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华润医药(03320.HK)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3 14:24:2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润医药(03320.HK)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本集团拥有丰富的医药产品组合且涵盖广泛的治疗领域,产品包括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营养保健品,涵盖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主要治疗领域,包括心脑血管、消化道、内分泌、呼吸科、骨科、肾科、风湿免疫、医学营养、儿科、泌尿及生殖系统、皮肤科、血液制品、治疗性输液、抗肿瘤、感冒止咳、抗感染、精神神经等。报告期末共有75个生产基地,507条产线,共生产840种产品,其中439种产品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205个产品在基药目录内。本集团旗下的各制药公司具有专业化销售推广团队,覆盖十余万家医疗机构,报告期内,共销售过亿产品73个。
      按产品类别划分,报告期内本集团制药业务板块中药业务录得收益人民币24,233.0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其中:中药非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阿胶系列、感冒领域产品收入显著增长;中药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主要受配方颗粒产品收入大幅增长带动。化药业务录得收益人民币17,510.1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其中:化药非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主要因为皮肤领域收入增长拉动;化药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主要受益于抗感染领域收入增长;受原料药价格波动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原料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6%。报告期内,生物药业务实现收益人民币2,206.6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血液制品及胃肠领域收入实现增长;营养保健品及其他业务实现收益人民币2,384.0百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8%,主要因主动优化产品结构,减少贴牌类营养食品产品销售。自我诊疗业务的市场龙头地位与份额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实现收入人民币214.9亿元,同比增长12.4%。
      a.优化产业布局,聚焦战新领域发展
      本集团将投资并购和专业整合作为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抓手,在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核心领域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
      推动股权并购,整合产业资源:报告期内重点推动3个并购项目。旗下华润三九拟收购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股权,将进一步巩固本集团在中药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创新能力。在生物制品领域,旗下华润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实现对其中国境内主体绿十字的间接收购,使本集团新增1家全资控股血液制品生产企业、1张生产牌照、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以及进口白蛋白和重组VIII因子商业化权益,将进一步增强在血制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医疗装备和器械领域,本集团完成对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格尔」)的收购,交易后持有南格尔约72%投票权,实现对南格尔并表,南格尔为全系统提供输采血设备、耗材和药品的制造商,位列国内采浆设备与耗材龙头,将进一步增强血液制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医疗器械产业、血制品产业两大重点领域的「补链」、「延链」。
      重视投后融合,实现投资价值:本集团高度重视投后管理,报告期内重点推动与昆药集团、绿十字的投后融合。集团在二零二三年战略性并购昆药集团后,围绕四个重塑形成战略规划,明确昆药集团成为「银发健康产业的引领者」的战略愿景,正式推出「777」全新品牌。围绕「昆中药1381」的企业品牌,通过强化市场营销与品牌声量的紧密结合,多渠道齐头并进,加快实现终端转化、快速提升渠道覆盖,梳理精品国药、三七产业链、非三七业务,拓展慢病管理领域,厘清组织管控,推动昆药集团经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集团积极推进与绿十字的投后融合,全面对接采浆、生产、质量、信息化、营销等业务,系统导入华润管理体系。完成关键岗位干部委派和任命,开展管理制度梳理,组织架构优化等工作,实现绿十字与华润体系的稳步融合。
      积极开展产品引进,不断丰富产品组合:本集团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引进,不断丰富产品,提升技术能力。报告期内与中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一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独家销售代理合约,获得1.1类创新药「速必一」中国大陆地区20年独家代理权,本次交易有利于增强本集团在内分泌领域资源优势,推动糖尿病业务的创新与服务升级,为中国糖足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管理方案;完成对浙江百代乳果糖口服溶液的引进,填补在肠道品类便秘治疗领域的布局空白;与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产品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该产品的国内独家代理商,全面负责市场推广与全渠道营销工作,推动维生素D补充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应用。
      b.聚力研发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聚焦资源打造高质量研发管线。本集团视研发创新为长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期间内,研发总支出为人民币24.37亿元。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等方式,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本集团持续推进管线梳理和动态优化,集中优势资源,聚焦核心领域,著力提升研发效率和管线质量,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在研项目417个,其中创新药67个,中药经典名方50余首,并在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健康保健品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发成果。
      —化学药:报告期内本集团获得格列吡嗪控释片、阿呱沙班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等27个化药注册批件,进一步丰富了在高血压、抗感染、消化道等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氯氮平口腔崩解片、注射用更昔洛韦等14个产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用于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NIP046项目获批Ⅱ期临床试验。
      —生物制品:本集团不断完善原创生物药、改良型创新药以及血液制品的布局。报告期内第三代溶栓药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霉原激霉衍生物(商品名:瑞通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获批上市,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IF:158.5);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0%)、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上市申请获得受理;20%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提交临床试验注册资料。
