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18日收盘,沙钢股份(002075)报收于5.84元,上涨0.86%,换手率2.44%,成交量53.53万手,成交额3.1亿元。
4月18日,沙钢股份的资金流向情况如下:- 主力资金净流入3574.52万元,占总成交额11.53%;- 游资资金净流出1284.62万元,占总成交额4.14%;- 散户资金净流出2289.9万元,占总成交额7.39%。
公司2024年实现出口业务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90.22%,占营收总额的3.86%。目前公司出口占比较小且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关税政策对公司影响很小。为维持出口增长,公司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特种钢材,通过技术升级规避低端产品贸易壁垒;同时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在深耕东南亚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度。
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2025年市场需求保持审慎乐观态度。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以及新能源装备、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的结构性增长,高品质特种钢领域仍将保持稳定需求。公司将以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能力,通过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新品开发能力,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比率。
公司高度重视高利润产品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5.82亿元,占营收总额4.04%。公司在特种钢和汽车用钢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在“转炉无渣出钢”、“RH真空脱氢增氮控制”等核心工艺上也取得突破,获得18项发明专利授权。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用钢、风电法兰用钢等高端领域的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在钢铁行业“存量优化”阶段,公司重点围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展开。一是推动装备升级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入高效节能的新型冶炼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二是深化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发展短流程炼钢等环保工艺,完善废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在产品结构方面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四是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拓展加工配送、技术服务等增值业务。
公司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76亿元,主要为控股子公司齿轮产品销售的货款结算周期较长,客户在合同的结算周期内支付货款,未出现逾期现象。公司将通过优化客户信用管理、强化应收账款催收、有效减少应收账款的积压,降低坏账风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16亿元,同比下降7.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同比下降27.75%。
基于公司“优特钢+齿轮”双主业的发展格局,公司未来盈利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优特钢领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钢、汽车用特钢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是产业链协同效应,通过内部供应优特钢降低齿轮生产成本;三是智能制造升级,推进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应用短流程炼钢等节能技术。
公司围绕“优特钢+齿轮”双主业实施转型升级。在钢铁板块方面,公司将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端装备用钢,同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齿轮制造领域,公司将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大在新能源商用车齿轮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高精度齿轮的制造能力。
2024年度,我国钢铁行业在“双碳”目标和市场需求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局面,行业下行压力加大,效益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行业内其他企业业绩分化显著。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投资30.8亿元淘汰落后装备,升级建设高效量子电炉与绿色低碳高炉,通过工艺优化和技改措施实现节能降耗与效率提升。在新能源领域,已建成近60MW光伏项目,年提供绿电约5200万kWh,并探索氢能应用技术。
钢铁行业将面临需求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化升级等多重机遇,同时也需应对行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环保压力、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未来,行业将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024年公司弹簧钢收入增长17.17%,主要是公司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及技术创新,在优特钢领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钢、汽车用特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比率。
公司将继续围绕主业开展相关对外投资工作,如有重大投资事项,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优特钢生产基地,在优特钢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汽车机械产业集群优势,公司构建了“水路联运+区域配套”的高效供应链体系,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16亿元,出口业务营业收入5.5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3.86%。目前公司出口占比较小且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未来公司将通过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市场风险分散的双重举措,推动出口业务可持续发展。
公司通过优化存货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合理控制成本、优化融资结构等措施,实现了现金流的逆势转正。未来,公司仍需关注行业波动、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持续优化管理策略,确保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