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的判断以及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的判断的合理性。我们基于风险导向的方法,按照行业分类对公司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进行分析,自受目前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其他存在潜在信用风险的债务人中选取样本,检查相关资产的逾期信息、向客户经理询问债务人的经营状况、检查债务人的财务信息以及搜寻有关债务人业务的市场信息等,以了解债务人信用风险状况,评价管理层阶段划分结果的合理性。
- 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于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我们在选取样本的基础上,检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担保方式、索赔受偿顺序、抵押物可收回金额、借款人其他还款来源,评估可收回金额,评价该类资产预期信用损失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将抵押物的管理层估值与基于抵押物类别、状态、用途及市场价格等的评估价值进行比较,来评价管理层的估值是否恰当。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抵押物评估报告的,我们同时评价外部评估机构的胜任能力、专业素质和客观性。我们还评价了抵押物变现的时间及方式,评价其预计可收回现金流,就集团的回收计划的可靠性进行考量。
- 模型复核:选取样本,利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复核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的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准确性。
- 信息披露评价: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评价与发放贷款和垫款及债权投资的预期信用损失相关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合理性。
2. 结构化主体的合并和对其享有权益的确认
项目内容
- 会计政策:请参阅财务报表附注三、5控制的判断标准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附注三、30主要会计判断所述的会计政策,及财务报表附注五、42在结构化主体中的权益。
- 关键审计事项:结构化主体通常是为实现具体而明确的目的而设计并成立的,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上海银行可能通过发起设立、持有投资等方式在结构化主体中享有权益。这些结构化主体主要包括银行公募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私募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等。当判断上海银行是否在结构化主体中享有部分权益或是否应该将结构化主体纳入上海银行合并范围时,管理层应考虑上海银行拥有的权力、享有的可变回报及运用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的能力等。这些因素并非完全可量化,需要综合考虑整体交易的实质内容。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管理层根据其管理该类结构化主体底层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
审计应对
- 流程评价:通过询问管理层和检查与管理层对结构化主体是否合并作出的判断过程相关的文件,以评价上海银行就此设立的流程是否完备。
- 合同审查:选取主要产品类型中的结构化主体并执行了以下程序:
- 检查相关合同、内部设立文件以及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以理解结构化主体的设立目的以及上海银行对结构化主体的参与程度,并评价管理层关于上海银行对结构化主体是否拥有权力的判断;
- 检查结构化主体对风险与报酬的结构设计,包括在结构化主体中拥有的任何资本或对其收益作出的担保、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安排、佣金的支付和收益的分配等,以评价管理层就上海银行因参与结构化主体的相关活动而拥有的对结构化主体的风险敞口、权力及对可变回报的影响所作的判断;
- 检查管理层对结构化主体的分析,以评价管理层关于上海银行影响其来自结构化主体可变回报的能力判断;
- 评价管理层就是否合并结构化主体所作的判断;
- 选取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底层资产,检查结构化主体相关合同对底层资产分类和后续计量的相关条款,评价相关底层资产的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的适当性。
- 信息披露评价: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评价与结构化主体的合并和对其享有权益的确认相关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合理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