      —中药: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研究思路,重点关注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及药材资源的研究。报告期内三首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颗粒、温经汤颗粒、芍药甘草颗粒成功获批;用于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复方阿胶浆改良型新药获批Ⅱ期临床,相关研究成果斩获二零二四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特别优异奖」及美国整合肿瘤学会年会「最佳研究奖」;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1类新药处于II期临床研究阶段。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项目,大力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报告期内,本集团荣获21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获两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集团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获批《药食同源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国家重点课题1项,参与「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国家重点专项1项。本集团积极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筑核心技术竞争壁垒,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129项。
      依托集团内各级研发平台,著力打造高潜赛道技术能力。报告期末,本集团拥有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90余个省市级研发平台,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集团以各级研发平台为载体,加快创新转型,聚焦高成长、高潜力细分领域,持续加强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创新技术能力建设,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中药: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聚焦中药创新药、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现代中药开发及药材资源研究。
      —化学创新药:聚焦抗肿瘤、抗感染、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打造集靶点发现、AIDD/CADD(AI辅助药物研发╱计算器辅助药物研发)、化合物合成及药物筛选与优化、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CMC)、临床研究、生物学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高效的创研发链条。
      —生物创新药:致力於单抗、双抗、纳米抗体、多肽药物的新药设计,分子构建和酵母表达体系品种CMC开发,临床研究,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
      —合成生物学领域:引进首席科学家,组建研发队伍,构建中试发展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持续构建和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三级产业体系,实现合成生物领域产品的全链条产业化。
      本集团积极拓展外部创新与合作,持续打造创新生态。建立协同机制,以创新医药项目和技术为载体,全力推进与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机构的战略合作,目前合作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拓展与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新合作,在获取项目和技术的同时,对接外部顶级专家资源,丰富和优化创新研发管线。报告期间内,本集团与超10个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如与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签署战略协议;与横琴澳门大学高等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四个项目签约落地;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建立「血液与细胞治疗联合创新中心」,聚焦血液与细胞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和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与香港浸会大学围绕创新中药研发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联合申报「消化道中药新药开发」产学研1+计划项目获批,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3,600万港元资助;与江南大学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鹿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共建「胶类药物联合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中国农大—东阿阿胶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建「新药研发联合实验室」;与四川大学石碧院士团队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等。
      高度注重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打造高素质科研队伍。本集团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通过加强各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拥有一支约3,000名、硕博占比43.06%的研发人才队伍。本集团持续完善外部专家聘任制度,积极拓展外聘专家团队,助力本集团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c.强化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韧性
      本集团高度重视产业链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上游药材种植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30万亩,13个品种通过新版GAP延伸检查,建设中药全产业链溯源体系,100个以上中药重点品种实现全过程可溯源。开展30多项毛驴资源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通过国家中药材联盟优质药材「三无一全」认证,填补国内动物类中药材核定空白。积极落实化学原料制剂一体化战略,立足产业配套,通过提升原料研发与工艺优化水平,构建原料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低成本优势,报告期内实现重点原料染菌率显著下降,单位成本下降,基础管理得到显著提升。高度重视血液制品原料供应安全,通过不断优化属地献浆环境、提升浆站服务质量等措施,成功实现原料血浆采集较好增长,报告期内累计采集原料血浆522吨,同比增长11.7%,2个新建单采血浆站正式投入运营。
      d.深化卓越运营,推动提质降本增效
      本集团坚持以质促效,打造卓越运营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一是大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全系统启动质量管理体系(QMS)建设,实现效率与质量双提升。华润三九立项标准化质量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提升项目,完成QMS一期项目验收;华润双鹤获得「二零二四年制药企业优秀质量奖」;华润江中完成QMS调研,《中药大品种生产全过程在线检测质量管控体系》入选国家药监局「2024年智联共治典型案例」;东阿阿胶引入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构建健康消费品柔性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落实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改造。持续开展输液产线自动化升级,推进海斯金匠园项目建设及贝飞达产能提升,完成安贝特口服液整线自动化生产。三是创新工艺与技术,锚定重点领域开展精益项目,提升中药滋补领域多个核心产品成品率,实现人民币千万元成本节降;优化血液制品核心产品生产工艺,收得率稳中有增,保持行业前列。
      e.主动应对药品集采,积极优化营销策略。
      积极主动参与集采。自国家实施药品集采政策以来,本集团已有49个品种中选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药械集采对于本集团挑战与机遇并存,本集团积极拥抱集采,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集采导致价格下降利润造成一定冲击,但是集采也为本集团开辟了更多的潜在市场,并推动销售模式变革,通过以价换量,把对产品收入和利润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持续推动全价值链低成本运营,不断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率,确保在行业中保持领先的竞争力,同时积极研发产品不断获批,通过集采实现直接进院销售,获得集采红利。报告期内本集团14个产品中选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采购。
