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晋西车轴(600495)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管理层围绕年度经营目标,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主责主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14亿元,同比增长2.40%,净利润2307.58万元,同比增长13.39%。
一是铁路装备业务稳定提升,整车订单创近年来新高,国铁货车车轴联采中标份额、金额继续保持第一,国内行业地位持续巩固。二是新产业业务持续拓展,防务装备业务积极承接协作配套任务,智慧消防业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环保设备业务保持稳定供货。三是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推动国家投资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原市“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时速350km自主化动车组车轴完成小批量装车运用并具备批量供货条件,完成CR450高速动车组车轴等高端产品试制交付。四是安全质量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聚焦一线抓安全及班组准军事化管理,加强源头质量管控,有效提升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五是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持续提升,科学组织生产保产出,创新采购管理模式,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降本增效工程,推进合规管理体系与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的有效衔接。六是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明确了我国铁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持续加速,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国家铁路局《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动铁路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机车更新换代,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完善铁路集疏运系统,提高铁路承运比重,加强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有序推进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改造。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关于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监督管理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交通部等十三部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明确,老旧铁路内燃机车报废运用年限为30年,到2028年重点区域老旧机车基本淘汰,实现新能源机车规模化替代应用。
2025年1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印发《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部署开展运输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运输服务设备更新升级、信息通信设备自主替代、绿色低碳设备推广应用、存量设备高效循环利用五大行动,推动铁路设备更新换代,扩大先进设备应用、提升先进产能,促进铁路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升。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铁路客运连创历史新高,全国铁路高峰日旅客发送量达到2144.8万人,春运、暑运和假日旅客发送量多次刷新历史纪录,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40.85亿人、同比增长10.9%;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85亿吨,连续8年实现增长;铁路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3%,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公司生产经营主要涉及铁路车辆及相关配件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在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主业的同时,公司坚持立足自身优势持续推动产品结构优化调整,逐步培育和发展防务装备、智慧消防、非标产品等新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
2.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拥有完整的产品链,主要包括铁路货车车辆和铁路车轴、摇枕侧架等其他铁路车辆配件。新业务领域包括防务装备、智慧消防、非标产品等,具备在承制范围内承揽军品业务的能力。
(1)铁路车轴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车辆的关键走行部件之一,用于铁路机车、客车、货车车辆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装配生产。公司车轴产品谱系涵盖国内外各型铁路货车、客车、地铁、轻轨、机车、动车等领域。
(2)铁路车辆是供在标准轨距铁路上使用的车辆,其中铁路货车主要用于装运煤炭、矿石、建材、机械设备、钢材及木材、油脂等货物。公司铁路车辆产品包括敞车、平车、罐车、漏斗车等铁路货车,并积极参与快捷铁路车辆、特种车辆等项目研发与制造,不断拓展煤矿、钢铁企业特种自用车产品谱系。
(3)摇枕侧架是铁路货车走行部分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公司摇枕侧架产品主要型号有转K6型摇枕侧架、北美SCT公司70吨和110吨级摇枕侧架。
(二)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采用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同时从产业链分工的角度,公司从整车到配套零部件所涉及的产业链工序比较齐全,是轨道交通装备专业化制造企业。
1.研发模式
公司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依托产学研合作,在车轴、转向架、特种铁路货车、智慧消防、环保设备等领域实施自主研发设计。坚持“科技兴企”发展方针,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深化“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原材料有铁路车轴用轴坯、铁路货车用板材和型材等,主要通过比价议价或在“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公开招标等方式采购。坚持降本导向,强化供应商管理、优化采购流程,加强原材料成本分析及钢材价格走势研究,灵活运用采购策略;部分物资实施与主要供应商战略合作模式;部分物资实施以销定采模式,即铁路配件采购与铁路产品销售联动。
3.生产模式
在生产组织过程中,公司以订单拉动为主、市场预测为辅,依据签订的各类合同及市场预测,优化生产计划的编制,加强生产准备、工艺技术、供应保障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强化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着力实现各工序均衡生产,保证产品如期交付。
4.销售模式
公司通过参与国内外用户招标或议标、国内外大型展览会、直接与客户谈判、代理销售等形式,开拓客户资源、维护营销网络、签订合同订单并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积极与国铁集团、中车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沟通交流,密切跟进市场需求信息,以大客户营销为导向,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行业地位
公司在铁路车辆及相关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具备较为突出的装备、技术、工艺保障能力,其中铁路车轴生产制造的综合实力、供货能力、工艺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铁集团货车车轴以及国内城际地铁用车轴常年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铁路货车车辆、摇枕侧架等其他铁路产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谱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高效的履约能力,在行业中持续厚植市场口碑和影响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现已发展为从铁路车轴、轮对、摇枕侧架、转向架到货车整车的全产业链的轨道交通装备专业化公司,在专业化生产、集中供货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