      持续推进营销模式转型。在医疗端通过仿制药快速获批和参与集采,迅速进入核心医疗端市场,同时基于市场基础,深耕慢病用药、基层用药及专科用药市场,不断提升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服务能力。针对院外市场,打造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营销体系,通过战略合作提升产品在零售市场的覆盖,保障处方药院内院外多渠道可及性。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零售模式,进一步带动OTC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营销,搭建在国内主流电商平台的营销体系。
      3.医药分销及零售业务
      二零二四年本集团药品分销和零售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著力打造全国药品采购营销一体化体系,统筹多方资源,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业务发展质效。推动战略转型,建立全渠道深度营销能力,获得外资企业多个产品商业化权益。通过外延发展进一步丰富网络布局,拓展体外诊断(IVD)和血制品分销业务。医疗供应链管理(SPD)和器械业务稳步推进,巩固骨科市场领先地位。围绕互联网和商业保险不断探索新业务新模式。深化零售发展战略,加强专业药事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医药分销网络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客户数量约27万家。共有708家自营零售药房,其中DTP药店(直接面向病人的专业药房)总数已达270家(其中「双通道」药店182家,新增29家)。

业务展望:

前景与未来战略
      华润医药集团致力于成为大众信赖、创新驱动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引领者,以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业务,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创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医药企业为目标,持续强化战新领域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外延拓展力度、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区域拓展深耕、深化数智赋能助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举措,著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稳固国内医药行业领先地位,为大众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1.强化战新领域布局,助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集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为核心,持续加强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大力发展血液制品,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数智化、创新驱动」,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著力发展生物创新药、特色专科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等领域,聚焦高潜赛道,著力搭建产业平台,推动技术升级;持续强化中药全产业链建设,提升药材标准化和智能制造水平,加强中药创新发展,提升产品力,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不断巩固提升行业地位。
      2.强化创新发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围绕「大国民生」「大国重器」两大方向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领域选择上,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肿瘤、自免、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领域;在资源投入上,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集中资源,持续开展管线优化,加速关键成果转化落地;在能力建设上,强化差异化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重点等建设;在研发模式上,完善自主研发+外部合作+产品引进等多元化创新策略,不断深化与国家级╱省部级创新中心、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提升研发效率。
      3.强化外延拓展,助力完善产业布局
      围绕「双核一力」,继续加大投资并购力度,大力发展生物制品,著力血制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延伸,提升血液制品业务整体竞争力;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滋补中药等领域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探路作用,布局技术壁垒较高的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注重外延并购质量,充分发挥产业整合优势,对并购企业系统开展协同赋能,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4.强化管理提升,助力持续健康发展
      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主线,按照定性和定量兼顾、核心指标和专项指标相结合等原则,从战略执行、科技创新、经营绩效等多个指标维度与世界一流企业、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丰富完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经营业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重点提升稳健经营和业务发展能力,开展差异化分类管控,推进精益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质效全面提升。
      5.强化区域拓展深耕,助力蓄势促发展
      深化落实国家区域战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挖掘各省市的发展机遇,与各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发展。积极推动央地合作,强化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以及成渝等区域布局力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产业特点、人才力量、发展政策等优势,不断加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依托本集团深厚的产业基础,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灵活的协同机制,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同合作,助力区域产业布局和快速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6.强化数智化和AI赋能,助力发展质效提升
      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将其作为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致力于产业数字化,利用先进科技重塑业务流程;推进治理智能化,以数据驱动决策优化;实施数据要素化,挖掘数据价值,赋能业务创新;构建技术平台化体系,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在研发领域,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药品研发效率;在生产领域,深耕智能制造,优化生产效能;强化供应链管理,推动智能化升级;在营销服务方面,深化新零售布局,释放数据潜能;拓展「+互联网」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构建服务营销新生态。在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投后管理与合规监控,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7.强化社会责任,助力紥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内部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在产品设计、材料使用、工艺提升、设备改造、废物回收等全流程实施中充分考虑绿色技术革新。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创建和改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项目等,不断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润医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