1.装备制造优势
公司是全球铁路车轴研发制造领域生产谱系最全的企业,科研技术实力和工艺装备水平在行业内具有显著优势,特质化能力突出;铁路货车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内部配套能力。公司拥有先进的铁路车轴锻造生产线、热处理生产线和机加生产线,以及可生产多种货车车型的铁路货车柔性化制造生产线,具备年产轨道交通高品质车轴10万根以上、铁路货车车辆3000辆、摇枕侧架7500辆份的生产能力。公司能够根据全球不同标准进行专业化定制研发生产,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巩固了公司行业地位。
2.技术品牌优势
公司紧跟国家铁路事业发展步伐,引领国内铁路车轴行业发展,率先研发了30吨级、40吨级大轴重车轴,持续开展“动车组及地铁车轴设计制造技术”、“铁路车辆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国家自主化替代时速250公里动车组车轴技术标准研究和时速350公里高铁动车轴试制首批参研单位,目前时速350公里自主化动车组车轴已批量用于“复兴号”正式载客动车组,运行状态保持良好。“晋西”商标自2004年12月注册,系列产品在铁路行业内已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项目有序推进,为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客户网络,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强大的客户开发能力,稳固良好的客户合作关系为公司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信息提供了保障,并有利于促进公司在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在国内市场,公司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各铁路车辆厂等建立了深入、稳定、持续的业务联系;在国际市场,公司与行业领军企业西屋制动、阿尔斯通等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业务遍及北美、欧盟、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优质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客户关系,并在新产业领域积累了更多用户认可。这些长期建立的稳定客户关系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经营管理优势
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铁路装备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培育了一支具备高度执行力和凝聚力,能担当、重实效、高素质的管理、技术、技能队伍。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未来发展需要,持续推动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修订完善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动力,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为公司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357.86万元,较上年增长2.40%;全年实现净利润2307.58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07.58万元,较上年增长13.39%。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竞争格局
整体来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呈现出巨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西门子、阿尔斯通、西屋制动以及中国中车等国际巨头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市场份额,主导着全球市场的发展方向。国际巨头之间既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行业格局。在国内市场,中国中车凭借其全面的产品线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产业链企业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1)国内市场竞争情况
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装备细分领域,面临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导致竞争激烈的挑战,在成本控制和定价机制方面承受较大压力。国内具有国铁车轴生产资质的企业共5家,其中中国中车集团所属企业3家,国内厂家车轴年生产能力超过40万根,能力大于近年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公司在国铁集团铁路货车车轴联采集采项目中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3%,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主要竞争对手为中国中车所属中车长江铜陵车辆有限公司和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国内具备国铁铁路货车生产资质企业共17家,其中中国中车集团所属企业13家,在生产规模及技术研发等综合实力方面,公司处于中下游水平。2024年公司国铁货车市场占有率约为4%,继续保持稳定。
(2)国际市场竞争情况
全球贸易环境及各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司出口业务的难度和风险有所增加。北美市场受美国推动制造业本土化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国内企业对美贸易空间持续压缩。目前公司在车轴、轮对、摇枕侧架等产品出口方面主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有美国AmstedRail、捷克Bonatrans、印度TEXMACO等公司。同时国内企业中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瑞铁轨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铸造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所属车轴生产厂家等同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
在国内市场,公司将继续深耕细分领域,通过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优化成本控制和提高服务质量来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公司将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纲领,持续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行业规范不断完善,安全标准、环保要求、技术规范等逐步与国际接轨,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技术创新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高速化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将锚定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深化战略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新质生产力拓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构建铁路装备、防务装备等多产业协同的新发展格局,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未来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聚焦“全面创新、全面转型、全面改革”三条主线,着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创新能力提升、战新产业培育、本质安全提升、数智工程建设、穿透式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铁路装备、防务装备等多产业协同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现代化企业。
(三)经营计划
1.2025年公司的经营目标确定为:更加注重提升“五个价值”,围绕“一利五率”“一增一稳四提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推动量质齐升,全年铁路车轴销售75400根(不含轮对/轮轴用轴、不含铁路车辆用轴);铁路车辆销售1600辆;摇枕侧架销售4800辆份(不含铁路车辆用摇枕侧架);防务装备等新产业规模占比实现提升。
上述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5年的盈利预测,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2.2025年重点经营举措包括:
(1)聚焦做精做细铁路产品,着力国内国际市场双轮驱动。密切跟进国铁集团新造车需求动态,确保市场份额稳定,努力开发自备车市场。持续推进大客户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主动应对行业变革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做好国际市场研究分析,深化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合作,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外贸业务新的增量。
(2)聚焦多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推动新产业快速拓展。加快构建完善防务装备科研制造体系,高质量完成装备制造和协作配套任务。智慧消防和非标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丰富产品谱系,持续拓展应用场景。
(3)聚焦创新驱动引领,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材料提升、结构优化、热处理及加工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质高效完成新产品研发,持续推进新产品试制、认证、装车运用考核等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融合,推进先进工艺管理系统落地实施,谋划构建“大工艺”体系架构。有序推进科研项目实施,健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4)聚焦数智工程建设,着力推动数智化转型升级。提升车轴产品自动化超探、磁探、尺寸测量等一体化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低效设备替代升级。开展研发、运营、制造等方面数智赋能,提升安全、质量、设备等方面信息化管理能力。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全员数字化素质培育。
(5)聚焦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着力筑牢安全质量“两大基石”。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先进安全制度标准、风险控制、监督保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等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持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反三违”考核机制。深入实施源头质量管控和装备质量强固工程。持续开展多发性、重复性质量问题分析,加强质量问题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6)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动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优化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及制度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效能。建立健全市值管理工作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治理规范性,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和工作流程。积极构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人力资源环境,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差异化分类考核管理。
(7)聚焦夯实基础管理,着力推动提质增效。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加强现场管理,全力达成均衡安全生产目标。强化采购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质量。探索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等环保要求落地实施。强化预算分析和管控,实现与绩效考核的深度融合。扎实开展降本增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8)聚焦风险防范化解,着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做好合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控,健全完善法律合规风险预警和排查机制。深入推进外协外购专项整治,强化国际化风险防控,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节能节水项目。加强保密管理,妥善处理应急突发事件。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核心竞争力下降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目前主营产品处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存在业务集中度高的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宏观趋势和市场环境的研判,加快多元化、针对性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提质增效,降低主业集中度较高带来的周期性影响。巩固和提升行业地位,重构以技术、效率、可持续性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
2.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风险
应对措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具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生产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公司相关应对措施贯穿“预防-监控-处置-改进”各个环节,着力筑牢安全质量“两大基石”。安全方面,完善“五个坚定不移”落实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先进安全制度标准、风险控制、监督保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等管理体系,探索推动数智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持续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三违”“三超”等典型违章整治。质量方面,深入实施国铁集团源头质量管控和兵器集团防务装备质量强固工程。加强质量问题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深化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多发性、重复性质量问题分析;持续做好国内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及国军标体系建设完善;加强质量管理专家队伍建设。
3.成本管控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动力能源等成本占比较高,可能受市场供求、供应商变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稳步推进采购监管和实施职能分离,创新采购方式,提高采购效率;持续聚焦重点成本管控,从研发、生产、管理多维度降低成本;科学组织生产、强化运行管控。整体上从采购节支、技术降本、运营提效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效的成本管控。
4.汇率变动及国际结算风险
应对措施:受全球经济波动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可能对公司国际贸易业务收入和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国际结算方式(如电汇、信用证)也存在潜在风险。公司将持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密切关注变动,适时采用锁定汇率或本币结算等方式降低汇率风险。做好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加强国际贸易资金管控,强化应收账款监测预警,加速货款回收。整体通过构建金融工具、政策工具运用以及商业策略调整的多层次风控体系,最大限度规避汇率波动及国际结算带来的风险。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